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0月8日11時45分,2025 年諾貝爾化學獎公布,授予北川進(Susumu Kitagawa)、理查德·羅布森(Richard Robson)和奧馬爾·亞吉(Omar Yaghi),以表彰“他們對金屬-有機框架的發展”。
三位獲獎者創造了一種具有巨大空間的分子結構,使氣體和其他化學物質能夠在其中流動。這些結構被稱為金屬有機框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簡稱 MOF),可用于從沙漠空氣中提取水分、捕獲二氧化碳、儲存有毒氣體,或催化化學反應。
三位獲獎者發展出一種全新的分子結構架構形式。在他們的設計中,金屬離子充當“角石”,由長鏈有機(以碳為基礎的)分子相互連接。金屬離子與有機分子共同組裝成具有大量空腔的晶體結構。這種多孔材料被稱為金屬有機框架(MOF)。通過改變 MOF 所采用的構筑單元,化學家可以定向設計出能夠捕獲和儲存特定物質的材料。MOF 還可以驅動化學反應或導電。
諾貝爾化學獎評審委員會主席 海納·林克(Heiner Linke) 表示:“金屬有機框架具有巨大的潛力,為定制化的新功能材料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在三位得主的奠基性發現之后,化學家們已經構筑出數以萬計不同類型的 MOF。其中一些材料有望為人類解決重大挑戰提供助力,其應用包括:從水中分離全 氟和多氟烷基物質(PFAS),分解環境中的微量藥物殘留,捕獲二氧化碳,以及從沙漠空氣中提取水分等。
重慶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李存璞對《返樸》雜志表示,“本次諾貝爾獎所表彰的 MOF(金屬有機骨架)工作,是連接無機化學與有機化學的關鍵成果。其核心在于利用金屬離子作為連接中心,引導有機配體精確組裝形成具有高度有序性的多孔晶體結構(即 MOF 材料)。對于我們能源領域而言,MOF 最大的應用價值體現在其作為碳材料和摻雜碳材料的理想模板。MOF 材料組裝成的結構,在惰性氣氛下經過高溫“燒結”(熱解)處理后,由于金屬離子與有機配體的精確配位和相互作用,其結構會發生定向塌陷。這一過程可以得到具有特殊形貌和高比表面積的碳基材料。更重要的是,MOF 材料確保了金屬離子在碳骨架中的原子級均勻分散或均勻摻雜。由此獲得的均勻摻雜和特殊形貌的 MOF 衍生碳材料,在儲能化學(尤其是基于電容層的儲能技術)等領域展現出獨特的應用優勢。”
“總結而言, MOF 材料的獲獎意義在于其在吸附分離領域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并通過作為碳材料模板,極大地拓展了其在能源、催化和材料科學中的廣泛應用潛力。”
![]()
獲獎者簡介
他們的分子結構中,蘊藏著“化學反應的房間”
![]()
北川進(Susumu Kitagawa),1951 年出生于日本京都,1979 年獲日本京都大學博士學位,現任京都大學教授。
![]()
理查德·羅布森(Richard Robson),1937 年出生于英國格魯斯本,1962 年獲英國牛津大學博士學位,現任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教授。
![]()
奧馬爾·亞吉(Omar M. Yaghi),1965 年出生于約旦安曼,1990 年獲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博士學位,現任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
翻譯| 小桃、李志良、汪汪
他們為化學開辟了新的疆域
2025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北川進(Susumu Kitagawa)、理查德·羅布森(Richard Robson)、奧馬爾·亞吉(Omar Yaghi ),以表彰他們創造了一種新的分子結構類型——“金屬-有機框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這種結構內部具有可供分子進出的巨大空腔,利用這種結構,研究人員已經實現了從沙漠的空氣中收集水分,從水中提取污染物、捕獲二氧化碳,以及儲存氫氣等多種應用。
