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個月,羅漢果Ya在學習成長群分享了新學期五年級的大童在暑假猛火攻英語之后,孩子的藍思值三個多月增長400多(從5月17日的254L,到8月27日的615L,再到9月2日的684L),閱讀能力有了直觀的進步。飛行等級最新版本測試結果,也從5月3日的P13-14,到7月3日的P17-19,再到8月23日的P18-20,提升非常顯著。
Ya不只是分享了可喜的成績,還分享了自己踩過的坑以及重新出發大火猛攻英語的詳細做法,引發了大家熱烈的討論,并點燃了許多大童媽媽們帶娃學英語的熱情跟動力。
兩年前小七大七那批孩子開始系統啟蒙時,直接跟著走的大多是相對低齡的孩子,這兩年,一步步堅持下來的孩子們,英文的學習都取得了飛躍性的進展,群里時不時就有羅漢果出來分享孩子的進步跟變化,這讓大童媽媽們既羨慕又糾結,想走原版路線孩子時間又有限,不敢輕易嘗試。于是,當Ya在群里分享時,大童媽媽們是非常希望能知道詳細做法的。
干脆我去找Ya約了個稿。當收到Ya的初稿時,我都驚呆了,15000字啊,咱們羅漢果之間這種毫不藏私的分享讓我也很感動。這種能帶著娃跑的媽媽,執行力都是極強的,我是邊看邊感嘆,媽媽執行力強,孩子配合度高,效果才會這么好。
媽媽的執行力以及孩子的配合度不好復制,但具體的方法、做法卻是可以借鑒的。所以,本來我想抽出原稿中的干貨來分享,節省大家閱讀的時間,但最終還是決定盡量呈現原稿的過程和細節,由大家各自來抽取對自己有益的部分。
![]()
踏過崎嶇,終見星光
文:YA
羅羅姐私聊我約稿的時候,我受寵若驚,沒想到我在群里一時激動的分享,會被這么多羅漢果姐妹們期待。但回想了下自己一年半前曾經歷過的那段特別迷茫、甚至自我懷疑的灰白時光,我突然就理解了這份期待,這也讓我在寫文時倍感壓力、更為謹慎,莫名的,我就共情了羅羅姐每次公號文背后的字字斟酌。
孩子是上天賜予父母的禮物,每一個孩子都是特別的,因此在我看來,每一個家庭的育兒之路都無法全然復制。我想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盡可能客觀的,把自己帶哥哥學習英語的全歷程跟大家說清楚,不虛華,不誤導,希望借此給正在迷茫的大童媽媽們一些方向和力量,找到那條適合你和孩子的攀登之路。牛媽牛娃比比皆是,讓我分享所謂的成功經驗我真的很心虛,但站在普媽普娃的角度,我可以毫無負擔地分享自己曾經做的差勁之處,讓大家避坑。
先簡單介紹一下我們家老大的情況。
來自校內英語三年級起點的十八線地級市,
男童,10歲2個月,現在五年級,
心智單純、晚熟,性格憨厚,精力充沛,到目前暫時表現出較高的配合度。
英語啟蒙時長,十年。是的,你沒看錯,啟蒙時長十年。
我能清晰地把這十年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0-5歲時期結果不論的大精力投入;
第二階段是5-9歲4個月時期重心轉移長期忽視引發的問題重重;
第三階段就是9歲5個月-10歲2個月時期自我審視后重新出發的全新續章。
01
2020年6月前,
結果不論,大精力投入的第一階段
我們的第一階段,從出生持續到幼兒園中班放暑假。
從哥哥剛滿月練趴起,我就開始給他播放SSS兒歌進行熏陶,日常唱英文兒歌哄他入睡了,就這么一直用兒歌熏陶到了2歲半,突然有一天,他用無比標準的發音說出了lion這個單詞,我當時心里竊喜——娃第一次有了“輸出”的跡象,然后買了一些感官類和趣玩類的英語繪本,就帶著娃開始了英語的親子閱讀。親子閱讀英文繪本這件事做了近半年,在這段時間里,我們對這些書多次共讀,但并沒有對讀過的書進行熏聽,持續了幾個月,發現娃在這個過程當中沒再有過輸出的跡象,于是我開始懷疑,孩子是不是因為英語繪本對他來說難度太大了,聽不懂,所以不輸出。
這時我就開始琢磨著,換個有趣點的英語錄播課給孩子看看,是不是會效果更好一些?于是孩子3歲的時候,我買了某APP的L1-L2的主線課。主線課的內容就跟羅羅的十大主題差不多,但是主題數量只有六個,內容也沒羅羅整理的十大主題豐富。然后3歲開始,我們每天開啟了上錄播課的模式,上課+課后游戲互動,每天加起來也就6-8分鐘左右,這個電子產品的使用時長尚在我能接受的范圍內。
