![]()
在即將到來的AI時代,芯片的算力技術終會隨著時間推移而提升,可人類的價值判斷與道德思辨的能力,卻未必能與技術同步進化。
撰文丨周隆斌
DeepSeek國慶節前發布V3.2-Exp版本,華為昇騰、寒武紀等國產芯片廠商在Day0就宣布了對DeepSeek-V3.2-Exp的適配。
以前我們想引用什么觀點,總將“某度說的”掛在嘴邊,現在的年輕人將這個開頭語變成了“AI說的”。AI大語言模型簡單易用、百問不煩的特性,使其成為很多人獲取信息的新渠道。
Sora2生成的視頻以假亂真,Sora APP上線5天后,下載量便突破百萬,比當初ChatGPT還要火熱。同時,ChatGPT Merchants的邊問邊買功能帶來了全新的購物體驗。
短短幾年過去,AI應用已經滲透到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在這背后,是一場全球科技巨頭主導下,聲勢浩大的產業鏈競賽。
面對嶄新的AI時代,我們準備好了嗎?
01
全球AI產業鏈正在如火如荼地加速建設,中國暫時只是軟硬件上的合作,美國科技企業則更為激進,幾家科技巨頭正在打造“鐵索連舟”。
英偉達向OpenAI投資1000億美元,OpenAI拿著這1000億美元向甲骨文采購云算力服務,甲骨文為了擴充算力,再向英偉達采購顯卡。這算不算是一個完美的閉環?
AMD最近也加入了“艦隊”。
10月6日,OpenAI宣布將采購和部署多達6吉瓦的AMDInstinct系列GPU,潛在銷售額高達900億美元。作為交換,AMD向OpenAI發行了以每股0.01美元行權價購買至多1.6億股AMD股票的認股權證。
這種巨頭間“左右倒右手”的投資循環,讓人不禁想起本世紀初互聯網泡沫時期的景象。當時,在思科等電信設備制造商的資金支持下,其客戶得以大規模采購設備,從而推動了互聯網的迅速普及。一個全新的時代就此開啟,隨之而來的卻是互聯網泡沫的破滅。
如今的AI行業與早年的互聯網在發展路徑上有相似之處,結局會不會簡單重復,現在還很難說。然而,在全球科技巨頭的推動下,AI技術終會像互聯網一樣,為這個世界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而改變我們每一個人。
技術的高歌猛進與普通人的感知之間,有時會產生一種有趣的錯位。國慶期間,我看到某個商場正在搞周年慶活動。商場請來了一位小提琴演奏家,悠揚的琴聲緩緩流淌,充斥著整個大廳,很少有人為此駐足。旁邊幾只機器狗拱手作揖,伴隨著人形機器人僵硬的舞步,卻引得客人們嘖嘖稱奇。
觀眾只是看個熱鬧,與看馬戲團表演沒什么區別。不過,馬戲團里的動物不會替代人類的工作,作為AI技術的物理載體,人形機器人在就業市場大有可為。從電影《我,機器人》到游戲《底特律:變人》,這些娛樂作品中所描繪的景象正在逐漸變為現實。
去年,大家還在嘲笑AI生成的人像中六根手指十分怪異,今年Sora 2生成的很多視頻不仔細看已經找不出明顯漏洞,技術發展的速度遠比我們想象中的要更快。
我們身處在技術爆炸的時代,二十年前的翻蓋手機與現在的智能手機放在一起,簡直不像是同時代的產物。
我們不再需要向陌生人問路,無論身在何方,打開導航軟件即可指明方向。與此同時,人與人之間深度連接的必要性似乎也在減弱。在社交軟件上,動動手指就能結識天下好友,而同樣一次點擊,也足以單方面終結一段關系。
智能手機的出現如同很多技術一樣,讓我們的生活更加便捷,也悄然改變著我們的行為習慣與認知世界的方式。
02
在過去的40年中,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我們用短短40年走完了西方國家400年的歷程,一代人甚至經歷了西方十代人的變遷。
技術上,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快速跟進以及趕超,物質文明飛速躍進,精神建設上卻相對滯后。基于血緣、地緣的熟人社會關系正在瓦解,工業化、數字化的現代都市中,城市中孤立的個體又該如何生存?
