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Reese Kunz長文列舉了楊瀚森目前存在的四個問題。
1. 犯規問題。最好的能力是“能上場的能力”。除了受傷打不了之外,受限于犯規同樣會上不了場。楊瀚森首秀對勇士的比賽中打了21分鐘就6犯離場。第二場面對國王依然在17分鐘內出現5次犯規。
在他選秀時,外界就擔心他在CBA的打法是否能順利過渡到NBA。事實證明,NBA的內線身體對抗確實更激烈,也讓他陷入了犯規麻煩。楊瀚森的防守意識和位置判斷都很出色,但如果想穩定獲得上場時間,他必須學會在不犯規的情況下保持侵略性。
![]()
2. 比賽節奏。比起身體對抗,NBA比賽的節奏才是更大的挑戰。比盧普斯在訓練營期間稱贊了楊瀚森的努力,但也點出他“還沒完全適應比賽的速度”。以他的身高體重,速度永遠不會是優勢,但關鍵不在于讓他變成“快”,而是如何在自己的節奏里打球,不被對手加速節奏帶亂。
外界常稱他為小約基奇,因為兩人都擅長組織和策應,也都有類似的弱點。如果楊瀚森能主導比賽節奏,他確實有潛力成為球隊的“進攻樞紐”。
![]()
3. 失誤問題。楊瀚森的失誤,與他對NBA節奏的適應度直接相關。他在夏季聯賽場均3.75次失誤,而在前兩場季前賽中依然維持在場均3.5次。這并非壞事——這說明他有球權、敢于嘗試。畢竟開拓者希望未來能讓他在弧頂擔任“高位組織中鋒”的角色。
但在那之前,他必須學會在冒險傳球與控制失誤之間找到平衡。要知道,他的那些“冒險傳球”和提前預判的能力,正是他身上最吸引人的部分。所以,他的成長關鍵在于:保留創造力,但減少無謂失誤。
![]()
4. 與克林根的共存。別忘了,楊瀚森才20歲。很多問題會隨著經驗的積累自然改善。但短期內,他在波特蘭的角色和出場時間才是更現實的挑戰。在對國王的比賽中,楊瀚森連續命中兩記三分,這讓人期待開拓者能嘗試“雙塔組合”。但大多數情況下,比盧普斯還是會讓他們輪流上場。
克林根因為體能提升、艾頓離隊而獲得更多出場時間,這讓楊瀚森的角色空間變得非常有限。這是一個“悖論”:他需要更多上場時間來證明自己,但想贏得更多時間,又得先用表現去證明自己。
![]()
總結:盡管只打了幾場比賽,楊瀚森已經讓波特蘭的“非傳統選秀”選擇顯得物有所值。他多次展現出接近明星天花板的瞬間。如果能讓這些閃光點變得更穩定,他將有機會加速開拓者的重建進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