就這樣,三個月的時間,我們學完了六個主題,然后當時買主線課,送了3盒和主題關聯的200來張閃卡,我們在學完六個主題后把閃卡過了一遍,孩子不僅全都會,而且能非常快速的回答正確。到了這個時候,孩子已經能很頻繁的冒簡單的詞匯,但還沒有整句的表達。
第一階段如果只到這里,其實也不算很失敗,雖然在加入親子閱讀英語繪本的時期,我沒意識到讀過的繪本也應當是重要的日常熏聽素材,從而停掉了熏聽,走了彎路,但最后還是誤打誤撞的拐上了主題式啟蒙的高效路徑,并且自檢了一輪,確定孩子吸收了六個主題的內容。
若僅是如此,也稱不上是大投入。但當孩子能頻繁蹦單詞時,我把他的進步更多地歸根為是學了主線錄播課的功勞,從而把進步和上課之間畫上了等號,這個可怕的結論完全誤導了我自己在主題啟蒙完之后的做法,這才是真正為我家后續英語學習規劃埋下巨大隱患的罪魁禍首。
2018年那會,關于線上歐美1V1外教的廣告滿天飛,那時還是帶頭胎的我沒見過啥世面,也就特別愛折騰,娃當時能頻繁蹦詞匯但還不能整句輸出時,我就想著,那給咱娃整一個線上1V1外教課,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了吧!加之朋友也準備讓孩子上1V1外教,人一旦有了伴兒,真的是會變勇敢,偏偏我當年想啥都不帶猶豫的,立馬付諸了行動。這一上,就是兩年。當年我們上1V1外教課的頻率也是相當頻繁,小娃時間比較多,每周基本能達到3次,甚至靜默期的時候達到過一周5次的上課頻率。
沒上多久,在朋友的影響下,我也帶娃開始一起讀RAZ,但讀RAZ的方法卻非常有問題。一方面,我們是親子閱讀了RAZ,但同時我帶著成年人學習的慣性,每天共讀完的RAZ都會讓孩子當天自己嘗試著指讀出來,以此方式去檢查孩子有沒有掌握,沒掌握的第二天、第三天甚至很多天都繼續復習,直到能指讀出80%,才會過到下一本,也是哥哥配合度高,居然也愿意跟著我這么拉扯,換成別的娃,應該早棄書不干了。
而另一方面,我又犯了曾在啟蒙初期自己也沒覺察出來的錯誤——忽略了親子閱讀的書籍也是重要的日常熏聽素材。早期共讀過的RAZ和其他繪本,我從未給孩子熏聽過,真的是從未。多年后我再復盤時,都覺得當時的自己不可思議,這明明是我當時能給到孩子最溫情的i+1可理解性輸入素材啊,當時的我為什么會沒有意識到可以熏聽它們呢?
就這樣上線上1V1差不多一年的時候,我們線下開了一個口碑不錯的小型機構,老板有留學經歷,親自帶機構水平最高的班,并且親力親為的挑選外教(雖然是菲教),每次的上課模式以一節中教+一節外教的形式來授課。哥哥當時去這個線下機構測評的時候,進了當時水平最高的班,這就讓我就更有親媽濾鏡了,加之娃在當時上了一年1V1后,雖然確實能簡單的整句輸出,但我感覺到,他的口語輸出內容是非常單一的,每次上課在跟老師的free talk環節時,他的回答翻來覆去就是那么幾句,語言素材非常匱乏。當時我意識到了是輸入的不足,但卻沒意識到,我們輸入的方式可以更加豐富,比如,加入熏聽啊!!!天哪,寫到這,我都無法接受當年的自己,是怎么做到這么不開竅的!當時意識到問題,覺得要加輸入的時候,我加的,不是去熏聽唾手可得的親子共讀分級和繪本的i+1素材,我加的是什么呢?你們肯定猜到了,沒錯,我們加的就是這個線下課。
所以,看到這里,大家應該就能明白,我為什么說我們的英語啟蒙第一階段是投入很大卻收獲不大的階段了。方法有硬傷,即使投入的時間、精力、金錢再多,那也實在很難有多么好的收獲。
就這樣,我們3歲3個月時上線上1V1外教上了兩年,從培生《Big Fun》上到了《Big English 3》,4歲多又同時加了線下的6人制小班課,到5歲時,跟著線下機構學完了《Kids Corner》2,RAZ在我們那種不正確的搞法下,讀到D。
到了大班,我們在學習時間分配的比重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考慮到未來一年級的要面臨的讀題、閱讀積累等問題,以及要照顧老二,實在疲于每天口干舌燥的講書,我決定大班一年給哥哥猛火攻中文的識字量以及引導他過渡到能中文自主閱讀簡單的章節書。重心的轉移也就標志著,我們英語啟蒙的第一階段潦潦草草的落幕了。
02
2020年6月-2024年9月,