如果讓一位房產中介為MOF下一句通用介紹語,他大概會這樣說:“這是一間很有吸引力也很寬敞的公寓,仿佛是專門為‘水分子’量身打造的宜居空間。”同類型的其他結構可能會被描述為“為捕獲二氧化碳量身打造”“為分離PFAs(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質)量身打造”“為藥物的靶向輸送而量身打造”或者“為劇毒氣體的安全處理而量身打造”。有的MOF結構可以捕集水果釋放出來的乙烯氣體,起到延緩水果成熟的作用;還有的可以封裝特定的酶,以分解環境中的微量抗生素。
![]()
圖1
簡而言之,MOF具有非凡的應用價值。北川進、理查德·羅布森、奧馬爾·亞吉首創了MOF這種結構并揭示了其應用潛力,因而被授予2025年諾貝爾化學獎。基于他們的工作,全球化學家如今已設計出數萬種功能各異的MOF材料,催生了一個又一個化學領域的奇跡。
如同科學史上許多重大突破,2025年諾貝爾化學獎的獲獎成果也起源于超越常規的思維——這一次,靈感迸發于一節尋常化學課的備課過程,當時師生們正用球棍模型搭建分子結構,而獲獎者卻從中窺見了分子建筑學的全新可能。
一個簡單的木質模型,催生了一個重大發現
時值1974年,任教于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的理查德·羅布森受托將木球制成原子模型,供學生構建分子結構。為此,他需要校辦車間在木球上鉆孔用以插接代表化學鍵的木棍。這些孔洞的定位絕非隨意——碳、氮、氯等每種原子形成化學鍵的方式都具有特定規律,羅布森必須精確標定每個鉆孔的位置。
當車間送回鉆完孔的木球后,羅布森開始嘗試組裝分子模型。就在這個過程中,他靈光乍現,意識到這些孔洞的排布方式蘊含著極為豐富的化學信息——由于孔位精確體現了原子成鍵規律,模型分子自然呈現出正確的三維構型。這一發現催生出更宏大的構想:若能利用原子固有的成鍵特性來連接不同類型的分子(而非單個原子),是否能夠創造出全新類型的分子結構?
構筑創新性的化學結構
年復一年,當羅布森取出這些木制模型給學生上課時,相同的構想總會浮現于腦海。然而直到十余載光陰流逝,他才最終決定付諸實驗。他最初的實驗方案受到了鉆石晶體結構的啟發。鉆石晶體的每個碳原子與周圍四個碳原子形成了微型金字塔形(如圖2所示),這個分子結構非常簡單,羅布森就從這個簡明的模型入手。他的目標是構建類似結構,但將以帶正電荷的銅離子(Cu?)為基礎,因為銅離子與碳原子相似,也傾向于與四個相鄰原子形成配位鍵。
他將銅離子與一種四臂分子4′,4″,4”’,4””-四氰基四苯基甲烷結合——其實你無須記住這個復雜名稱,你只要知道這種結合的“奧義”在于每個分子臂末端的氰基化學基團能與帶正電的銅離子相互吸引(圖2)。
![]()
圖2. 理查德·羅布森受鉆石結構啟發(鉆石中每個碳原子均與四個相鄰碳原子鍵合形成金字塔形),采用銅離子與四臂分子進行組裝,每個分子臂末端的氰基對銅離子具有天然親和力。當這些物質結合時,它們自發形成了結構有序且擁有巨大空間的三維晶體。
當時多數化學家認為,銅離子與這種四臂分子結合只會形成雜亂無章的混合物。但結果卻驗證了羅布森的預想:正如他所推測的那樣,離子與分子間的內在引力主導了組裝過程,它們自發排列成宏觀的分子結構;而且與鉆石中碳原子的排列類似,它們形成了規整的晶體結構。但不同于鉆石的是,這種晶體內部并非致密,而是蘊含著大量空腔(圖2)。
1989年,羅布森在《美國化學會志》(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發表了這項突破性的化學發現。他在文中展望未來,指出這項發現或許能為材料構建開辟全新路徑,并寫道: “ 此類材料可能獲得前所未有的特性,其中或蘊含巨大應用潛力。 ”
事實證明,他預見了未來。
羅布森:“開路先鋒”
在他那篇開創性論文發表的第二年,羅布森陸續展示了多種新型分子結構,這些結構中的空腔可以容納不同物質。例如,他利用其中一種結構實現了離子交換實驗,即將載有離子的晶體浸入含異種離子的溶液,觀察到離子發生定向置換,首次證實了部分物質在這種分子結構中可自由穿行。
