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扎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是連結民族情感、維系國家統一的重要基礎。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非遺保護傳承工作,作出一系列決策部署、推出一系列政策舉措,推動我國非遺保護事業呈現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進入系統性保護新階段。截至2024年底,我國共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557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3056人,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的非遺項目44個。
非遺作為各民族生產生活實踐、文化傳承、情感鏈接的歷史沉淀,承載著各民族共同創造中華文化的歷史,也承載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是我們在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文化資源。要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通過生活化、市場化、數字化等方式,不斷創新非遺保護傳承工作機制與方法路徑,持續增強非遺鏈接現代生活的審美性、情感性、體驗性、日常性,促使各族群眾在非遺“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社會氛圍中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
區域實踐
近年來,各地紛紛挖掘非遺資源,積極推動非遺系統性保護,結合時代發展需要,推出一系列“非遺+”創新舉措,在以非遺保護傳承為載體帶動各族群眾增收致富、推動文旅融合、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方面積累了有益經驗。
![]()
▲2025年貴州“村超”開幕式現場(2025年1月4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貴州:“非遺+體育”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榕江“村超”、臺江“村BA”等“村字號”體育賽事火爆出圈,非遺資源融入球場、T臺、舞臺、集市、新媒體等應用場景,極大拓展了非遺的展示平臺和傳播渠道。截至2025年6月,榕江“村超”系列賽事共展演節目680個,其中非遺節目近270個,占比近40%;臺江“村BA”現場先后上演來自全國各地的國家級非遺節目227個、貴州省級非遺節目168個、縣級非遺節目82個。
![]()
▲4月15日,人們在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潑水廣場潑水狂歡。新華社記者 高詠薇 攝
云南:“非遺+旅游”拓展文旅融合新業態。近年來,云南通過“非遺+旅游”的形式拓展“非遺+景區”“非遺+研學”“非遺+文創”等旅游業態轉型升級。非遺與節日活動、鄉村旅游、研學旅游、文創產品開發等有效結合,涌現出傣族潑水節、彝族火把節、景頗族目瑙縱歌節等一批非遺旅游品牌,充分激活了非遺資源,催生了多種非遺旅游產品。云南省還對外發布了10條非遺特色旅游線路,覆蓋全省9個州市,涵蓋35個國家級非遺項目、57個省級非遺項目、27個州市級非遺項目以及8個縣區級非遺項目。
![]()
▲3月31日,“廣西三月三·八桂嘉年華”開幕式暨“四季村歌”活動啟動儀式在南寧舉行,這是開幕式現場(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廣西:“非遺+節慶”激發傳統節慶新活力。近年來,廣西持續開展“廣西三月三”“劉三姐歌圩”等品牌活動,不斷激發傳統節慶新活力,通過非遺表演、技藝展示、工藝品展覽、美食品鑒及旅游資源推介等,引導各族群眾在共慶共享傳統節日盛會中交流互動。持續舉辦“中國—東盟非物質文化遺產周”,組織全國各省(市、區)和東盟多國的非遺項目在廣西展示展演,搭建起非遺保護利用與傳承發展的合作交流平臺。開展“廣西美味 百縣千菜”展評大賽,匯集全區各地非遺美食及地方特色小吃參與評選。組織“八桂鼓韻”民族習俗活動展演、“壯美陶器”非遺技藝工坊、“非遺傳藝”研學小課堂等非遺展示展演和傳承活動,展示非遺魅力。
重慶:“非遺+流量”打造文旅消費新引擎。重慶市巧用“網紅流量”鏈接非遺,打造文旅消費經濟“增量”新引擎。如,榮昌區啟動“網絡達人培養計劃”,將“非遺匠人”等群體培養成為城市形象推薦官;與成都市共同開通“成渝非遺快軌”,將非遺項目搬進車廂,讓乘客在旅途中了解地方非遺項目;在高鐵站設立“非遺盲盒機”,游客手機掃碼即可免費獲取非遺書簽或小擺件禮物。2025年“五一”期間,榮昌區累計接待游客約224.89萬人次,特別是夏布小鎮以“非遺國風+科技”引爆客流,游客量達到83.71萬人次。