重心轉移、長期忽視繼而引發重重問題的第二階段
我們的第二階段,從大班持續到四年級開學。
在這4年多的里,我們關于英語的學習實在不值一提,除了轉教材換成學劍橋體系的原版教材外,其它……就啥也沒干了。沒錯,就是字面意思,真真正正的,啥也沒干。所以這個階段的經驗教訓寫在最前:如果不是真的時間不允許,一定不要只學個教材,而最重要的聽讀部分卻啥也不干。
這個時期的英語學習完全交給了機構,一周上著那么一次課,完成點校外作業,其他就沒有更多了。在2024年8月前,我們一直在本地水準最高的班型里學習,在本地還算過得去,加之一年級時升級到學劍橋體系的原版教材,覺得比起小時候學的培生內容豐富多了,孩子學起來也還算輕松,就簡單地認為他就這么按部就班跟著教材一級一級的學上去,英語水平嘛,自然就上去了,當時的想法,真是天真的可怕。所以,我們在這個時期的英語學習,因為有“假優勢”存在,反而讓我覺得最不需要操心。這個階段會這么忽略英語,其實在早期把進步和上課之間畫上了等號之時就埋下了伏筆。
學前重視英語,學齡到小低忽略英語,這么兩級分化的做法,看起來很不可思議,但在我們地區真的很常見。我們地區是校內英語三年級起點,用的還是全國風評倒數的教材,所以我們地區對英語的學習,普遍不那么重視,在我們市區,教劍橋原版體系的老師,更是屈指可數,我所知道的僅有2個。我們這兒多數早期學劍橋體系原版教材的孩子,要么中途學不下去徹底爛尾,要么最終到了三四年級還是會因為能力達不到轉而學新概念。所以怎么說呢?孩子當時能升上去繼續學劍橋體系,我都有點夜郎自大,覺著我娃還算不錯了,所以也就沒想過英語的問題。
到了2023年11月,我們升上去學Think Starter了,在老師的建議下,要同步刷1000詞的四本書,所以我們2024年寒假就開始了刷1000詞。此處特別強調一下,大家不要參考我們學了什么原版教材,因為在我們地區,其實沒有給我什么選擇的權利,我只是在這為數不多的選擇里,選了自認為能選的最優。而回過頭看,如果能重來,我也未必會在時機還沒成熟時,就過早地加入劍少以及劍橋青少原版教材的學習,早期做英語啟蒙時的重心還得是聽讀為主。如果孩子的情況確實到了可以上教材課的時機,家長在為孩子選課時,也應該要特別注意,盡量不要去選本地沒有什么參考的小眾教材,除非家長本身有非常清晰且準確的方向以及匹配的執行力,或者確實遇上了非常專業值得的老師。
前面提到了一年多前在老師的建議下刷1000詞的事,我要特別分享這段孤立刷詞匯的經驗教訓,給大家以警醒。拿到1000詞時我大致翻閱了這幾本書,感覺按照編排的進度,每天刷半個單元10個單詞應該比較輕松,按這個速度,100天就能刷完4本了,加上復習鞏固的話,怎么著我們半年也能全部刷完吧?然而,等到寒假開刷了才發現,想法很美好,現實很骨感。實際情況是,我們1000詞的第一冊,刷了半年,都沒刷好。大家看到這不知道有沒有想笑,但我當時真的有種哭笑不得的無力感。我們的執行力沒出問題,1000詞也確實按部就班的在滾,但奈何娃記得快,忘得也快,因為忘得快,所以我們中間就不停的返回去再刷一遍,忘了再刷……如此反復,一直到2024年暑假都過完了,1000詞的第一冊還沒刷透。對,就是刷透這個詞,我當時的誤區就是,怎么還有不會的單詞啊,這沒扎實啊,還得再復習再刷啊。
1000詞第一冊刷了半年后,我當時其實有點意識到這個狀態不對了,但因為那會學習的重心不在英語這里,另一方面,本地學劍橋的孩子雙手加雙腳就能數得過來,我能參考的現實做法極為有限,加之娃小的時候,我頭腦發熱整了個當時那個階段確實沒有必要的線上外教課,受過去自己錯誤決斷的影響,上大班后,我對網絡風向和大數據推薦總是謹小慎微,更傾向于在現實真實的樣本里做比對。所以再次提醒大家,盡量不要去選本地沒有什么參考的小眾教材,實在太考驗家長。哥哥學劍橋英語的水平究竟如何,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怎樣,我橫向可對比的樣本實在是少得可憐,就連老師本人,可能也很難只通過一周上那么一次課,每周完成的那點課后筆頭作業,來了解孩子的全貌,完完全全只能靠自己摸索。
