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余飛
來源:城市財經(ID:City-Finance)
01
這兩個省會,人口增量領跑
合肥、貴陽,讓人出乎預料,人口增量相當生猛。
這兩個省會居然干翻了傳統的人口引擎深圳、廣州,也掀翻了成都、武漢、南京、長沙、鄭州、西安等一眾強省會城市,人口增量領跑全國。
考慮到2020年黑天鵝的干擾,所以不妨從2021年的年末常住人口開始計算。
過去三年,合肥、貴陽增量位居第一、第二,增量均超50萬人。
杭州、長沙、鄭州、深圳、西安、寧波、南昌、青島、昆明、濟南、廣州、武漢、南京、呼和浩特、蘇州、南寧、沈陽增量位居前二十。
![]()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各城市統計局
七普之后,貴陽的人口增量一直就不錯,每年都在10萬之上,過去四年合計增加61.27萬人。
2024年,人口增量更是位居全國第一。
![]()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各城市統計局
在這一增量助攻下,貴陽常住人口規模超越遵義,成為貴州省人口第二城,僅次于畢節市。今年年底,毫無懸念會超越畢節,成為貴州省人口第一城。
![]()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各城市統計局
合肥方面,過去幾年的人口增量同樣顯著。
2023年合肥常住人口增量高達21.9萬人,位居全國第一。2024年增量14.9萬人,位居全國第四。過去四年,合肥合計增加了63.2萬人。
在增量助攻下,過去幾年合肥常住人口在長三角先后超越南京、寧波,人口規模位居長三角第四,僅次于上海、杭州、蘇州。
此外,2024年合肥常住人口規模順利沖破千萬,成為全國第18個千萬人口城市。
![]()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各城市統計局
02
強省會戰略,全省托舉
合肥、貴陽人口增量生猛背后,有一個共同因素:強省會戰略。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反復強調過一個觀點,強省會與均衡發展,無所謂好壞,適應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或者可以這樣說,強省會與均衡發展,只是地區發展不同時代、不同實力的需要。
中國內地城市大多都是走強省會模式,安徽、貴州也不例外,對于這兩個省來說,這無疑是正確的路線。
經過多年的強省會發展,如今的合肥,經濟首位度26.9%,也即超過四分之一的GDP被裝在了省會合肥。
而從老大與老二角度來看,合肥是蕪湖的2.7倍。
![]()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各城市統計局
貴陽方面,貴陽官方大大方方承認,人口增量顯著,得益于強省會戰略。
今年4月份貴陽日 報發布的《“六爽”魅力顯 筑夢好地方——解鎖貴陽去年人口增量位居全國前列的密碼》,其中提到:
市統計局副局長楊云表示,貴陽人口能連續多年實現快速增長,主要是“強省會”賦能,推動人口人才大匯聚。
![]()
來源:貴陽市政府
2021年,貴州省提出了“強省會”戰略,并發布了《 關于支持實施“強省會”五年行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 》。
![]()
在執行上:
第一,貴州省一方面將涉及貴陽貴安的省級經濟管理權限全面下放,賦予其更大發展自主權。
第二,通過“整體委托管理”模式,將貴安新區、雙龍航空港經濟區納入貴陽發展版圖,同時推動“一市三縣”撤縣設區,為省會擴容鋪路。不過撤縣市設區恰逢中央層面上收緊,并沒有實現。
第三,產業向省會貴陽聚集。
從電子元件到新能源材料,從研發總部到生產配套,其他城市的產業資源正持續向貴陽流動。
貴陽“中國數谷”的算力優勢,吸引周邊城市電子配套企業扎堆轉移。比如依托貴陽海信龍頭,遵義的厚維光電、卓英社光電等配套企業紛紛落戶貴陽經開區,專攻顯示屏模組、光學元件等環節,讓本地配套率從不足40%提升至65%以上。
銅仁大龍經開區的電子設備企業,也將終端組裝線遷到貴安新區,借力貴陽的物流樞紐直達珠三角市場。碧江高新區的電子企業總部遷到貴陽,生產環節仍留在銅仁。
六盤水的錳基材料企業,把精深加工車間搬到貴陽白云區,利用當地的研發機構攻克動力電池正極材料技術。
畢節的光伏組件企業,則將總部和研發中心遷到雙龍航空港經濟區,依托機場快速對接海外訂單。
這些轉移不是簡單搬遷,而是把“原材料在市州、加工在貴陽”的產業鏈串了起來。
貴陽主攻高端制造、研發設計等核心環節,其他城市則逐步將產業鏈中高端環節向省會轉移,形成“核心+配套”的全省產業格局。
產業來了,經濟、人口自然隨之而來。
強省會帶來的結果有二:
第一,引領全省發展。
