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時間將餃子生意做到5000家門店、年營收62.5億,90后袁亮宏與劉俊雄讓袁記云餃的故事超越“傳統餐飲創業”的范疇,成為一套可拆解、可借鑒的商業方法論。
在餃子這類“手藝食物”普遍面臨標準化難、擴張受限、客群老化等問題的賽道上,袁記云餃用五記“組合拳”破局,其成功邏輯并非依賴偶然的風口,而是對餐飲本質的深度重構,這也為想要復刻其路徑的創業者提供了參照。
![]()
袁記云餃的第一步,是選對“扎根的土壤”——從經過市場驗證的老品類中尋找創新切口。不同于多數品牌盲目追逐“新奇特”,袁記的起點是廣州菜市場里常見的現包云吞攤。創始人袁亮宏與劉俊雄在早期北京烤鴨創業失敗后,敏銳捕捉到傳統云吞“手工鮮作”的消費認知基礎,同時發現其“難以標準化、無法規模化”的痛點。他們沒有顛覆品類,而是結合粵式早茶水晶包的工藝與餡料配方,將傳統云吞升級為“可復制的現包產品”,2012年在廣州荔灣開出首家門店時,既貼合了本地消費者對“鮮”的需求,又為后續標準化埋下伏筆。這種“從成熟品類中找優化空間”的思路,避免了新品類教育市場的高成本,也讓品牌從誕生起就自帶“群眾基礎”,是復刻成功的首要前提。
“透明現包+標準化出品”的雙重打法,是袁記云餃破解“手藝食物復制難”的核心。傳統餃子店的“好吃”依賴廚師手感,而袁記將“手藝”與“味道”拆解得涇渭分明:在消費者可見的門店端,設置透明櫥窗,讓店員現場包制餃子的過程成為“活廣告”,用“員工手作”的視覺場景建立信任感;在消費者看不到的后端,2015年就打造現代化中央工廠,統一完成餡料研發、制作與配送,門店負責“包”與“煮”環節。這種“前店后廠”模式,既保留了手工現作的消費感知,又通過中央廚房實現了口味、品質的高度統一。
![]()
在外部環境變化時快速調整賽道定位,是袁記云餃抵御風險、擴大市場的重要能力。2020年疫情來襲,堂食需求驟降,多數餐飲品牌陷入停滯,袁記卻迅速調轉方向,強化“生鮮外帶”屬性,將自己從“堂食店”重新定義為“現包生鮮專門店”。通過優化包裝、推出生鮮速食產品、簡化打包流程,袁記在疫情半年內鎖定了家庭消費場景,滿足了消費者“囤貨備餐”的需求,不僅沒有因疫情萎縮,反而加速了門店擴張。隨后,根據市場變化袁記云餃激活品牌的多場景適配能力,比如從“堂食為主”轉向“堂食+外帶+零售”的復合模式。
像“籃球隊”一樣搭建組織架構,解決“餐飲人難管”的痛點,是袁記云餃能持續擴張的底層支撐。袁亮宏與劉俊雄作為大學球友,將體育競技中的“協作思維”帶入企業管理:有人負責“沖鋒”,主導開店與營銷;有人負責“控場”,把控選址與門店動線;有人負責“補位”,搭建供應鏈與員工培訓體系……這種分工明確、默契配合的組織模式,讓他們對加盟商采取“共生”而非“收割”的態度,搭建“權責清晰、利益共享”的組織架構。
![]()
袁記云餃的成功,從來不是“賣餃子”的標題故事,而是一套“選對品類、拆分環節、適配場景、搭建組織、長期主義”的完整方法論。在消費者看得見的地方做足“溫度”,在看不見的地方做足“標準”,袁記云餃最終讓“好吃”成為穩定的結果。
來源:袁記云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