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愛畫圖的剛哥!
在國慶節前數字人民幣國際運營中心正式在上海揭牌運營,這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的關鍵一步。我想各種媒體的報道、解讀你也看了很多了,在一大堆宏觀敘述背后估計很多人看的不明覺厲熱血沸騰,但腦子里還是云里霧里一片混沌吧。
趁著國慶節長假時間,我也重新整理了下收集的資料,希望通過圖解的方式給大家通俗易懂的介紹下數字人民幣國際化到底是怎么回事。當然這一切要從數字人民幣的前世今生和多邊央行數字橋說起。
01 數字人民幣前世今生 1.傳統跨境的困境
傳統跨境支付就是銀行之間相互開對方國家貨幣的賬戶,然后清算網絡傳輸報文讓銀行之間的資金進行接力傳送,最終轉到指定用戶的賬戶上。這套模式在全球順利運轉了50多年,形成了清算銀行+代理行的模式,并且全球主要銀行普遍使用SWIFT作為報文傳輸標準。
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世界格局的復雜化,這種傳統“信息流+資金流”的跨境支付模式出現了很多弊端:
![]()
圖1:跨境支付的“信息流+資金流”
1)非常的慢:由于需要多個國家的銀行接力清算,因此跨境匯款需要2-5天,一些小國貨幣甚至要一周以上,顯然這種效率對爭分奪秒的電子支付來說慢如蝸牛。
2)非常的貴:跨境匯款的費率也很貴,一般要10-20美元一筆,如果是增加了中間代理行,手續費還要往上疊加。甚至是越慢越貴,因為中間環節多,人工處理多了。
3)易卡脖子:由于美國在Swift董事會中占據了主要的席位,加上盟友的助攻,美國可以通過Swift來制裁他想要針對的任何國家。例如對俄羅斯、伊朗、朝鮮、等國家踢出了Swift。
應對這些傳統跨境支付的弊端,加上這幾年穩定幣應用的火熱。從國家層面非常需要有能夠抗衡的支付產品來改善這些問題。
2.數字人民幣的誕生
改善跨境支付弊端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受關注的是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數字代幣支付”。
傳統跨境支付需要“信息流+資金流”,其中信息可以通過網絡傳送,如果把資金也變成可以在網絡上傳輸的“數字貨幣”,這樣錢不就可以秒到賬了嘛。
所以,中國數字人民幣設計就借鑒了區塊鏈技術實現的數字貨幣,通過中心化的管理和雙層運營模式實現了數幣的線上化流轉。這種信息和資金同步流轉的方式被稱為“支付即結算”。
![]()
圖2:數字人民幣“支付即結算”模式
1)定位數字法幣
數字人民幣(e-CNY,簡稱“數幣”)從推出定位就是“數字化的法幣”,他屬于M0貨幣,具有法償性,主要服務于“C端零售支付場景”。
2)雙層運營架構
數幣采用了中心化管理、雙層的運營模式,央行負責數幣的發行,運營機構負責數幣錢包的開通和兌換,服務機構負責推廣和流通。
![]()
圖3:數幣雙層運營模式
3)100%繳存準備金
數字人民幣需要運營機構100%繳存準備金,由央行的“數幣發行庫”向運營機構“數幣銀行庫”1:1發行數字人民幣。由于數字人民幣定位是“M0的電子現金”因此沒有超額投資收益,也不存在脫錨的風險。
4)四類客戶錢包等級
運營機構負責客戶識別并開通不同等級的數幣錢包,用戶可以通過綁定的銀行卡充值/提現來兌換等值的數字人民幣。
![]()
圖4:數幣錢包等級和限額
5)高效的“支付即結算”
現金兌換成數幣后,通過“互聯互通”平臺資金可以像訂單一樣,在運營機構和服務機構間流轉,最終錢實時轉入收款人的數幣錢包,詳細流程見圖2。
7)可編程智能合約
數幣錢包的交易過程支持通過智能合約來實現買賣雙方的交易,這樣訂單、貨幣、資產的交換全面實現了數字化,執行效率進一步得到了提升。
