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廣西一涼茶店店主蘇某某、童某某在梧州市某區共同經營涼茶店,為牟取非法利益,在自制“寒咳茶”中添加國家明令禁止的非食品原料麻黃草。麻黃內含麻黃堿,系合成冰毒的主要原料;共計銷售茶底原料165公斤,金額達1萬,獲刑七個月。
喝一口涼茶,結果把冰毒前體喝進肚,這劇情比網劇離譜,可它真就發生在我們身邊。
麻黃堿是啥?簡單說,就是冰毒的“毛坯房”,國家0容忍,一克都嫌多。
![]()
有人嘀咕:才165公斤、一萬零一百二十塊,值當坐牢?來,把賬掰開:按黑市折算,這批原料要是全合成,理論產出的成品冰,街頭價能翻上百倍,利潤堪比印鈔。當然老板沒那技術,他們只想讓涼茶“上頭”,讓客人喝完覺得“這茶夠勁,明天還來”。
于是,一杯下去心跳飆到120,血壓蹦迪,有人當晚失眠,有人第二天蹲廁所還以為自個兒感冒。
![]()
喝過的人會成癮嗎?得看劑量。公開的實驗數據表明:單次攝入50毫克麻黃堿,約等于兩杯濃縮美式咖啡因的刺激感,連續喝七天,尿檢就能亮紅燈。注意,是“能亮”,不是“一定上癮”。成癮需要量級+時間+體質,三位湊齊才鎖死。可問題是誰知道自己喝到第幾杯會踩線?
就像俄羅斯輪盤,第一槍空膛不代表第五槍還客氣。
![]()
更麻煩的是,萬一顧客本身有高血壓或心臟病,這一口茶下去,可能直接誘發急性發作。這不是危言聳聽,2015年深圳就有位老人因飲用含麻黃草的自制涼茶導致腦出血搶救無效死亡,最終賣家被判刑。
刑法144條寫得明明白白:摻有毒有害非食品原料,銷售金額五千即可入罪;五萬以上就是“情節嚴重”。這回165公斤、一萬出頭,剛好卡在“起步價”,法院判七個月,沒商量。有人喊“輕了”,可法條擺在那,不是法官手軟,是立法早把“涼茶投毒”當成低端副本,沒料到真有勇士去刷。
![]()
為啥偏偏選麻黃草?成本低得離譜。云南邊貿市場,干草一公斤幾十塊,磨成粉沖水,苦味讓夏枯草背鍋,檢測還得多花一筆專項費用監管一松懈,黑心商家就像撿到BUG。
喝完有沒有后遺癥?可以繼續了解一下:麻黃堿半衰期六小時,肝酶代謝,超量后去甲腎上腺素被榨干,有人會出現反彈疲勞越喝越虛。某醫科大2021年做過回顧性調查,102例誤服含麻涼茶者,三成出現心悸后遺癥,其中兩人半年后仍偶發早搏。數據不算嚇人,但落到個人頭上,就是24小時隨身鬧鐘“咚、咚、咚”。
誰樂意拿心臟蹦迪換一杯“回甘”?
![]()
監管層面,2022年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就發函,把麻黃草列入“涼茶高風險添加”黑名單,要求縣區例行快檢。可文件到基層,人手不夠、設備不夠,一個快檢盒成本兩百,測一次就報廢,小城市直呼測不起。于是“文件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貓捉老鼠的游戲繼續。
說到底,違法成本<監管成本,才是黑心商家敢跳鋼管舞的根源。
消費者該咋辦?別迷信“祖傳秘方”“喝了不打瞌睡”。正規涼茶店會把配方貼在墻上,成分表一眼看到底;只要出現“麻黃”“北杏”“生附子”字樣,直接起身走人。外賣平臺也有“健康證+檢驗報告”雙公示,懶得看?那就等于把命交給對方手沖。
畢竟,舌頭只負責好喝,肝臟才負責解毒,別讓它們倆打架。
最后一個冷知識:麻黃堿在運動員體內屬于S6級禁藥,尿檢上限10微克/毫升,一杯“寒咳茶”就能讓奧運選手四年白練。普通人雖然不用奧運,可萬一入職體檢被抽查,陽性報告甩HR臉上,社死現場誰替你收場?
所以說,所謂“祖傳秘方”,很多時候不過是拿別人健康試錯的遮羞布。下一杯涼茶入口前,不妨先問一句:老板,你的配方里包含麻黃了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