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色列內塔尼亞胡在加沙的暴行引發全球公憤和世界眾怒,西方十國宣布承認巴勒斯坦建國,堅決不愿與美國同流合污,美歐價值觀同盟出現嚴重裂痕。令特朗普政府處境尷尬。
不僅如此,意大利碼頭工人舉行罷工以聲援巴勒斯坦。他們封鎖該國北部熱那亞港的通道,作為抗議以色列進攻加沙地帶的示威活動的一部分。意大利各地交通服務面臨中斷,多所學校被迫關閉。一些示威者清晨在熱那亞港周圍集會,期間有人揮舞巴勒斯坦國旗,抗議意大利梅洛尼政府不承認巴勒斯坦國。
![]()
在兩天時間內,西方十國宣布承認巴勒斯坦國,第一個承認的就是英國,顯然,美英之間的戰略關系哪怕再特殊,也不足以協調雙方在巴以問題上的分歧。英國之后,是加拿大、法國,比利時、盧森堡,澳大利亞、葡萄牙等國紛紛承認,顯然它們雖然是美國的盟國,卻不打算在這個問題上向美國妥協,雖然特朗普政府竭力阻止,卻沒有多少成效,至此,聯合國193個成員國,承認巴勒斯坦國的已經有157個,而承認以色列只有129個,在安理會五常中,不愿承認的也只剩下美國。這一突破標志著西方國家對巴以問題的政策立場出現實質性松動。
事實上,這段時間,美國國務院一直在要求各個駐外大使,通過外交渠道,游說阻止盟友承認巴勒斯坦國,卻是徒勞無功,預計未來幾天,還會有更多國家宣布承認巴勒斯坦。西方陣營多國接連宣布承認巴勒斯坦國,反映出了一個清晰的事實,那就是以色列在加沙沖突期間的所作所為,已經引發眾怒。美國越發孤立。
![]()
美國和以色列是不折不扣的利益共同體,但這并不意味著,美國的盟國也要無底線地遷就以色列。以色列在中東的強勢,一定程度上也威脅到了歐洲老牌國家的地區利益。雖然如此,依然有不少國家在觀望,德國囿于歷史包袱過于嚴重,以至于只能“偏袒”以色列,生怕說錯一句話被以色列戳著脊梁骨翻舊賬。
這次歐洲各國紛紛承認巴勒斯坦,首先就是加沙地帶持續惡化的人道主義危機成為輿論轉折點。聯合國調查委員會明確指出以色列在加沙犯下 “種族滅絕罪行”,當地城市幾乎全遭摧毀,大量民眾流離失所,這種慘狀引發全球良知覺醒。歐洲各國民眾反戰情緒高漲,街頭抗議與議會質詢形成強大政治壓力,迫使歐洲各國政府放棄長期的模糊立場,當然這種承認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意義。歐洲各國未必能直接對巴勒斯坦施以援手。
![]()
日本本來也是想在聯合國大會間承認巴勒斯坦國,但頂不住美國壓力。雖然日政府后來還是找補說,會支持巴勒斯坦獨立建國的愿望,如果以色列阻撓兩國方案,日方會“采取措施”,只是事到如今,日本這番話說出來,沒有任何意義,連場面話都算不上。
西方國家民眾對以色列的反感情緒日益激增,不斷發生的游行抗議沖擊著國家的穩定性和政府的支持率,尤其是穆斯林人口在西方國家的占比越來越高,譬如在法國,已經達到了10%,在英國德國占了6.5%,在意大利占了5%。民意基礎也迫使各國政府不得不重視民意。
![]()
更主要的原因就是以色列對卡塔爾多哈的突襲引發抗議,作為美國在中東最大軍事基地所在地,卡塔爾遇襲讓西方盟友難以自圓其說,直接動搖了對以支持的道義基礎。歐洲也正試圖以此通過承認巴勒斯坦國,重新奪回中東事務話語權,對美國單邊主義形成制衡。歐盟內部的分歧同樣壓力巨大,西班牙、意大利愛爾蘭等國的反以立場日益堅定,迫使法、德等核心國必須對外交政策進行調整。
還有一個讓歐洲各國政府不愿意提及的原因就是,他們希望以此換取阿拉伯國家對俄烏問題上的支持,在本次聯合國大會上,烏克蘭與敘利亞簽署了兩國重新建交的文件,烏克蘭在如此緊張的戰爭環境下,甚至承諾拿出幾億美金用于投資敘利亞。在目前油價到了60美金的情況下,目前有消息稱,歐佩克有可能在11月會議上,再次增產41萬桶。在中東,歐洲已經無法相信美國了。在俄烏戰場,他們拼命地假裝自己能拉住美國。
![]()