以上是數字人民幣的境內支付,如果要跨境就需要多國貨幣的兌換,因此需要有一套基于區塊鏈的多國貨幣清算體系。
3.跨境多邊央行數字橋
國內移動支付本身就比較發達,顯然跨境場景才能體現出數幣的“即時結算、低成本、交易可追溯”等諸多優秀特性。
所以中國在2021年正式加入的國際清算銀行(BIS)牽頭的多邊央行貨幣橋項目(mBridge),這是一個BIS的孵化項目,其核心目標是“利用分布式賬簿(DLT)打造一個高效、合規、低成本的跨境支付解決方案”。
通俗的理解,他就像一個跨境的立交橋把各國央行鏈接起來,通過央行這個入口可以通往全球各個國家。
mBridge還是一個新生事物,其中的區塊鏈應用技術對于普通人來說有點陌生,下面我們就把他的原理做個通俗化的介紹。
![]()
圖5:多邊央行數字橋
1)怎么加入mBridge的網絡
mBridge是一個私有化許可鏈,也有說是聯盟鏈,我們不糾結概念,反正只有受邀請的金融機構才能加入。各國央行首先會成為驗證節點,只有經過央行驗證的商業銀行才能參與其中。
這模式就像我們平時建的內部交流群,先設置幾個管理員,新成員需經管理員驗證后才能加入。
不過群主誰來當呢?這里就要說到管理節點的共識機制了。
![]()
圖6:mBridge的共識網絡
管理節點的選舉
他由各國央行節點通過共識投票(HotStuff+,一種升級的拜占庭容錯算法)選出來的,負責接收參與者的交易請求然后按照一定順序進行調度處理。若需輪換,各央行節點將發起新一輪投票,從剩余央行節點中選出新的“管理節點”。
銀行節點的協同
參與者銀行節點是由各國央行驗證后加入的,負責發送和接收mBridge上通知的消息,與其他節點協同完成交易、外匯和流動性處理。
mBridge通過管理節點的統一調度實現各銀行節點間的協同來確保賬務的準確執行,這種模式與公鏈相比速度更快、交易處理準確性高、并且也能保障合規性。
2)mBridge如何保障隱私安全
我們知道比特幣、以太坊、波場這樣的公鏈采用了匿名交易、賬本共享的模式,不過這種模式對于銀行來說它“既要保護用戶隱私,還要確保交易合規”,銀行顯然是無法接受的。因此mBridge采用了一種平衡的做法。
![]()
圖7:mBridge的隱私控制
mBridge通過加密算法對每一筆交易的“用戶身份、交易信息”進行隱私控制,只有交易對手、各自的央行和銀行才能查看,其他參與者節點的央行和銀行是無法在分類賬本上查看這些敏感信息的。
這就相當于“管理節點”給每筆交易的參與方拉了個“私聊群”,這筆交易的信息只有這幾家機構間能查看和處理,這樣就實現了用戶隱私與合規之間的平衡。
3)一筆跨境交易流程
下面我們用一個從中國向香港匯款的例子來給大家串聯下mBridge到底是如何工作的。在講之前我們要了解以下幾個概念。
- 央行數字貨幣(CDBC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這是各國央行發行的本國數字貨幣,在各國的金融網絡中都是通過這種數字貨幣來流轉的。
- 存托憑證(DRDepository Receipt):就是在mBridge網絡中流通的一種“結算代幣”,依托這種中間貨幣,兩家銀行之間直接可以進行點對點的外匯交換。
- 跨鏈交易(Cross-chain Transaction):各個央行通過他們的數幣網絡與mBridge間進行交易,就會涉及跨鏈處理,為了防止貨幣虛增,上橋前就要把本方的CDBC法幣銷毀,在mBridge中生成一個對應的DR代幣。下橋需要把對方央行的DR代幣銷毀,由對方央行發行一個CDBC法幣。
![]()
圖8:mBridge支付流程(參考自WalletsClub)
國內一側上橋
①支付請求:中國企業在A銀行,通過數字人民幣(CDBC-CNY)向位于香港的B銀行賬戶進行跨境匯款。