面對這個問題,上一代人的經驗很難指導下一代人的生活,價值觀似乎形成了斷裂與沖突。我們用琳瑯滿目的商品和血脈噴張的娛樂填充生活的每一處空隙,精神上卻缺乏沉淀。物質欲望得到短暫的刺激,狂歡過后,越來越多的人感到更加空虛寂寞。
3分鐘解讀一部電影,5分鐘提煉一本書,10分鐘勾勒出一個行業的輪廓,整個世界在屏幕中似乎被完全解構。在碎片信息的海浪下,關于“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的追問,在洶涌的浪潮聲中,離我們的內心卻越來越遠。
這種精神層面的空洞,正是技術與倫理脫節的結果。
電影《奧本海默》中有一個片段,原子彈在廣島爆炸后,眾人為奧本海默慶功。勝利的狂歡逐漸匯聚成一種有節奏的、震耳欲聾的跺腳聲。在奧本海默的耳中,它異化成了一種更可怕的東西——一列老式蒸汽火車在腳下轟鳴啟動,行駛速度越來越快。
導演諾蘭說:
不管你喜歡與否,羅伯特·奧本海默都是有史以來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創造了我們所處的世界,無論好壞。
誠如諾蘭所言,原子彈出現改變了國際關系的猜忌鏈,可控核聚變技術可能成為下一次科技革命的契機。核技術該如何使用,暫時還掌握在人類的手中。
然而,在這個崇尚工具理性的時代中,我們只關注如何用最有效的方式來實現一個既定目標,而不去關心或質疑這個目標本身是否合理、是否值得追求。
全球文科無可挽回地衰落就是最好的證明。今天的大學中,培養出無數專業理科人才,他們成為冷酷的專家,沒有人再去關心生命的意義,哲學的核心思想體系數十年間止步不前。
在高度分層、專業化、非人格化的組織管理體系中,很多人只按規章和程序辦事,將個人感情與終極價值拋之腦后。人被困在這個系統中,變成了齒輪,為了維持系統運轉而工作,逐漸喪失了對自由的追求。
《小王子》的故事里,有個特別的點燈人。他的工作很簡單:每天按時點燈和熄燈。可這顆星球越轉越快,一分鐘就是一天。因此,他必須不停地點燈、熄燈,連喘息的時間都沒有。
點燈人認真對待自己的工作,沒有絲毫懈怠。具有責任心固然值得尊敬,可是他已經忘記了為何點燈,工作也就失去了意義。當工具理性壓倒價值理性,人便容易在龐大的系統中迷失自我,成為一個恪盡職守卻不知為何忙碌的“點燈人”。
“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處呢?人還能拿什么換生命呢?”穿越時空的詰問,依然振聾發聵。
03
從翻閱書籍,使用搜索引擎,到向AI提問,我們獲取知識的路徑愈發便捷,獨立思考的空間卻逐漸被壓縮。
AI回答中,“幻覺”(捏造答案)問題正被逐漸攻克。GPT-5的“幻覺率”顯著降低,產生事實錯誤的概率比前代GPT-4o降低約45%。當AI不再編造事實時,其內在的思維定式反而更加明顯。
OpenAI與商家合作,推出ChatGPT Merchants功能,將購物入口搬進了ChatGPT聊天窗口 。未來,ChatGPT所提出的購物意見能否保持客觀中立,每個人心中或許已有答案。
比起消費決策中的潛在誤導,AI在思維層面的無形塑造更值得警惕。當AI呈現部分事實,并據此推導出一個又一個隱含偏見的結論時,我們失去的不僅是判斷力,更是自主思考的能力。最終,還在思維上淪為AI的“奴隸”,被AI牽著鼻子走。
當AI能回答一切問題,機器人能包辦所有雜務時,這種前所未有的舒適,反而將“追尋生命意義”這一終極命題襯托得如同虛無。
印刷術傳播了文明,也傳播了仇恨;核能帶來了光明,也投下了陰影。在即將到來的AI時代,芯片的算力技術終會隨著時間推移而提升,可人類的價值判斷與道德思辨的能力,卻未必能與技術同步進化。
讓工具理性的“怎么做”,重新聽從于我們心底的“為什么”。 唯有如此,當那列命運的蒸汽火車加速前進時,我們才能確保它駛向的,是一個我們真正想要的未來。
*本文為冰川思想庫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否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