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寧夏北部,石嘴山這個名字總帶著一點工業氣息。鋼鐵、化工、能源,這些在別人眼里“硬邦邦”的詞,有時也可以成為擇校時的新亮點。因為在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這些產業里,技術才是真正的“通行證”。能進工廠、懂設備、會操作,未來不怕沒飯碗。就在這樣的背景下,石嘴山的高職教育這幾年,正在悄悄發生一些有意思的變化。
![]()
9月23日,石嘴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的王敏副院長帶隊,去了幾家當地的龍頭企業——寧夏嘉峰化工、寧夏建龍特鋼、寧夏晶體新能源。看似普通的訪企活動,其實背后是一場“產業對接”的信號:學校和企業不再只是偶爾合作,而是要把彼此的體系打通。從培養方案、實訓基地到師資共建,學校請企業技術骨干到校兼職任教,老師和學生一起下廠線體驗、學習生產流程。這種產教融合,不是喊口號,而是把“課堂”搬到生產現場,讓學生真正在“干中學”“學中用”。
它不像傳統高校那樣把學生關在實驗室或教室里空談理論,而是讓每個專業都能看到“未來在哪兒”。以后學院里的新能源、新材料專業學生,有機會直接在晶體新能源的生產線上參與見習;學數控、焊接、機電一體化的同學,也能到特鋼廠體驗真正的設備操作,理論加實操,真是就業版的“無縫銜接”。
![]()
石嘴山工貿是一所“懂得風口在哪里”的學校。現在就業市場上缺的,恰恰是這些能落地、能上手的技能型人才。一個能直接對接地方支柱產業的學院,本身就自帶“就業流量”。更重要的是,這所學校的學習氛圍挺“實”,不是那種“背理論、卷分數”的緊繃感,而是“學技能、找項目、拿成果”的實操路線。學生能在課堂上動手,也能通過學院牽線到企業實訓;老師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講授者,更多時候是項目合伙人,從這個角度看,學院的教育邏輯更像是“培養小型工程師”。
石嘴山市本身也在下大力氣做高校畢業生就業扶持。政府推出了“10+N”專項行動和“1131”工作法——至少一次職業指導、一次政策宣講、三次崗位推薦、一次培訓或見習機會,實現“一對一”全覆蓋服務率100%。截至2024年底,全市為2198名困難畢業生發放補貼439.6萬元,還為492名“三支一扶”畢業生提供了支農、支教、支醫崗位。再加上1665個實習崗位的征集量,這個就業生態,說實話已經相當扎實。
![]()
高職教育最怕的就是“空”,空談理想、空設專業、空掛牌。石嘴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現在做的,就是努力把“空”變成“實”。把專業做到能就業、把課程改成能上崗、把學生帶到企業門口。這樣的人才培養邏輯,放在如今的職業教育體系里,確實算是走在前面的那一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