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的印象中,李白是豪氣沖天的酒仙,更是瀟灑超脫的詩人謫仙。他舉杯邀月時,月光便化作浪漫的詩行;他醉臥花間時,花瓣便染上了他豪邁的劍氣。
![]()
但又有誰知道,在李白的豪邁與超脫的背后,其實也隱藏著他無盡的孤獨,這種孤獨我們從《將進酒》的“古來圣賢皆寂寞”中便可以嗅出一絲味道。
而在《長相思》中,這種孤獨是“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美人如花隔云端”被拋棄的失落。
在《月下獨酌》中,是“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被忘記的落寞。
在《獨坐敬亭山》中,是“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孤獨終老的無賴。
總之,在李白的孤獨中,我們仿佛看到了那個郁郁寡歡的李白,看到了那個百無聊賴的李白。而他的這種孤獨,在他的另一首詩中達到了一種從未有過的高峰。
這首詩就是《秋浦歌》中的第十五首。其詩如下:
秋浦歌十七首(其一)
[唐]李白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
題目“秋浦歌”中的“秋浦”,位置位于今天的安徽省貴池縣的西部,在唐代時,它屬池州郡管轄,因境內有秋浦水而得名。
公元753年,李白漫游至此,寫下了組詩《秋浦歌十七首》。而我們本文介紹的便是這一組詩中的第十五首。
寫這首詩時,李白因遭小人陷害而被迫離開長安已有十年之久。這十年間,李白放浪形骸于山水之中,精神遨游于天地之外。
真真正正地做到了以天為蓋、以地為廬。他北上幽燕,南下江淮,總之是四海為家。表面看起來是風光無限,逍遙自在,可當他真正的靜下來時,心里卻是異常的孤獨。
尤其是到了秋浦,他的心情更是糟糕到了極點。李白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他目睹安祿山勢力的日益強盛,使大唐江山危在旦夕,于是他懷著極度悲憤的心情,寫下了組詩《秋浦歌》。
而本文所介紹的《秋浦歌》便是這組組詩當中的第十五首。它稱得上是李白最孤獨的一首詩,因為它雖然只有短短的二十個字,卻將李白的孤獨寫得深入骨髓,世人皆知。
這首抒憤之詩以奔放的激情、浪漫主義的藝術手法,塑造了自我形象,將積壓在心中的怨憤、抑郁之情像潮水一般傾瀉而出。
![]()
最為重要的是,此詩情感深摯,在秋浦的山川風物與民俗風情中,隱約流露出李白憂國傷時、身世悲涼的慨嘆。所以這一首詩成了《秋浦歌十七首》中流傳最廣的一首詩。
在這首《秋浦歌》中,開頭的“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以一種夸張的口吻說:“我一頭白發,感覺竟長達三千多丈,而之所以會生長出這樣的長發,皆是因心中的愁緒無限的滋長。”
此詩一開篇,開頭的這兩句便如驚雷乍響,又似黃河陡然瀉閘,更若火山猛然噴發,真的是令人心魄震撼。
但我們若只看“白發三千丈”一句,不禁會讓人疑問頓生:一個人的白發再長,又怎么能有“三千丈”長呢?
可當我們讀到下一句的“緣愁似個長”時,便頓時恍然大悟,原來這“三千丈”的白發,乃因愁而生、因愁而長,愁緒越多,白發越長,以至于長到了“三千多丈”。
我們都知道,愁能催生白發,而白發竟長達三千丈,這愁思該是何等深重啊!所以這開篇的十個字,便蘊含千鈞之力,把詩人的所有情感都凝聚在一個“愁”字之上。
![]()
以此寫愁,真的是匪夷所思。這不得不讓人覺得:“奇想方能鑄就奇句”,同時人也不得不驚嘆詩人非凡的氣魄與如椽的筆力。
在古典詩歌中,寫愁的著名詩句很多,比如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比如崔顥的“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比如李清照的“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再比如辛棄疾的“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等。
都把“愁”寫到了一種非常經典的高度,可像李白一樣以“白發三千丈”這種夸張的手法來比喻愁之深重的卻沒有幾人。因此,李白的這種表達真的算得上是獨辟蹊徑。
所以,“白發三千丈”一句不僅不是一種無理的表述,反而會讓人覺得這種既超乎常情而又深入人心的詩句真的很驚奇,從而產生感情上的共鳴,繼而給予由衷的贊賞。
第三四句的“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是說:“突然看見鏡中白發三千丈的自己,真的弄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何處染上的秋霜!”
![]()
這里用秋霜代指因愁而突然長出來的三千丈白發,看似重復,實則是蘊含了更加憂傷和憔悴的情感色彩。因此在這里可不是“白發三千丈”中的“白”所能夠表達的。
而“不知”二字也并不是真的不知,更不是因“不知”而發出“何處”之問,而是李白的一種憤激之言、痛切之語。
如此濃重的愁思,如此深入骨髓的愁思,究竟從何而來?詩眼便落在下句的一個“得”字上。
這個“得”字直指詩人半生中所遭受的排擠與壓抑,以及壯志難遂的苦悶。基于這些原因,詩人愁得陡生白發,如染秋霜,這是他親歷親感之事,又怎會不知呢?
我們都知道,李白從少年時代開始,便有提筆安天下,馬上定乾坤的那種雄心壯志。所以成為像管仲與樂毅那樣的人,是他畢生的追求。
而他之所以有這樣的追求,是因為他希望看到天下太平,四海統一,國家安定,普天之下的窮苦大眾皆能衣食無憂。
然而,李白經歷了一世奔波,跑遍了大唐南北,盡皆屢屢碰壁,夢想落空壯志難酬。好在盡管他屢遭挫折,但他的志向卻始終未曾泯滅。
寫這首詩時,他已經年過半百,壯心尚在,人卻已衰老。他看著滿目瘡痍的大唐,安史之亂日益成災,他怎能不觸景傷懷,愁似大海,倍感痛苦呢?
![]()
于是攬鏡自照之時,他不禁觸目驚心,發出了“白發三千丈”的孤吟,讓天下后世之人識得其悲憤之情,并以此奇想奇句流傳千古,真可謂善作不平之鳴者也!
總之,在李白的這首《秋浦歌》里,詩人以“白發三千丈”這般極具浪漫色彩的夸張筆法,傾吐了懷才不遇的憤懣與壯志未酬的蒼涼心境。
并在短短的二十個字中,給我們展示了其內心深入骨髓的孤寂,令讀者誦讀間不禁為之動容,贊嘆連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