好在,雖然我從娃大班開始就比較忽略他的英語學習,但我還是有定期帶娃檢測的習慣。因為我們后來在省會學小奧,而我們學小奧的機構是全學科都有的K12機構,所以每次機構組織階段性閉環測評時,除了報名參加數學的測評外,我還會順帶給娃捎帶上英語階段性閉環測評。低年級時的幾次測評,可能都比較簡單,加之娃第二階段英語再怎么沒管,好歹還有著第一階段幼兒啟蒙以及上小學后轉學劍少原版教材的一點薄弱底子,所以低年級測評的時候還不算差,勉強能進入創新梯隊,在這邊的機構,創新班型學的是劍橋體系,培優班型則是新概念少兒和新概念體系。也是因為每次測評的情況還算理想,所以我也就不覺得當時在本地光學個教材其他啥也沒干的模式,有什么問題。但是到了2024年8月三年級暑假的階段性測評時,測評的結果給了我一拳暴擊,掉出了英語創新梯隊,被建議降為學新概念20幾課的水平。
當時測評的推薦結果出來,我非常的崩潰,也非常的迷茫,四年級開學后的那一個月里,我不停地拷問自己,我們學劍橋英語是不是錯了?是不是應該轉學新概念了?新概念枯燥又如何,至少會把語法過得很扎實,至少能占到一條紅利,而我們學劍橋圖的啥呢?聽也稀碎,說也稀碎,閱讀也稀碎,語法更是稀碎,搞了這么多年英語到最后,一眼望去,滿目瘡痍,遍地稀碎。這期間我整個人都很頹,經常跟隊友打電話,精神頭稍微振奮一點就集中火力把隊友罵一頓,一頓輸出后又頹個一兩天,過幾天再繼續找他茬。那個時候真的很魔幻,隊友每次都會開導我,類似于:沒關系,看開點,又不出國,英語不行也不影響生存,要求不要太高了,我們多培養了他其他方面的能力也挺好吧啦吧啦之類的……然后我一聽就會炸毛,覺得他壓根不懂我的心情。我崩潰的不是他英語學得好不好,而是傷心于前面的那自認為做了很多卻相當于幾乎什么也沒做的9年。我覺得自己耽誤了孩子。家長的認知會帶給孩子什么樣的影響,時間給出了我答案。
一晃這么多年,我們家英語學習的第二個階段就這么稀里糊涂的結束了,到這里為止,整個英語學習的過程中,我們除了2歲半前的做法是正確的之外,其他時期的做法都有不同程度的問題,所以也就有了這瞎搞了9年注定會失敗的結果。
03
2024年10月-2025年8月,
自我審視后、重新出發的全新續章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在經歷了一個月的自我懷疑和反反復復之后,我決定穩住自己的心態,開始慢慢觀察,這個階段的我們究竟能做些什么改善這一切。而最幸運的幸運,就是在這個時候看到了羅羅姐返團小小優趣,聊大家踩的坑和進步顯著的孩子怎么做啟蒙的文章,點開一看,果然全是我踩過得坑,太能戳到我的痛點。
于是我一邊續費小小優趣,一邊把羅羅姐關于英語啟蒙的所有文章都收藏下來,對比反思,發現了自己一直以來忽略了聽讀輸入的重要性。早期雖然我沒意識到聽讀的地位,但第一階段時至少還有著高頻率的線上+線下課頂著,RAZ不正確的刷著,即使做法有問題,多多少少我們也還算勉強有著“不規范”的聽讀輸入,而到了第二階段,我們除了那少得可憐的每周一次課,就再也沒干過別的事兒,聽讀就完全缺失了。長期聽讀的缺失,必然導致我們英語綜合能力越來越落后。
找到了最明顯的問題,接下來就是要根據孩子情況作出改變。考慮到哥哥是大童,聽讀并行的方式可能最高效,但當時他英語閱讀能力過于薄弱,加之習慣了中文閱讀,很可能會對英語閱讀有所排斥,如果在當時四上校內+小奧學習任務原本就不少的情況下,還額外加入一項非舒適區的或者他不喜歡的學習,恐怕很難持續推進。所以深思熟慮之后,決定采取溫水煮青蛙策略,先從加入聽開始,用聽來探探路,提升一點他對英語的“親和度”,然后等到習慣了聽、喜歡了聽之后,再視孩子的情況進行調整。
確定了加入聽的這件事,那接下來選什么樣的熏聽資源,對當時大童的我們也需要慎重考量。
首先能確定的是,這個資源一定得是對我的孩子來說有趣的,因為閱讀有趣的英語書對當時的我們有難度,所以熏聽讀過的有趣的書這條選擇就只能先空著,那剩下能選的就只有動畫了。于是2024年11月份哥哥測了小小優趣的飛行等級,結果是P17,推薦了動畫片《布魯伊》,了解了它的大致故事后,我覺得孩子應該會喜歡。可能從小到大哥哥只看過《托馬斯與他的朋友們》《冰雪奇緣》《獅子王》等極少量的動畫片,電子產品也主要用作學習的工具,所以哥哥對用小小優趣打卡看動畫片這件事非常有興致,對《布魯伊》算是“一見鐘情”;也可能平時送娃上學,他坐車的20來分鐘,除了跟我一起聽聽對他而言不那么有趣的新聞外,很少聽其他東西,給他加入英語熏聽的時候,他接受度還算不錯,沒有排斥。就這樣,2024年11月,我們比較順利的進入了打卡成長計劃、熏聽打卡動畫片的模式,開始了熏聽之路。