通過系列實驗,羅布森證明了理性設計能夠構建具有寬敞內腔的晶體,并實現針對特定化學分子的優化適配。他前瞻性地指出,這種新型分子結構經過精準設計后,或將用于催化化學反應。
盡管羅布森的初期構造物穩定性欠佳,較易分解,令許多化學家視其為無用之作,但仍有學者洞察到其中蘊含的革命性。正是這些前瞻構想,喚醒了化學界一系列“開疆拓土”之作。最終為這一愿景奠定堅實基礎的,是分別于1992—2003年取得突破性發現的北川進與奧馬爾·亞吉,現在,讓我們將目光轉向20世紀90年代的近畿大學——在那里,北川進的研究正悄然開啟新紀元。
北川進的座右銘:“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在整個科研生涯中,北川進始終遵循一個重要原則:嘗試發掘“無用之物的價值”。年輕時,他讀過諾貝爾獎得主湯川秀樹的著作。書中引用了中國古代哲學家莊子的觀點——我們必須質疑那些被認為有用的東西。即便某物未能即刻帶來益處,終將顯現其價值。
因此當北川進開始探索多孔分子結構的潛力時,他并不認為這些結構必須具備特定用途。1992年他首次展示的分子構造確實實用性有限:這種二維材料內部存在空腔,僅能容納丙酮分子藏匿其中。然而這項成果源于分子構建藝術的新思維方式。與羅布森相似,他采用銅離子作為基石,通過大分子將其連接起來。
北川進希望繼續探索這項新型構造技術,但申請科研經費時,資助方認為他的目標缺乏實質意義。由于所創材料不穩定且無實際用途,他的多數提案遭到拒絕。
![]()
圖3. 1997年,北川進成功制備出一種具有開放通道的金屬-有機框架材料。這些通道可充入不同類型的氣體,且材料在釋放氣體時其結構不會受到影響
然而他并未放棄,1997年迎來了首次重大突破。他的研究團隊利用鈷、鎳或鋅離子與名為4,4′-聯吡啶的分子,創造出由開放通道交錯的三維金屬-有機框架(圖3)。當他們將其中一種材料干燥——即排出其中的水分——該材料保持穩定,其空隙甚至能被氣體填充。該材料能吸收并釋放甲烷、氮氣和氧氣,且不改變形狀。
北川進洞察到其創造物的獨特性
盡管北川進的構造體兼具穩定性與功能性,但研究資助方仍未能領略其魅力。原因之一在于化學界已有硅酸鹽構成的沸石——這種穩定多孔材料本可實現氣體吸附,為何還要開發性能遜色的類似材料?
![]()
圖4. 1998年,北川進提出金屬-有機框架材料可制成柔性結構。如今已有眾多柔性MOF材料能隨物質填充或排出而改變形態
北川進深知,若想獲得重大科研資助,必須明確金屬-有機框架材料的獨特價值。因此,他在1998年的《日本化學會會報》中闡述了這一愿景。他列舉了MOFs的多重優勢:例如可由多種分子構建,蘊含著整合不同功能的巨大潛力。更重要的是——他意識到MOFs能夠形成柔性材料。不同于通常呈剛性結構的沸石,MOFs由柔性分子單元構成(圖4),能形成可塑性材料。
此后他只需將構想付諸實踐。北川進與其他研究者著手開發柔性MOFs。與此同時,我們將目光轉向美國——奧馬爾·亞吉也在致力于將分子架構推向新高度。
一次秘密圖書館之行開啟亞吉的化學啟蒙
選擇化學并非奧馬爾·亞吉的必然選擇。他與眾多兄弟姐妹在約旦安曼一間沒有電和自來水的房間長大。學校是他艱難生活中唯一的避風港。十歲那年,他偷偷溜進通常上鎖的學校圖書館,從書架上隨意抽取一本書。翻開書頁,那些晦澀卻迷人的圖畫瞬間吸引住他的目光——這是他初次邂逅分子結構。
十五歲那年,在父親嚴厲的指令下,亞吉赴美求學。化學的魅力逐漸吸引他投身新材料設計領域,但他發現傳統構建新分子的方式充滿不可預測性。通常,化學家將待反應物質置于容器中混合,再加熱容器引發化學反應。目標分子雖能形成,卻常伴隨大量雜質副產物。
1992年,亞吉在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擔任首個研究組組長時,便致力于探索更可控的材料制備方法。他的目標是運用理性設計,像拼搭樂高積木般連接不同化學組分,構建大型晶體。這一設想充滿挑戰,但當研究團隊開始將金屬離子與有機分子結合時,最終取得了突破。1995年,亞吉發表了兩種不同二維材料的結構——它們如同由銅或鈷元素連接的網狀結構。其中后者可在其空間內容納客體分子,當空間完全填滿時,其穩定性極高,即使加熱至350°C也不會坍塌。亞吉在《自然》雜志的論文中首次提出“金屬-有機框架”這一術語來描述這種材料。如今該術語用于指代由金屬與有機(碳基)分子構成的、具有潛在空腔的延展有序分子結構。
