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四川甘孜海拔4700多米的黨嶺山發生一起徒步險情:一名20歲的江蘇女大學生與網友結伴徒步時突發嚴重高原反應并失溫,被緊急送醫后至今未蘇醒,或有成為植物人的風險。
10月10日,徒步黨嶺高反失溫女生父母回應稱,當前女兒林月手術后尚未清醒,狀況較昨晚穩定,但醫生提醒,病情仍處變化階段,不排除植物人風險,是否進行二次手術還需進一步觀察。女孩母親表示,暫不追責,優先救治,后續將查看女兒手機記錄,確認是否被“拋棄”后再作決定。
沒有哪座高原
能夠完全稱得上“有腳就行”
近年來,高原徒步等戶外運動熱度攀升,然而 在高原雪山上,高反、缺氧、失溫、體能都將面臨挑戰,任何突發事故幾乎都有著致命的危險。
作為游客,千萬不要過高地估計自己的野外生存能力,也不能低估戶外活動背后的各種風險。
對于準備去高原的人來說,高原反應是一個需要特別注意的問題。
當快速進入高海拔地區時,人會出現頭痛、睡眠障礙等不適,甚至是更嚴重的疾病。這主要是因為海拔越高,空氣就越稀薄,人能吸入的氧氣量也就變少了。當機體無法適應缺氧狀態時,就會出現不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高反。
通常情況下,高反主要發生在海拔超過2500米的地區。一般性高反(較輕)通常發生于進入高原地區后的數小時內。
而那些較重的高原肺水腫病例,多出現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區,通常見于人們快速進入高原后的1至4天內,以次日夜間最多見。
這兩類人謹慎去往高原
計劃去高原旅行前,大家要對自身健康狀況進行評估。以下兩類人群要謹慎前往高原地區。
嚴重低氧血癥高風險人群
本身就是嚴重低氧血癥高風險的人,如患有嚴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氣管哮喘、間質性肺病、先天性心臟病、肺動脈高壓者,在任何海拔高度都有發生嚴重低氧血癥的風險。不建議這類人前往高原地區。
慢性疾病患者
高海拔地區的缺氧環境會加重冠狀動脈疾病、高血壓、顱內血管畸形等疾病病情。這些患者在前往高原地區旅行前,要咨詢專科醫生,并準備好相應的藥物。如果病情不穩定,就不建議前往高原地區。
突發情況如何應對
隨著冷空氣活動頻繁,近期全國氣溫逐漸降低,雨雪增多環境下,戶外活動面臨安全事故的風險變大,一旦遭遇該如何應對?↓
如何應對失溫?
失溫有哪些癥狀?
1.輕度失溫:患者體溫下降到33-35℃,同時會產生劇烈寒戰、四肢冰涼、臉色蒼白、嚴重疲勞、語言不清、肌肉不受意識控制、呆滯、記憶力減退、情緒改變或失去理智、脈搏減緩、出現幻覺等。

2.重度失溫:患者體溫降到32℃以下,并且失去意識,進入類似冬眠的狀態。具體表現為肌肉不再痙攣、脈搏和呼吸速度放慢、體表血液循環大幅度下降、喪失意識等。
一旦失溫該怎么辦?
1.輕度失溫:當感到寒冷、開始顫抖時,應立即停止運動,保持體力,并到避風處躲避來減輕風寒效應。
如果衣物潮濕,要立刻脫下,換上干燥衣物,用熱水袋、發熱貼等物品給脖子、腋窩、腹股溝、腳底等部位加溫。
![]()
緩慢回溫后,可以補充一些流質、常溫的高熱量食物,如濃糖水、巧克力等,讓失溫者獲得產熱需要的能量。
2.重度失溫:千萬不能烤火、喝熱水,否則復溫過快會引起低血壓和休克,要用干爽保暖的衣物、睡袋之類裹住身體,立即送醫搶救。

提醒大家
登山徒步應合理規劃路線和時間
不要攀爬野山、進入未開發景區
無論是近郊小山
還是高海拔的雪山
任何戶外活動都不能輕視風險
登頂不是終點,安全回家才是
來源:綜合封面新聞、健康中國、國家應急廣播
-點擊 閱讀更多科學家的故事-
科技發展的背后離不開科技工作者的奉獻
閱讀“科技工作者”
了解更多科學背后的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