加入了聽之后,我遇到很多羅漢果姐妹們出現過的疑惑,《布魯伊》語速挺快的,孩子真的能看懂嗎?看得懂,那之后無畫面熏聽時,又真的能聽懂嗎?說實話,我當時陪孩子打卡,他倒是看得樂呵呵的,可我不認為他真的都能看懂,沒完全看懂、后續熏聽真的能慢慢聽懂嗎?這樣的熏聽方式會有效嗎?我心里一點底也沒有。但一想到這個階段我選擇讓他先熏聽動畫片的目的,不是為了一定要聽懂,僅僅只是為了降低他對英語的“警備”而先刷一波“好感”,我就不再執著于他當時究竟能看懂多少、聽懂多少、是否有效了。大童學英語確實有時間上的緊迫感,所以家長們更看重高效,容易陷入,“有為”的每件事最好一箭多雕、一步all in才好的誤區,但往往欲速則不達。
然后就這么熏聽了半年,在這重建他對英語興趣的半年里,我盡量在讓他體驗感較好的范圍里,控制著打卡的頻率和熏聽的時長,并沒有因為喜歡《布魯伊》,就讓他非常生猛的聽。我們基本上保持一周2次的打卡頻率、4集新動畫的進度,同時為了保持新鮮感和有效在聽時長,我們也很少很少連續聽60分鐘以上,基本上半小時、40分鐘,傾聽者選擇的是每個音頻循環播放三次的模式,差不多就是1集動畫片當天聽個3遍,或者2-4集動畫片每次各一遍的大循環播放,聽得時間也大多也選在了早餐和早上送他上學的乘車時段,環境相對安靜,耳朵比較容易被音頻抓住。真的是一點點去試探,沒有太冒進,比起很多孩子,我們堅持得也不算多好。
到了2025年的4月底,我發現他的熏聽習慣已經養成了,而且有了主動聽的趨勢。接受聽、習慣聽、喜歡聽的目標已達成,這個時候我覺得可以進行下一步了——解決在熏聽之初不知道他看懂多少、聽懂多少、是否有效的疑惑。
于是,在勞動節假期時,我帶著他重新進行了小小優趣飛行等級測試,那時候我還不知道小小優趣的測試已經調試了,測出的結果是P13-P14。我第一反應是他《布魯伊》果然沒看懂、沒聽懂,到后面我居然還有了種我娃怎么這么乖,聽天書都能聽出個喜歡來了的……莫名其妙的喜悅感。新的飛行等級出來之后,娃看著新等級低了不少還是有點失落的,我安慰他說,這個測評只能給出大范圍的參考,你看不管是P13、P14,還是P17,都是在L3的大范圍里,說明你的聽力水平還是在這個區間內的。
然后我戰略性示弱地跟他協商:媽媽平時送你上學的時候,都聽不懂《布魯伊》,耳朵有點無聊,可不可以從P13里找個語速慢點動畫片,我倆可以一起聽?娃聽了還特別驚訝于我平時居然也聽他的動畫,反過來安慰了我一通,立馬很欣然的跟我一起重新選了動畫,最后我們一起選了跟小時候看過的繪本同名的動畫片《Guess How Much I Love You》。
今年5月重新調整了打卡、熏聽的動畫后,回到前面我認為的,聽讀并行對大童來說可能更高效,所以,下一階段要考慮加入閱讀了,于是5月17號我帶他測了藍思值,測試結果是254L。
了解清楚了孩子的聽讀水平,我就開始把暑假猛攻英語的想法擺在最高優先級。有過曾經一系列的失敗教訓,再結合蹲了半年觀摩學習到的羅羅姐和各位姐妹分享的經驗,我根據自家孩子的情況做了詳細的計劃。當時的思路是,按照聽力詞匯、流向閱讀詞匯、再流向輸出詞匯這個路徑,那我們現階段最大的問題就是聽力詞匯不太夠,但大娃全靠聽力來拉詞匯確實太慢了,要高效,可能還是得突擊刷詞匯來做補充,然后同步進行大量的閱讀,讓刷過的詞匯有更多的機會在閱讀中進行鞏固,再加上閱讀時也會積累的新詞匯,這樣滾起來,應該就能實現高效提升詞匯量。
有了這個大致想法,其實我心里也不太有底,因為當時我能接觸到的云姐妹們或是現實朋友中,沒有跟我們情況差不多也這么搞的孩子,所以我又認真看了蓋兆泉老師的《做孩子最好的英語學習規劃師》,尤其是蓋兆泉老師關于要不要背單詞的那部分的論述,并非完全否定“記憶”這個行為,而是反對“孤立記憶”。在特定階段和特定目的下,“背單詞”也有其價值,但一定不要“孤立”記憶。這與我之前帶娃錯誤的刷了半年1000詞第一冊時踩的坑完全吻合,也給我了清晰的方向——大娃可以在特定階段、特定目的下“背單詞”,但務必要同時進行足夠的聽讀。確定了這點后,我有了可以一試的底氣。
