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我出事了!快救救我!”
2025年8月,河南澗西區的李奶奶接到了一通讓她失魂的電話。電話那頭,她的孫子帶著哭腔,說自己打架被抓,急需4萬元私了。
老人心急如焚,正準備取錢時,突然被老伴阻止,聯系子女核實才避免了這場精心設計的騙局。李奶奶怎么也想不到,電話里那個和孫子一模一樣的聲音,竟是不法分子通過AI語音克隆技術合成的數字幽靈。
這并非孤例。近年來,隨著AI的迅猛發展,詐騙手段也開始變得智能化,AI培訓課程騙局、AI仿冒親友詐騙等新型騙術層出不窮,讓無數老年人辛苦積攢的養老錢一夜蒸發。
![]()
AI騙局,為何讓勤儉節約的中老年人頻頻中招?空巢老人又是如何一步步落入了詐騙分子的陷阱?
![]()
細究這些層出不窮的新型騙局,針對老年人的詐騙手段雖花樣翻新,但大致可歸為兩類:一類是借助深度偽造技術,合成子女、名人的音視頻,以五花八門的理由誘騙老年人迅速轉賬;另一類則是打著“輕松賺錢”“為家庭減負”的旗號,虛構低投入、高回報的培訓課程或投資項目,吸引老年人步入圈套。
公安部數據顯示,2025年一季度全國AI換臉詐騙案環比增45%,老年群體受騙占比達38%。深度偽造主要是情感綁架、權威詐騙兩種話術。前者如偽造孫子要錢、明星戀愛,后者則包括冒充名醫身份實施欺詐。
醫療健康領域是AI詐騙的重災區,大量號稱藥到病除的神藥與保健品廣告利用AI技術進行包裝,專門針對有健康焦慮的老年人。螞蟻集團披露的數據顯示,3萬多名老人因輕信“特效保健酒”廣告被騙超10億;700多人組團假扮老中醫導致全國超10萬人受害。
![]()
圖注:被立案調查的假神醫(形象為AI合成)
為什么深度偽造、語音合成如何成為老年人詐騙案的元兇?
這是一場量身定制的真假孫悟空幻術。
首先,深度偽造技術合成的視頻本身已經達到了肉眼真假難辨的地步。當前技術不僅能合成面部和聲音,還能模擬細微的語氣、表情和肢體動作。Check Point《AI安全報告2025》明確指出:“依賴直覺或肉眼甄別真偽的時代已經過去。在實時換臉、語音克隆和視頻合成技術的加持下,真假邊界正在快速消失。”
其次,全自動化AI詐騙系統能夠實現低成本的規模化攻擊。售價2萬美元的AI系統可模仿任意聲音、進行多輪自然對話,并支持跨語言詐騙。這類系統能夠實時解析受害者回應、24小時自動調整話術,全程無需人工干預,設計出極具迷惑性的互動腳本。據悉,在2024年,全球67.4%的釣魚事件已涉及AI技術。當老年人以為自己在與真人交流時,實際上可能只是在與一個高度智能化的聊天機器人對話。
![]()
精準個性化詐騙布下天羅地網。詐騙分子通過非法獲取的個人數據對潛在受害者進行精細畫像,量身定制詐騙劇本比傳統的廣撒網方式效率高得多,對老年人的危害也更為集中。例如,攻擊者可以分析某老年人的社交網絡活躍模式,選擇其最可能單獨在家的時間段撥打電話,或是研究其家庭關系,選擇最合適的親屬身份進行偽裝。基于數據分析的精準打擊使詐騙成功率大幅提升。
最后,高度分散化的身份和資金流轉規避監管和偵查,讓受害者投訴無門。詐騙分子常使用虛擬賬號和加密通信工具,得手后資金往往經多次流轉迅速消失,老年人即使發現被騙,也常常投訴無門、難以追損。
可見,深度偽造詐騙已逐漸形成一套高度精密、針對性極強的犯罪腳本。它不僅利用技術模擬真實,還精準地刺穿了老年人情感與認知的脆弱之處,讓其防不勝防。
![]()
如果說深度偽造偏向隱秘操縱,AI培訓課程騙局則更加猖狂,不法分子冒充AI導師,打出“零基礎月入過萬”“包教包會”“保底收益”等口號吸引對新技術好奇又缺乏辨別能力的老年人。這些課程往往夸大效果,甚至直接卷款跑路。
在黑貓投訴平臺搜索AI賣課,相關結果高達5435條,大部分都是老年人被騙了。
![]()
AI詐騙之所以能屢屢得手,關鍵在于它精準利用了老年人的心理弱點和技術盲區。詐騙分子通常會采用高度標準化的三步走策略,讓受害者不知不覺落入圈套:
第一步,精準投放誘餌,建立初步信任。
詐騙分子會針對老年人的興趣點設計極具誘惑力的誘餌。例如,在AI培訓課程騙局中,不法分子會在短視頻平臺塑造一個權威導師,吸引老年人進入直播間。通過AI生成的虛擬主播可以24小時不間斷直播,回答觀眾問題,其表情、動作和語音幾乎與真人無異。進一步,主播會展示大量“學員”的收益截圖,聲稱“月入過萬”“年過七旬也能暴富”。這些所謂的成功案例往往由AI生成、無法核實,但足以讓對新技術充滿好奇的老年人信以為真。