奧馬爾·亞吉所設計的MOF材料僅需數克即可容納一個足球場的面積
奧馬爾·亞吉在1999年首次發表了MOF-5材料,這標志著金屬有機框架發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MOF-5材料已經成為了該領域的經典之作,它是一種具有卓越的空間性與穩定性的分子結構,即使處于空載狀態,在300°C高溫下仍能保持結構完整而不坍塌。
更令人驚訝的是,它內部立方空腔所隱藏的巨大表面積。僅僅幾克 MOF-5 的內部表面積就相當于一個足球場,這意味著它能吸附的氣體量遠遠超過沸石材料(zeolite)(見圖 5)。
與沸石相比,金屬有機框架的獨特之處還在于它們可以具有柔性結構。僅僅幾年后,研究人員就成功開發出“柔性 MOFs”,其中一位正是北川進教授。他所設計的柔性材料在吸收水分子或甲烷后形狀會發生變化,而在釋放后又能恢復原狀。這種材料的行為很像一對“會呼吸的肺”——能吸入和呼出氣體,兼具可變性與穩定性。
![]()
圖5. 1999年奧馬爾·亞吉構建的MOF-5具有立方空間結構及卓越穩定性,數克材料即可具備足球場級別的比表面積。?Johan Jarnestad/瑞典皇家科學院
奧馬爾·亞吉研究團隊實現從沙漠空氣中提取飲用水
2002至2003年間,奧馬爾·亞吉通過發表于《Science》與《Nature》的兩篇論文,為金屬有機框架奠定了最終理論基礎。他的研究證實可以通過理性修飾策略對金屬有機框架進行定向改造,從而賦予材料不同的特性。他制造了 16 種 MOF-5 的變體,其空腔與原始材料相比或大或小(見圖 6)。其中一種變體可用于儲存大量甲烷氣體,Yaghi 提出這種材料可用于使用壓縮天然氣燃料的車輛。
此后,金屬有機框架材料風靡全球。研究人員像玩“分子積木”一樣,利用各種“零件”合成出具有不同形狀與功能的 MOFs,為基于理性設計或人工智能的定向合成MOFs提供了無限可能。亞吉的研究團隊甚至用 MOFs 在亞利桑那沙漠中成功實現了“收集飲用水”:夜間,材料從空氣中捕獲水蒸氣;白天陽光加熱后即釋放出可收集的液態水。
![]()
圖6. 二十一世紀初,奧馬爾·亞吉證實可構建系列化MOF材料。通過調控分子連接體,成功獲得具備不同性質的材料,包括16種具有不同孔徑的MOF-5變體。?Johan Jarnestad/瑞典皇家科學院
能捕獲二氧化碳與有毒氣體的MOF 材料
如今,研究人員已開發出多種功能化的 MOF 材料。雖然目前大多仍處于小規模應用階段,但許多公司已開始投資其規模化生產與商業化,部分領域已取得實質性進展。例如電子工業已利用 MOF 材料儲存用于半導體制造的有毒氣體;另有特定MOF可降解包括化學武器成分在內的有害氣體;多家公司正在測試可從工廠與發電站廢氣中捕獲二氧化碳的MOF材料,以降低溫室氣體排放。
![]()
圖7. MOF-303可在夜間從沙漠空氣中捕獲水蒸氣,次日清晨材料受熱后即釋放飲用水;MIL-101具有巨型空腔結構,已應用于催化降解污染水體中的原油與抗生素,同時具備儲氫與二氧化碳封存功能;UiO-67可吸附水體中的全氟烷基物質,在水體凈化與污染物去除領域展現應用前景;ZIF-8正通過實驗研究用于從廢水中回收稀土元素;CALF-20具有非凡的二氧化碳吸附能力,目前正在加拿大某工廠進行測試;NU-1501經優化可實現常壓條件下的氫氣儲釋。氫能雖可作為車輛燃料,但常規高壓儲氫罐存在爆炸風險。?Johan Jarnestad/瑞典皇家科學院
一些研究人員確信金屬有機框架蘊藏著巨大的應用潛力,有望將成為二十一世紀的代表性材料,盡管其未來發展仍需時間驗證,但無論如何,北川進、理查德·羅布森與奧馬爾·亞吉的開創性工作已為化學家們應對現實挑戰提供了全新解決方案。正如阿爾弗雷德·諾貝爾(Alfred Nobel)遺囑所言:他們的卓越成就為人類帶來了巨大福祉。
來源: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chemistry/2025/popular-information/
![]()
本文轉載自《返樸》微信公眾號
《物理》50年精選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