②申請代幣:A銀行為直參銀行,因此他向央行(數研所)發送請求,把CDBC-CNY轉化成mBridge上流通的DR-CNY;
③銷毀數幣:央行在上橋前會把轉出的CDBC-CNY銷毀,然后通知mBridge上的“管理節點”生成一筆DR-CNY代幣。
mBridge換匯
④生成代幣:管理節點接收到這筆付款請求后,先發行一筆DR-CNY的代幣,然后通知BankA的節點進行交易處理;
⑤外匯詢價:BankA節點會就近向多個銀行節點進行外匯詢價,發現BankC匯率最便宜,因此通過BankC進行換匯。
⑥外匯兌換:BankC接到請求按照匯率把DR-CNY兌換成DR-HKD。
⑦代幣匯款:換匯成功后通知BankB節點匯入一筆DR-HKD。
⑧申請數幣:BankB通知管理局節點,讓香港金管局生成一筆數字港幣(CDBC-HKD)
⑨銷毀代幣:管理節點成功通知香港金管后, mBridge上銷毀這筆DR-HKD。
香港一側下橋
⑩發行法幣:香港金管節點收到mBridge的通知會生成對應的數字港幣給收款銀行B。
11.通知收款:最后收款銀行B通知收款企業入賬成功。
整個過程雖然處理節點很多,但是由于全程都是數字化流轉,因此運行起來幾秒鐘內就完成,并且由于央行之間的直接外匯兌換,使成本也下降一半以上。
02 數幣國際化運營體系
經過10年研究、建設和試點,數字人民幣國際化運營中心將于2025年9月25日正式啟用,最受關注的是其推出的三大核心業務平臺,根據央行副行長陸磊介紹該平臺是基于“無損、合規、互通”三原則來設計的,這些正是跨境支付過程中用戶的主要痛點,
下面我們來看下它具體是怎么實現的。
![]()
圖9:數字人民幣國際化運營體系
1.數幣三大平臺
1)跨境數字支付平臺(數幣達)
它處于運營中心的核心位置,提供跨境人民幣的鏈上結算服務,致力于解決跨境支付的“成本高、效率低、透明度”不足的痛點。它旨在實現“一點接入、全球通達”,與mBridge深度對接后跨境支付秒級到賬支付成本下降50%、并且交易可追溯保障了合規與安全。
2)數字資產平臺
它重構了資產流通的新模式,實現債券、票據、碳排放權等合規的數字資產的在鏈上發行、登記、托管和交易,通過與“區塊鏈平臺”和“數幣支付平臺”聯動,實現智能合約的“DvP券款兌付”和“鏈上數幣結算”。
![]()
圖10:數字人民幣資產平臺(參考解放日報)
3)區塊鏈服務平臺
是數幣和資產平臺的區塊鏈底座,他就像一條“數字化的高速”公路一樣,負責處理鏈上交易數據流轉和數幣的結算服務。數字人民幣的諸多特性都是得益于區塊鏈服務平臺;
![]()
圖11:區塊鏈服務平臺(參考解放日報)
統一賬本:通過區塊鏈技術構建的統一分布式賬本,確保交易的可溯源與安全性。
智能合約:靈活的可編程能力可為不同業務場景提供“跨境支付、換匯、券款兌付”等鏈上自動交易處理。
跨鏈網關:可以靈活的擴展和集成境內外各類合規的區塊鏈平臺,并進行跨鏈交易,實現“一點接入,全球通達”。
在數字人民幣推進全球化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與USDT、USTC為代表的穩定幣產生沖突與競爭,相較于穩定幣數字人民幣有什么自己的優勢呢。
1)信用優勢
數字人民幣是以國家主權信用為支撐的,具備法償性;而穩定幣依賴于商業機構信用。并且穩定幣曾經因為儲備不透明引發擠兌和脫錨的風險。顯然數字人民幣更加穩定和安全。
2)效率優勢
數字人民幣采用“中心化+分布式賬本”混合架構,具備秒級到賬、幾乎無匯損的優勢,支付成本可降低50%以上。相比之下,穩定幣在以太坊擁堵時交易需數小時,手續費高達數十萬美元。顯然,數字人民幣更適合高效跨境貿易場景。
3)合規優勢
數字人民幣遵循“無損、合規、互通”原則,由央行發行,天然符合反洗錢(AML)和反恐怖融資(CFT)要求;而穩定幣在使用中面臨合規、立法和反洗錢等不確定風險。顯然,誰愿意辛苦賺來的錢涉黑或者歸零呢?