這里我仍然想強調一下,用刷詞匯+閱讀來短期內提升詞匯量的做法,只適合用在大童身上,而且在這個過程當中,也一定要同步足夠的熏聽,多重鞏固加強的情況下,效果才會更好。有了理論依據支撐和大量羅漢果們實踐的比對,我覺得可以按照之前的想法放手一搏了。
于是,按照琢磨的這個思路,5月到6月的這一個多月時間里,我進行了選書、選動畫的過程,最終確定了以牛津閱讀樹L1-8為閱讀主線、Jump牛蛙A、B、C盒為閱讀拓展線、1000詞1-4冊為刷詞匯補充線、熏聽每日閱讀的書目+詞匯書+打卡動畫片為聽力循環線,這4條學習路線同時抓且都要“硬”的方案。
方案確定后,我跟孩子進行了溝通,我們特意坐下來聊了聊彼此對他目前英語情況的看法,以及破局方向。達成了共識,6月底,我們終于迎來了暑假,休息了一天后,我們就立馬投入到了高強度的英語學習當中。下面就詳細介紹一下大家最關注的,我們的具體實操。
1、閱讀主線的牛津閱讀樹拓展閱讀系列L1-8:
牛津閱讀樹拓展閱讀系列的每一本,在正文之前都有Before Reading的導讀設置,以及正文之后After Reading的理解性互動設置,這兩個部分的互動是我們家在閱讀每一本牛津樹時,必選的完成項。
讀之前,我會把Before Reading部分跟孩子一一互動,然后由他朗讀出正文部分,我在旁邊跟著他讀的速度同步看書、等他翻頁等,正文部分讀完之后,我會把After Reading也跟孩子進行交流。然后當天讀過的牛津樹,除了后續會熏聽之外,不會再花時間去翻書復習了。
在孩子讀正文部分的全過程當中,我娃經常會讀著讀著就停下來去研究畫面,停留的時間或長或短,絕大部分時候會主動用中文跟我分享他發現的細節和彩蛋,偶爾主動英文,這種時候我從不打斷他,并且會給予回應。牛津樹真的是極致的細節控,所以我娃非常享受讀牛津樹挖彩蛋的過程,從L2、L3開始,他會迫不及待的自己去追后面的書,然后把自讀時發現的彩蛋,拿到我們親子共讀的時候考我,興致非常高。所以從L4開始,我索性就放手,讓他自己先去自讀,讀的本數、進度不論,他愛看多少本就看多少本,但每天我會按照我們計劃的進度,把固定數量的書目,按照從Before Reading、正文、After Reading的流程再親子共讀一遍。
我本人的英語并不好,但因為書本自帶了這兩個詳細設置,所以我只要照書讀問題就行,在閱讀之初我也鼓勵孩子不用在意是否全英,事實上后來我們快讀完L7的時候,孩子就自然而然能基本全英表述了。稍微說一下,我家孩子自讀的習慣是不讀出聲的,我認為自讀的時候,還是讓孩子怎么舒服就怎么來,也盡量默讀,因為以后語言水平上來了,最終還是默讀為主,如果想知道孩子看沒看懂,后期可以通過Quiz這類來檢驗。
而我們這個時期的親子共讀我會讓孩子讀出聲,其實也是因為我娃是大童,走的不是先拉足夠的聽力、后期通過掌握自拼去解碼的主流路子,我們是靠刷詞匯書突擊一波詞匯短期提升詞匯量上來的,所以孩子主要是靠認單詞而不是拼讀解碼的方式解鎖的詞匯,他認不出來的單詞、不能讀出來的單詞,大概率就是他不會的,這樣就方便我知道并引導他去積累。
選擇怎樣閱讀的方式,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大家一定要明白做法背后的邏輯,而不是完全照搬,要視具體情況來及時調整,這樣在自家的實操時才能適用。
2、閱讀拓展線的Jump牛蛙A、B、C盒:
Jump牛蛙的內頁也是包含了三個部分,分別是正文、一圖(或者導圖)總結、Picture Glossary。正文部分也是他讀出聲音,我在旁邊跟著他讀的速度同步看書、等他翻頁,然后在一圖總結的部分,回憶鞏固,最后細摳Picture Glossary。
和牛津樹不同的是,我們所有讀過的牛蛙,當天親子共讀完后,我會讓孩子再把正文和Picture Glossary的全部內容再有聲音地讀一遍,我在一旁聽他讀。除此之外,第二天的白天還會把前一天讀過的書再朗讀一遍(包括Picture Glossary),并完成牛蛙的練習冊,晚上再共讀新書。建議復習和刷新不要放在一起集中進行,盡量還是把相對枯燥的部分錯開搞,中間穿插點有趣的事兒,孩子相對容易集中精力、耐性更好一些。