![]()
第二步,制造緊迫感,促成沖動消費。
一旦老年人表現出興趣,詐騙分子便會迅速轉入第二階段:制造緊迫感。客服會表現得異常熱情,強調“名額有限”或“優惠即將結束”,利用老年人節儉、怕錯過機會的心理,促使他們在慌亂中完成付款。北京一位80歲老人曾在免費的視頻剪輯訓練營后被推銷收費課程,學費從2880元一路降至1600元,最終在限時優惠的壓力下付款,結果發現課程內容與承諾嚴重不符。
第三步,層層收割,最終消失。
支付第一筆費用后,詐騙并未結束,而是進入更危險的“階梯式收費”階段。一位69歲老人最初支付2680元學習AI視頻制作,隨后被要求再交2980元升級私教課程,最后又被索要1980元購買AI軟件,累計被騙7640元。然而,所謂的私教陪跑從未兌現,老人最終只得到一些免費軟件的操作指導。詐騙分子采用先低價后高價的漸進釣魚策略讓有占便宜心理讓老人誤信。為規避風控,詐騙分子甚至要求老人將款項拆成多筆五百元轉出,得手后便迅速解散群聊、注銷賬號,徹底消失。
![]()
這類騙局幾乎全部依托虛擬身份和加密通信工具實施,全程在線運作,不留實體線索,導致老年人在被騙后維權極其困難,資金也難以追回。
那么在AI時代,我們該如何保護老年人?
![]()
AI詐騙的高度逼真、精準定制、隱蔽性強及心理操控特征共同構成了一個極其危險的犯罪生態系統。在這個系統中,老年人由于技術能力和心理防線的雙重弱勢,成為受害重災區。
許多中老年人對語音克隆、深度偽造等AI等新技術的認知存在天然盲區,信息獲取與辨別渠道相對閉塞,難以識別高度仿真的AI詐騙手段,更容易將合成影像或聲音誤認為真實,從而無意識落入高科技騙局的陷阱。此外,一些老年人對智能設備的操作也不熟練,例如超半數不會關閉免密支付,增加了資金流失風險。
并且,老年人普遍對醫生、警官、政府人員等權威身份抱有較高的信任感。詐騙分子利用AI技術偽造這些形象,通過高度仿真的對話和專業話術,輕易突破老年人的心理防線。他們往往認為“官方身份”不可能造假,因此在未加核實的情況下就輕易聽從指令、完成轉賬。
![]()
老年人被詐騙,乍一看是出于盲目輕信和對新技術的認知不足。但細究,我們會發現與年輕人不同,老年群體陷入詐騙的原因大多是對家人的關愛和精神上的孤獨。
北京師范大學的《老年人情感關懷與短視頻使用價值研究報告》顯示,老年人平均每天使用短視頻應用及小程序2.83小時,空巢老人將直播間主播稱為“干兒子”“干女兒”,常看短視頻類型數目高于10種。這種情感上的空缺,讓自動化AI賬號的虛假關懷有了可乘之機。
![]()
不少老年人內心孤獨,渴望被關注、被認可,試圖通過賺錢來證明自己“仍有價值”、為子女分擔壓力。這種深層的情感需求使他們更容易陷入“高收益理財”“AI創業項目”等騙局,也更容易相信AI賬號模擬出的虛假關懷。騙子正是利用這種心理逐步騙取信任,最終實施詐騙。
針對老年人頻繁受騙的問題,我們需要從技術、心理上牢牢筑起兩層防線。
在技術層面,以AI對抗AI已成為防范詐騙的必然選擇。隨著深度偽造和智能交互技術的普及,依賴傳統規則和人工審核的防御方式已難以應對,必須發展出更加智能化的技術解決方案。例如,螞蟻集團旗下的AI健康應用AQ推出的“AI拍圖打假”功能可以識別虛假醫療產品。當用戶上傳一款所謂“延年壯骨酒”的圖片后,系統能在秒級內返回識別結果,提示高風險,并具體列出“缺乏藥品批準文號”“涉嫌夸大療效”等違規情況,幫助老年用戶在轉賬前及時警覺。
![]()
同時,各類網絡平臺也應進一步壓實主體責任,加強對直播內容、銷售賬號資質、AI生成標識的審核力度,對針對老年群體的營銷行為實施更嚴格的風險監控,及時識別并清理涉嫌詐騙的賬號和內容。
在心理與情感層面,親情和社區的陪伴不可或缺。子女應常與父母溝通,分享新近詐騙案例,幫助他們提升對新型騙局的認知和警覺。同時也要鼓勵老人積極參與社區活動、建立線下社交網絡,用真實、穩定的人際溫暖抵御機器模擬出的虛假關懷。
AI詐騙固然變化莫測、防不勝防,但如果我們能從技術上阻截虛假信息、在情感上填補孤獨,就有望破解90%的真假AI幻術。技術與溫情并重,才是守護長輩安寧晚年的根本之道。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