浙江:“非遺工坊+傳統工藝工作站”助力共同富裕。作為“推動傳統工藝高質量傳承發展”和“非遺助力鄉村振興”雙試點省份,浙江出臺“非遺助力共同富裕”試點實施方案,在全省設立40個“非遺助力共同富裕”試點縣(市、區)。探索“非遺工坊+傳統工藝工作站”模式,聯動高校、研究機構、大型文創公司作為共建單位,共同推進傳統工藝高質量傳承發展與產業聯動,圍繞“生產、就業、發展”開展非遺工坊落地實踐。截至2025年2月,全省認定非遺工坊1566家,線上線下培訓各類人員213萬余人,“非遺工坊+農戶”等模式帶動就業600萬人。2025年3月,成立浙江省非遺工坊聯盟,旨在探索“非遺+”國潮、品牌、影視、電商、時尚、科技等多業態融合,通過培育“非遺+”消費新業態、新熱點,促進各民族共同富裕。
發展策略
當前,全國各地都因地制宜探索“非遺+”嵌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發展模式,但相關工作機制尚不健全,品牌建設有待持續深入挖掘,開發模式有待多元拓展。非遺資源保護利用的體系化、規范化、專業化、生活化、市場化、數字化、規模化、品牌化、國際化等尚有巨大開發潛力和空間。要充分發揮“非遺+”的文化價值、情感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有效賦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強化頂層設計。堅持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協同、市場驅動、社會參與,構建“非遺+”保護傳承工作機制體系。圍繞“人、財、物”等核心要素,構建具有區域特色、縱向貫通、橫向互動、干群協同的工作機制,重點包括黨政組織領導、財政金融支持、宣傳推廣、人才培育、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區域合作、績效評估及風險防范等機制。強化人工智能賦能“非遺+”傳承發展,通過借助人工智能與大語言模型等技術手段,開展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和傳承人的史料溯源、發展記錄等的數據庫智能挖掘、分析、存儲、管理與應用工作。
推動創新開發。建強“非遺+”促進共同富裕的全鏈條產業集群,從政策、制度、實踐層面豐富完善產業集群,使非遺傳統工藝與現代市場、百姓生活緊密銜接,不斷提升非遺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打造“非遺+產業、旅游、體育、科技、演藝、文創、鄉村振興、民族團結等”跨界融合和非遺元素生活化、市場化產品開發應用場景,持續推動非遺傳承創新與產業開發協同聯動,促進非遺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 黎族織娘在位于海南省東方市東河鎮的家中展示含有黎錦元素的耳墜。 新華社記者 蒲曉旭攝
特色品牌引領。培育壯大更多具有區域特色的非遺品牌,以特色品牌為引領,分層次、分類別、分區域培育壯大更多承載中華民族歷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現中國魅力的區域特色非遺品牌。持續打造不同級別、不同區域、不同類型(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和民俗等)的非遺代表性項目品牌,不斷挖掘開發更具市場競爭力的特色品牌,通過品牌建設激活非遺新體驗、新消費、新經濟。
推進國際交流。當前,多國聯合申報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項目日益增多,反映出非遺作為人類歷史進步共同的精神財富,正成為連接全世界不同國家、民族、文化友好交流合作的橋梁。我國已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的44個項目,是對外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的重要載體。要重視加強跨境共享非遺項目聯合保護利用,繼續深入開展邊境地區非遺資源調查,建立健全邊境非遺數字化檔案制度,持續推動與周邊國家有關方面共同申報非遺項目,以非遺活態傳承為紐帶,持續推動與周邊國家的人文交流。要有計劃、有秩序、規范化謀劃“非遺出海”工作,持續打響我國非遺國際品牌,對外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講好中華文明傳承發展故事。
【作者單位:廣西大學中國鄉村振興與公共政策研究院。本文系2024年廣西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專項課題“中華民族共同體視域下的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研究”(項目編號ZL2024020)階段性成果。】
監制 |肖靜芳
統籌 |安寧寧
編輯 |李翠 王琪
制作 |石建杭
來源 |中國民族報
覺得有用,點亮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