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0日,第34個世界精神衛生日如約而至。圍繞“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務”的年度主題,連云港市精神殘疾人及親友協會、中國獅子聯會連云港地區服務隊、連云港好心情綜合門診部攜手舉辦了一場熱鬧又實用的主題活動。活動以科普展、專家講座、有獎競答、愛心捐贈輪番上陣,把專業心理健康服務,直接送到了市民眼前,不少帶著孩子來的家長說:“這樣的活動太實在了,既學了知識,又解了難題。”
一、科普展板前:把“專業知識”變成“家常話”
![]()
活動現場,十余塊科普展板就圍滿了人。這些展板沒有那些讓人頭疼的專業術語,全是老百姓最關心的內容——從“怎么判斷自己心理是否健康”的六大標準,到“家里人情緒不好該怎么識別”的實用技巧,甚至還把“精神疾病不是‘瘋病’,求助不丟人”這種最容易被誤解的點,講得明明白白。
市民們看得認真,有人掏出手機拍知識點,有人湊在一起討論。一位媽媽拉著上小學的孩子,指著“精神疾病去污名化”的板塊說:“你看,就像感冒了要吃藥一樣,心里不舒服也可以找醫生幫忙,這不是軟弱,是懂得照顧自己。”好心情的工作人員在旁邊不時答疑,“我們提前打聽了大家常問的問題,特意把這些內容放上去,就是想讓老人小孩都能看明白,心理健康沒那么‘高深’。”
二、專家咨詢區:張悅秋主任為孤獨癥家庭“量身支招”
![]()
“孩子在幼兒園總躲著小朋友,叫他也不怎么應,我們到底該怎么辦?”專家咨詢區里,孤獨癥兒童家長們圍著張悅秋主任,問題一個接一個。張主任是連云港好心情綜合門診部的兒童心理專家,做這行快20年了,還拿著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證,家長們都愿意跟她聊。
當天她專門講了“孤獨癥孩子怎么融入社會”,提出“先找有融合資源的幼兒園”“多帶孩子去戶外活動”“教孩子認社會規則”三個建議,還舉了自己接診過的例子:“有個孩子之前不敢跟人說話,后來在幼兒園跟小朋友一起玩積木,慢慢就敢開口了。”講座結束后,她又留了兩個多小時,給20多組家庭一對一咨詢。姓李的家長走出咨詢區時松了口氣:“之前總不知道下一步該做啥,張主任跟我說先去社區幼兒園問問,還教了我怎么跟老師溝通,心里亮堂多了。”
三、有獎競答時:老少都搶答,知識“玩著學”
![]()
“世界精神衛生日是哪個國際組織發起的?”主持人剛把問題拋出來,臺下就有人舉手了。這是活動里最熱鬧的環節,20道題既有節日常識,也有“怎么調節壞情緒”“怎么關心孤獨癥孩子”這類實用內容,從五六歲的小朋友到六七十歲的老人,都湊著熱鬧搶答。
獎品也都是過日子能用得上的——水彩筆、兒童水杯、獨立包裝的口罩,答對了就能拿。10歲的王梓軒舉了三次手,答對三道題,抱著水彩筆笑得合不攏嘴:“原來心理健康還有這么多學問!我以后要告訴爸爸媽媽,不開心的時候可以來找這里的醫生。”負責競答的工作人員說:“平時講心理健康,大家可能覺得有點嚴肅,這樣答題贏獎品,大家愿意聽,也記得住。”
四、愛心捐贈后:小禮包藏溫暖,“不是一個人在戰斗”
![]()
活動快結束時,工作人員一起,把裝著口罩、洗衣粉、肥皂的愛心禮包遞給參與的家庭。陳女士接過禮包時,眼圈有點紅,她的孩子是孤獨癥患者,平時總覺得“自己扛著事兒”,這次來活動,不僅聽了專家建議,還拿到了禮包:“每次參加活動,都覺得有人惦記著我們,不是自己一個人在戰斗,心里特別暖。”
志愿者李靜一邊遞禮包一邊說:“東西不貴重,但就是想讓這些家庭知道,社會上有人關心他們。”連云港好心情綜合門診部的負責人也說,這次活動是想試試“專業機構牽頭,社會力量幫忙”的模式,以后還會多辦這樣的活動,比如去社區講科普、請專家來義診,“我們就是想讓心理健康服務不只是‘在醫院里’,而是能走到大家身邊,讓有需要的人都能用上。”
“用科學消解偏見,用關懷溫暖心靈”。這正是好心情想做的:讓“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務”,不只是一句口號,更是能摸到、能用上的實在幫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