數據顯示,2014年至2024年十年間,安徽排名上升三個位次,從十年前的第14位升至去年的全國第11。
貴州則從十年前的第27位上升至去年的第22位,上升了5個位次。
![]()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各省市自治區統計局
從上圖還可以看到,走強省會的四川,過去十年上升了4個位次。走強省會的湖北,上升了5個位次。走強省會的湖南上升了3個位次。走強省會的陜西,上升了5個位次。正在走強省會的福建、降息,分別上升了3個位次、2個位次。
反過來,難以走強省會的河北,下降了6個位次。
第二,人口瘋狂流入省會。
這一點,我在去年分析長沙的時候就說過。2022年長沙常住人口增量第一,但湖南全省人口減少了18萬人,而且除長沙外的其他城市,全部在減少。
2024年同樣如此,只有長沙人口在增長。
![]()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各城市統計局
江西也是如此,全省只有南昌增量顯著。
![]()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各城市統計局
安徽方面,合肥人口在快速增長。
![]()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各城市統計局
貴州,同樣如此,全省只有貴陽增量顯著。
![]()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各城市統計局
由此可以看到,強省會基本都在虹吸全省人口。
不過,這并沒有什么不可以的。正如我不斷強調的,強省會和均衡發展模式,其實沒有好壞之分,只有適不適合。
內陸地區走強省會,主要是因為在改革開放之下,內陸地區根本難以招架沿海地區的發展速度,所以只能弱則核心,壯大省會,來對沖這種虹吸。
除了強省會這個共同的因素外,合肥、貴陽人口增量耀眼,還有各自的獨特原因。
03
貴陽:高出生率疊加大數據產業
貴陽人口增量位居全國前列的另外兩個因素,一個是高出生率,一個是大數據產業。
在全國出生人口持續下滑多年之際,2023年,貴州省的常住人口出生率10.65‰,位居全國第二,僅次于西藏。2024年貴州的人口出生率10.74‰,位居全國第三,領先其他地區一大截。
![]()
具體到省會貴陽來看,貴陽的人口出生率仍是死亡率的兩倍,也即自然人口一直在增加,尚未轉負。
![]()
來源:貴陽市統計局
自然人口的增加,鞏固了貴陽的常住人口增量,這是貴陽的常住人口增量能躥升至人口增量榜前列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則是其經濟與產業表現亮眼。
幾年前本號就曾做過一次梳理,結果顯示,2010年至2020年,貴陽GDP十年增幅達到了284.3%,位居主要城 市首位。
四年之后的如今,仍以十年為跨度,貴陽的增速在主要城市(直轄市、副省級城市、省會與首府城市)依舊位列前茅。
2014年至2024年,貴陽GDP名義增速152.62%,位居36個主要城市(直轄市、副省級城市、省會與首府城市)第四位。
![]()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各城市統計局
這兩年,貴陽的增速也可圈可點。
貴陽2023年的GDP增速高達6%,跑贏了全國大盤0.8個百分點,在主要城市中,增速雖然不算特別高,但也不算低。
2024年貴陽GDP為5777.41億元,實際增速6%,跑贏大盤1個百分點,增速在36個主要城市位居第五。
可以說是相當颯。
有趣的是,同地區的昆明、南寧,這幾年則陷入了水逆。
![]()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各城市統計局
貴陽與昆明、南寧其實很像,都曾過度依賴房地產業,工業都不強。
那么貴陽何以能一枝獨秀?原因在于,貴陽抓住了前沿產業大數據。
數據顯示,在2010年之前,貴陽的經濟總量不足千億,在全國城市排名中難以躋身前百。從產業來看,其工業發展主要依賴煤、磷等化工資源,數據產業更是一片空白。
2013年,憑借豐富的水電資源、涼爽的氣候條件、穩定的地質結構,貴陽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大力發展大數據產業,并牽手中關村打造了“中關村貴陽科技園”。
作為中國首個大數據 綜合試驗區 ,貴陽已經形成了涵蓋數據采集、存儲、處理、應用等環節的完整產業鏈,吸引了一大批國內外知名企業入駐,帶動了GDP的快速增長。
貴州也被稱為中國的大數據“硅谷”,三大運營商、華為、騰訊、蘋果、阿里紛紛在貴州建立數據中心。在貴陽市貴安新區中的電子產業信息園內,還有戴爾、谷歌、甲骨文、百度、京東、網易、美的等近300個數據中心項目。