牛蛙這三個盒子里大多數書的正文部分,對于我們來說還算簡單,而且圖文對應性比較強,孩子不認識的單詞大多數也能猜出來,所以這個部分我們進行得比較快。但到了一圖總結的部分,跟讀牛津樹時的要求不同,我會讓他盡量全英表述了,如果他用自己的語言無法表述出來,我就會帶他回顧一下書里是如何表述的,再嘗試復述出來。而Picture Glossary的部分,我也會特別給孩子細摳。
我們家親子共讀牛蛙的實操邏輯,也想多嘴跟大家掰扯一下。讀牛蛙的要求之所以比牛津樹要高,是因為它作為Non-fiction book,雖然不如牛津樹有趣,但內容幾乎全是“干貨”,科普內容的全英表述對孩子現階段來說一定是更難、更具挑戰的,但也是對他補差、夯實各方面能力來說最為有效的。我覺得牛津樹的語言在生活場景里可能用得更多,而牛蛙的語言則偏學術、紀實更多,從學習功利性的角度而言,我認為這是我家孩子目前英語學習里相對缺少且更為需要的。
所以讀牛蛙,除了要求全英總結,孩子表達不了的要回顧書本再復述,積累科普類的英語表述外,連帶Picture Glossary的部分都會細摳。Picture Glossary里也會出現不少的術語和生詞,他不明白的長句部分我會帶他拆解去看、理解意思,就連解釋里的生詞我們也會一并積累。因此在我們暑假共讀牛蛙的實操中,大多數時候正文部分耗時較少,一圖總結和Picture Glossary這加起來僅僅只有兩頁的部分反而耗時巨大。所以,別看我們暑假期間,每天讀牛蛙的數量及書本厚度遠不如牛津樹,但共讀牛蛙的時間投入卻基本與牛津樹持平,有時甚至更高,而且陪他共讀牛蛙我更費腦。后來8月去旅游,我偶爾有精力陪他弄牛津樹,但提不起什么精力陪他搞牛蛙,所以到現在為止,我們牛蛙C還有一半沒有共讀完。
當然,到現在為止,我也不知道我們這么細摳牛蛙的做法對不對,我看到過羅羅姐說有姐妹帶大童細摳完牛蛙三個盒子直接銜接女巫溫妮那樣的橋梁,然后就很快入章的分享,但我不知道她們的細摳跟我這種細摳是否一樣,我這算不算摳的過度了。因此當時讀到牛蛙C的時候我也在群里問過大家,但大家所處的水平和情況不太相同,所以到目前我也沒有定論。
但我覺得我們這么細摳牛蛙就算是過度了,似乎除了相對枯燥之外,也沒啥壞處。而且后來通過羅羅姐分享的免費藍思值測試工具去檢驗,他閱讀能力水平的提升速度遠超我的預期(8月底測前我預估他大約只能達到400-500L左右),我覺得跟我們把總量遠不如牛津樹厚度的牛蛙,讀出了遠超牛津樹厚度的做法,有最直接的關系。
牛津樹和牛蛙這兩套書,在對我家孩子閱讀能力水平的提升上,分別起的作用應該是:牛津樹幫助他從讀短文本進階到能讀長文本,而牛蛙則是幫助他從淺文本進階到能理解深文本。如果只能讀長文本,可能孩子能看懂但未必能答對題,所以還要有能理解深度文本的能力,而我覺得正是因為暑假細摳了牛蛙,所以加快了我們理解深度文本能力的提升。
3、刷詞匯補充線的1000詞1-4冊:
刷1000詞的實操就比較簡單了,有過之前孤立刷詞匯書的失敗經歷,好歹重復刷了半年,所以我們第一冊時,就每天讀兩個單元,一周不到時間快速過完,連復習這一步都沒有,到第二冊開始才按照,復習前一天學過的1個單元生詞、再新學1個單元的詞這個節奏推進,當天會完成每個單元Part A和Part B后的練習,但每個單元Reading Practice的兩頁練習會留到第二天復習了該單元之后再做。
刷新單元前,我會讓孩子自己先看一遍,不懂的要自己標記出來,英英釋義里遇到的不認識的單詞,也要用鉛筆圈出來。為啥要讓孩子先自己看呢?因為我家孩子畢竟學過多年的英語,總也還認識了一些單詞的,不然5月17號測藍思值也不會有254L,所以,刷1000詞對我們來說,并不完全是學新單詞,更準確的說,我們是在這限定的1000詞范圍內進行補漏,這也是我家重啟刷1000詞時新get到的點。如果讓孩子每天拿著詞匯書按照進度去扎扎實實地學這20個單詞,對10歲孩子的挑戰肯定很大,我都會心虛不敢想他是個啥反應,何況還有牛蛙要細摳呢……但當我跟孩子說,你今天就是主要看看這20個詞里,有哪些不會,咱把它們弄出來重點過一下,其他的簡單復習一遍就OK,那他心理上可就輕松多了。
事實上,暑假刷這四本書里,加上英英釋義里不認識的詞,我們每天大多數時候也沒超過10個,偶爾多一些,最多也沒超過15個,生詞多的還主要發生在前期,越到后面其實越少越輕松。所以刷詞匯書的思路大家也不妨調整一下,良好的心理暗示也很重要。