3.數字人民幣發展路徑
數字人民幣未來發展是一個什么樣的路徑,會有哪些好的發展和投資機會呢?市場和學術界根據官方政策把他總結為“支付先行-》金融跟進-》儲備價值”三個階段。
1)構建生態:支付先行
貨幣最重要的職責就是流通,因此第一階段的核心目標是“讓數字人民幣在高頻的應用場景中被廣泛應用,成為便捷、可靠的支付工具。
2)深化應用:金融跟進
網絡效應建立起來之后,第二階段目標是讓數字人民幣“從支付工具升級為融資工具、投資工具”來增強用戶黏性和市場吸引力。
3)終極目標:儲備價值
人民幣的終極目標在央行行長潘功勝25年6月陸家嘴主題演講就說的很清楚了“將人民幣(包括數字人民幣)納入全球一攬子超主權貨幣”。
就是讓人民幣在國際上普及后成為各國的儲備資產,然后通過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把多國貨幣組合成超主權貨幣(SDR-特別提款權)減少對單一貨幣的依賴,對抗美元的霸權。
所以整個數字人民幣發展就是一個循序漸進、環環相扣的戰略,這個過程中的機會個人認為還是會延續“央行主導、運營機構推廣、流通層引流和技術服務”的格局。
03 數字人民幣暢想
我想數字人民幣的戰略和社會意義大家看了很多了,我就對于普通機構和個人有哪些影響和機會做個“暢想”吧。
1.中國的WEB3方案
數字人民幣國際化運營中心推出的三大平臺給出了未來中國WEB3.0建設的標準答案。其核心都是圍繞“無損、合規、互通”三原則;
1)效率與合規并重:數幣即時結算帶來的“快、省”,以及嚴格的客戶身份識別,這些特性很好的說明央行對于數幣的理解“效率與合規”是同等重要的。
2)RWA要被收編:央行也對RWA(真實世界資產)的境內外融資給出了解決方案,未來RWA可能都要基于合規的央行“數字資產平臺”進行發行、托管和交易。
3)區塊鏈合規性:央行區塊鏈平臺“中心化+分布式賬本”的混合架構,告訴我們區塊鏈的開放和互操作性是在“合規與許可”前提下開展的。公鏈由于合規性問題暫時不是央行的選項。
2.數字人民幣創新應用
數字人民幣跨境運營平臺推出后,需要大量的創新應用場景的涌現出來,唯有活躍的應用場景才能帶來生態化的勃勃生機,否則都是概念和空中樓閣。
![]()
圖12:數字人民幣跨境支付創新應用
【參考資料】
1.人民幣銀行:
2.國際清算銀行:mBridge項目報告
3.WalletsClub:
4.沐沐講數幣:
5.sofly的區塊鏈:
6.金融區塊鏈: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989567
索然無味的聲明 本文為通過公開資料收集和整理后的個人觀點,僅供學習和探討。本文內容與所提機構實際業務開展情況沒有關聯關系,詳情請咨詢對應機構。
【交流支付業務,加我個人微信入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