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 法度研究院
作者 | 李 勇,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
北大法律信息網簽約作者
王納,博士研究生
“調休”這個議題,每年都會在重要節假日前后出現在公共視野,引發各式各樣的討論。
剛剛結束的國慶節、中秋節合并放假8天,但同時也安排了9月28日(周日)和10月11日(周六)的調休補班。這導致不少網友在社交平臺感嘆,連放8天假固然好,但也要先連上6天班,部分“996”行業從業者甚至需要連上9天班。
現有的調休制度下,本該放松心情、享受生活的節假日安排似乎異化為一道頗為折騰的算術題,讓不少人在期盼假期的同時,也陷入了“連軸轉”的疲憊和焦慮。
毋庸置疑,初創于1999年、正式施行于2008年的調休制度,曾在促進生產、拉動旅游、刺激消費等方面發揮出積極作用。但隨著現代化進程中的觀念變遷、技術革新和經濟社會結構改變,調休的制度合理性逐漸受到沖擊和質疑。
就勞動者而言,“拆東墻補西墻”的休假模式,讓越來越多的人倍感折騰。
對于企業經營者來說,調休引發了排產、合規、交付等一系列的變動,讓生產計劃安排和薪酬計算的復雜度顯著上升,看似受益的運輸、餐飲、零售、文旅等行業也面臨著客流“斷崖式波動”的經營壓力。
對于正處于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社會而言,擴大生產規模、延長勞動時間的邊際效應已經越來越明顯,現代化的社會顯然不是靠堆積勞動力來促進經濟發展了,甚至加大勞動量、減少休息時間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對經濟社會長期繁榮產生反作用。
從文明交流互鑒的角度來看,一些國家在面臨類似“調休”的情形時,通常不會選擇把周末某天改為上班,而是以順水推舟的“橋假”制度予以解決。例如,在德國、法國、西班牙等歐盟國家,如果節日落在周二或周四,那么就干脆在周一或周五多放一天,而且也不占用其他工作日補班。
實際上,“橋假”制度并非發達國家的專利,而是符合現代化社會生產的休假方式,在發展中國家也能適用。例如,巴西作為拉丁美洲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也采取了“橋假”制度,增加了連續休假機會。
不難看出,“橋假”制度確如一座將法定假日和周末連接起來的橋,讓人們能夠在不調休補班的同時,連續地享受幾天小長假,不必在法定假日前后輾轉騰挪、反復折騰。
中國式現代化有著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在這個意義上,有必要借鑒相關經驗對調休制度作出調整,使之更符合經濟社會轉型時的要求。
首先,是放假安排“不折騰”,讓人民群眾和各生產單位不必忙于精算放假安排,設定放假日期時寧可多放假也不要強行讓勞動者“連軸轉”。其次,是建立完善科學合理的休假制度,統籌運用年假和公休等休假方式,提升人民群眾休假時長和休假質量。最后,要加強制度實施和監督,確保用人單位依法依規落實勞動者休假待遇,讓廣大勞動者“勞有所休”。
以“橋假”制度為借鑒,優化現有調休制度,能夠增強調休的合理性與休假的連續性,讓放假安排更符合人性和現代化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盡管“橋假”制度確實會讓直接勞動生產的時間有所下降,但由此帶來的連續幾天休假,能夠紓解“調而不休”的社會情緒和現實問題,更能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更好發揮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更有效地釋放內需潛力、激發經濟活力。
隨著中國式現代化的持續深入,中國經濟向內需主導型經濟轉型,擴大內需、提振消費成為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和做大做強國內大循環的重要抓手。在這一背景下,休假制度、勞動制度等一系列制度都應順應經濟社會發展形勢,擯棄短期的、局部的成本核算和效率追求,以系統思維統籌當前和長遠、局部與整體的關系,進一步回應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切實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與幸福感。
點擊進入下方小程序
獲取專屬解決方案~
責任編輯 | 王睿
審核人員 | 張文碩
本文聲明 | 本文章僅限學習交流使用,如遇侵權,我們會及時刪除。本文章不代表北大法律信息網(北大法寶)和北京北大英華科技有限公司的法律意見或對相關法規/案件/事件等的解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