來自貴州的 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1月,貴州在建及投運重點數據中心48個,其中就包括華為在貴安新區部署的全球最大云數據中心。這家全球科技巨頭在貴安新區規劃服務器100萬臺,彰顯了其對貴州的重視。貴州已成為“東數西算”工程的重要戰略支點。
公開數據顯示,到2022年,貴州省數字經濟增速連續七年位居全國第一,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37%左右。軟服業收入增速連續17個月保持全國第一、總量較五年前增長五倍。
熱度走高,亮點頻出。累計帶動萬余家企業開展大數據融合改造,上云用云企業達2.5萬家。
2024年3月份全國兩會上,貴州代表團公開透露,2023年,貴陽數字經濟占GDP比重超過50%,為貴州省實現數字經濟增速連續八年位居全國前列作出了重要支撐。
2023年,貴陽的電子信息制造業總產值同比增長29.3%;軟件服務業營收超過800億元、增長20.6%,其中,云服務營收增長30.4%。
作為最前沿產業之一的大數據,是國家定調的未來必須重點發展的方向之一。
在2023年國務院發布的《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中,官方首次提出數字中國建設的整體框架,將數字基礎設施和數據資源體系作為數字中國建設的兩大基礎。
貴陽乃至貴州,雖然經濟很弱,但是相比于其他經濟弱省弱市,他們抓住的大數據產業,成為了過去十年,除了固定投資外,推動貴州省經濟發展最大的動力。
產業是人口的支撐,貴陽用數據詮釋了這一點。
04
合肥,最強黑馬
合肥,也在詮釋這一點。
產業逐漸強悍,是合肥如今強人口競爭力的底層邏輯。
縱觀合肥過去幾十年的發展,用“逆天改命”四個字形容,再恰當不過。
安徽籍作家張恨水在其游記《京滬旅行雜志》中有過一段合肥解放時的描述:
城區面積僅5平方公里,人口不足6萬,一條馬路三盞燈,一個喇叭全城聽,小河流穿城而過,一座小樓才兩層。
新中國成立后,在安慶、蚌埠、蕪湖、合肥四個城市的選擇中,合肥最終勝出,成為了安徽省會。
老牌省會安慶,由于地處長江,而建國初期不安定的因素,讓很多人擔心如果把省會設在安慶這樣一個沿江戰略重鎮,并且在南京與武漢之間,一旦戰事再起,極有可能被敵軍一日連下兩個省會城市。
蕪湖、蚌埠當時的條件其實比合肥更好,但蕪湖離南京太近,而蚌埠在歷史上一直被視作南京的北大門,都面臨著與安慶相似的困境,同時也為了“去南京化”,所以合肥最終勝出。
合肥后來的發展并沒有多大亮色,和鄭州一樣,都被視作小縣城。
真正的起勢,是進入21世紀。
2005年合肥“工業立市”的戰略出臺之后,就開始尋找新的產業發展路徑。
成功的第一步,是綁定了京東方。2007年,在金融危機中煎熬的京東方尋求地方政府融資支持,合肥在一片爭議聲中,合肥承諾拿出當年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投資京東方建設國內首條液晶面板6代線項目——“合肥之變”自此開啟。
合肥市政府投入60億,戰略投資者投入30億,如未能引入戰略投資,剩下的85億在合肥政府的支持下貸款解決。當年,合肥市財政收入才300億。
投桃報李,后來的京東方活得非常不錯,產業鏈條不斷升級,成長為了全球屏幕顯示產業上的龍頭企業,同時帶動70多家配套企業到合肥發展,使得合肥成為全球最大的顯示產業基地之一,并輻射整個半導體行業。合肥因此站在了屏幕顯示產業的制高點。
同時,由于當年接收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這所國內和國際排名均非常高的大學,給合肥帶來了一大堆基礎科研設施,還給合肥帶來了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頭銜,量子計算機已經成為合肥響亮的名片。
投資京東方,是合肥豪賭的開始。
之后,合肥又抓住了時代風口的新能源汽車和芯片。
如今的合肥,已經聚焦了江淮、大眾、比亞迪、蔚來、長安、安凱等國內外知名車企。
去年合肥的新能源汽車產量高達137.6萬輛,超越上海,位居全國第二,僅次于深圳。
![]()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合肥市統計局
芯片方面,2017年,合肥市政府與兆易創新成立合資公司合肥長鑫,專攻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DRAM)芯片研發生產,并吸引了一大批上下游產業落戶。
2021年中國大陸城市集成電路競爭力排行榜中,合肥位列全國第六,而智能手表、彩電、筆記本電腦等終端產品產量也進入全國、全球前列。
產業助力經濟騰飛,產業助力人口擴張。
如今的合肥,與張恨水當年見到的合肥,有云泥之別:
市轄區面積1339平方千米,2024年GDP為13507.7億元,常住人口1000.2萬人。
THE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