以色列空襲卡塔爾,讓中東幾個產油國人人自危,如果掀起新的石油戰爭,歐洲可不想因為是以色列的盟友而被斷供石油天然氣。如果以色列變本加厲繼續攻擊中東產油國,歐洲又不能從俄羅斯獲取廉價能源,到時候掀起石油戰爭,歐洲國家會直接爆炸,現在開始反對以色列,就算新一輪石油戰爭也能保全自己,避免被波及。
聯合國大會多次以壓倒性票數支持巴勒斯坦訴求,今年 5 月的緊急特別會議中,143 國贊成認定巴勒斯坦具備會員國資格,僅 9 國反對。這種主流民意讓歐洲國家意識到,繼續偏袒以色列將導致自身孤立于國際社會,承認巴勒斯坦國成為順應大勢的選擇,這將為僵局中的巴以問題注入新的變量。
![]()
自 1947 年 “兩國方案” 提出近 80 年來,西方國家始終在 “呼吁和平” 與 “支持以色列” 之間搖擺,默許甚至縱容以方定居點擴張等違國際法行為。此次承認潮打破了這種長期緘默,以官方立場確認了巴勒斯坦人民的自決權,為 “兩國方案” 奠定了更廣泛的國際共識基礎。
長期以來,巴以和談始終處于不平等格局,巴勒斯坦因缺乏主權承認而陷入被動。如今卻承認形成強大輿論壓力,不僅放大了以色列的國際孤立感,更讓巴勒斯坦在未來對話中擁有了明確的主權依據。歐洲各國的承認也為加沙緩解人道主義危機開辟了新可能。而承認行為本身就是對以色列軍事行動的間接批評。法國、比利時等國在承認聲明中提及難民問題,雖未提出具體方案,但已推動國際社會重新聚焦加沙民眾的生存尊嚴,為后續人道援助與停火談判營造了輿論氛圍。
![]()
但不得不指出的是,歐洲國家呈現 “言行分裂” 狀態:一邊加入承認行列,一邊繼續向以色列出售軍火。這種 “既承認主權、又提供沖突工具” 的做法,讓承認行為淪為象征性姿態,難以轉化為實際影響力。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明確宣稱 “不會有巴勒斯坦國”,并加速推進約旦河西岸 “E1 區” 定居點建設,試圖以實際行動割裂巴領土。這種 “用土地換時間” 的策略,與國際社會的承認潮流形成尖銳對立,而以色列之所以有恃無恐,核心在于美國的持續偏袒。
![]()
巴勒斯坦雖獲多數國家承認,但不是聯合國正式會員國,美國的 “一票否決權” 成為繞不開的關卡,今年 4 月的安理會投票中,即便 12 國贊成,仍因美國反對而失敗。以色列早已經是聯合國成員國了,巴勒斯坦至今還只是個觀察員國。同時,巴勒斯坦自身缺乏完整的行政體系與經濟基礎,在領土被分割、資源匱乏的現狀下,即便獲得主權承認,也難以迅速實現真正的國家治理。從外交承認到真正建國,巴勒斯坦仍需漫長道路的要走,需要重構巴以談判的平等框架。國際社會應確立 “1967 年邊界” 為不可動搖的原則,并以此促使美國在巴以問題上回歸中立。
2025 年的巴勒斯坦國承認潮,既是國際社會良知的覺醒,也是地緣政治博弈的產物。但卻沒有根除巴以問題的結構性矛盾。巴勒斯坦需要國際社會將道義承諾轉化為實際行動的決心。
![]()
此外,日本本來也是想在聯合國大會間承認巴勒斯坦國,但完全頂不住美國壓力。但日政府后來還是找補說,會支持巴勒斯坦獨立建國的愿望,如果以色列阻撓兩國方案,日方會“采取措施”,只是事到如今,日本這番話說出來,沒有任何意義,連場面話都算不上。
但只要美國的支持還在,以色列就斷不會在加沙沖突中收手,接下來不排除內塔尼亞胡會采取極端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完全占領加沙,吞并約旦河西岸,進而徹底從地圖上抹去巴勒斯坦。所以美國才是那個最關鍵的變量,而特朗普政府,立場又是極端向以色列靠攏的。
![]()
說到底,人權,民主這些西方價值觀,不過是上層的遮羞布,西方國家都有各自的利益,所以他們無法取得勝利,他們就開始強調規則和友好相處的必要性。
![]()
我是清水阿嬌,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