我們1000詞的復習也很簡單,就是把詞匯那一頁全部朗讀一遍,然后復習和刷新這兩件事,也特意錯開了時間進行。基本是早上把前一天學過的1000詞以及牛蛙的3本一起朗讀一遍,然后分別完成1000詞的Reading Practice和牛蛙練習冊,然后再錯開時間刷新。和刷牛蛙一樣,我也依然建議大家把復習和刷新內容這兩件事兒錯開時間干。
4、聽力循環線的熏聽每日閱讀的書目+詞匯書+打卡動畫片:
熏聽這個環節,就真的屬于完全沒有任何操作含金量的部分了。除了忘記在6月27號執行猛攻計劃前重測飛行等級來及時調整動畫熏聽,我們后來也在7月3號進行了補測,在發現飛行等級從P13升到P19后,立馬把打卡動畫從P13的《Guess How Much I Love You》調整到P19的《奧趣多》了,《奧趣多》是6月份我在動畫庫里挑選未來進階后可以看哪些動畫時就早早確定好并做了筆記的,當然我所有的挑選也是根據大家的推薦并結合了自己孩子喜好的最終選擇,所以調整動畫時我直接就目標明確的改選了它。
之后就是按部就班,把每天閱讀的、學的、看的新內容放在聽力機的聽單里循環熏聽,我的習慣都是設置每個音頻循環播放三遍的播放模式。唯一需要我去注意的,就是在帶他搞英語時,如果發現有新知識較多的部分,就記得給他安排多熏聽幾天,每過一段時間也會把前面搞的英語書籍、看過很久的動畫片之類的再加入到熏聽內容里聽個一兩天。這個操作就很隨意了,大家自行把握就好。
我們今年暑假猛火攻英語的4條學習路線同時抓且都要“硬”實操部分,我想我應該盡可能詳細地講清楚了。
在暑假猛火攻英語之下,孩子的藍思值提升幅度比較明顯,從5月17日測的254L,到8月27日測的615L,再到9月2日測的684L,閱讀能力有了直觀的進步,飛行等級也從5月3日的P13-14,到7月3日的P17-19,再到8月23日的P18-20,提升也算顯著。算是給我們暑假的英語猛攻行動交上了滿意的答卷。
回顧暑假,有開心有辛酸,有感動有欣慰。開心于他重新喜歡上英語,辛酸于過去兩個月我自己精疲力盡的每一天,感動于我娃堅持不懈的努力和配合,欣慰于孩子扛住了這連續兩個月考驗后的成長。
整個7月份,孩子每天投入在英語學習的時間基本保持在5小時,加上打卡動畫和熏聽時長,7月份每天投入在英語部分的時間基本達到了8小時。
之前我開玩笑說感覺暑假一天到晚都在搞英語,這當然是夸張了。真實情況是,孩子這兩個月還參加了兩期每期連續20天、包括打聯賽在內一共40天的集訓,以及旅游時中間5天暴雨每天淋透還日均15000步的步行量,還有每天必不可少的、他自由選擇的娛樂放松方式。所以,我真摯地跟大家說,學習不是孩子的全部,即使在階段性猛攻學習的時期,也千萬不要忽略孩子的身心健康與日常鍛煉,要給孩子留白,也要給孩子盡可能多的選擇。
借用金金說的,慢慢走,一樣到達終點。因此,我想對正處在疑惑和焦慮之中的羅漢果姐妹們說,每個家庭對孩子不同階段的規劃和關注重點都不盡相同,這本身沒有絕對的好或不好的評級之分,只有適宜與否的考量。
大童早期忽略了英語,并不代表孩子后續就失去了把英語追上來的機會或能力,放輕松,請相信自己,你一定可以找到真正適合你與孩子的進階之路,陪伴孩子,踏過崎嶇,終見星光。

![]()
今天YA已經說的非常非常多了,所以我也不想多說什么。可能很多家長看完這篇分享,會說她家孩子配合度高,就像六爸看到小七的進步就說一句小七好帶一樣。孩子的配合度確實有差異,但在孩子自己走上正軌前,絕大多數配合后面,還是離不開家長的規劃和努力。
![]()
七七進入橋梁后,我就不像一二階段那樣帶他一本本過生詞了,但他可能有可能看的初章中章各種科普,尤其科普,我都是每本自己預習,提前準備拓展材料幫助他理解的。
低齡階段的孩子共性顯著,可參照性強,往往能以相近的路徑、材料與節奏,較為順暢地完成英語啟蒙。而年歲稍長的孩子,個體差異愈發明顯,時間也更顯寶貴,他們的成長更需要家長如腳手架一般,給予貼合其特點的支撐與引導。這條路或許崎嶇,攀登亦不乏艱辛,但相信在父母溫暖而堅定的陪伴中,孩子終將抵達的高處,必將視野開闊、繁星滿天。
大家如果有疑問可以留言,我會邀請YA來評論互動,很集中的問題,咱們后期也可以結合專業老師的意見,給一些更具體的解答和建議。
Read More
育兒干貨I好物分享I誠意滿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