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分10分,我會給它5.9分的評價。
![]()
陳凱歌顯然知道什么是好電影,但《志愿軍:浴血和平》不是。看完這部影片,更覺得陳凱歌不具備宏大敘事的能力。
《志愿軍:浴血和平》主要講述的是抗美援朝戰爭第二階段志愿軍邊打邊談、打談配合,直至《朝鮮停戰協定》簽署抗美援朝戰爭取得偉大勝利的歷史階段。
影片的重大問題有四個:
首先,影片的格局太小,臺詞平庸無力,主題表達膚淺、表面,關鍵情節沒有能量,陷于制造煽情橋段的細節中無法自拔,將中國人民志愿軍慘烈沉痛的犧牲與付出變得無比碎片化。
作為整個系列的收官之作,既沒有呈現侵略者對朝鮮軍民造成的系統性損害,也沒有呈現出中國人民志愿軍作為正義之師、和平之師為抗美援朝戰爭取勝所付出的巨大犧牲,對朝鮮、對我們自己、對世界局勢的影響、價值與意義。這對于當前環境下,一部調用大量資源呈現這一時期歷史的電影而言,可以說是非常失敗的。
以談判情節的展現為例。在歷史上,邊打邊談、打談配合是一種戰略布局,但電影中的數次談判情節更像是由兩個翻譯主導的無力爭執,沒有一個能讓人感到威壓感的瞬間,何況談判桌對面狂妄自大的“聯合國軍”。
其次,影片的敘事邏輯是斷裂的、散亂、敷衍的,整部影片的情節都是一扽一扽的,缺乏連貫性。
雖然影片看似以推動《朝鮮停戰協定》的簽署為敘事主線,但并沒有處理好前線戰場、英烈故事與談判過程的情節分量與合理關聯,更沒有通過情節揭示出整個抗美援朝戰爭的價值、意義與啟發。
整部影片的談判過程沒有鏗鏘有力的細節呈現,也沒有巧妙機智的策略輸出,導致主線情節極其飄忽,而輔助敘事的每一場攻防戰都有千鈞血淚,以至于談判情節的呈現完全無法匹配前線戰場的能量。舉個不恰當的例子,如果說前線戰場的情節像一把把斬殺敵人的稀世寶劍,負責串聯整體劇情的主線談判情節就像一根脆弱的頭發,完全承擔不起前線戰場的故事能量。
簡言之,影片的敘事能力太弱,不會在敘事中展現角色魅力和高光,以至于整部影片更像一部由談判戲串起的一個個英烈故事組成的切片式影像宣傳資料。
再次,影片的大部分演員的角色塑造與演技都過于拉垮,非常讓人出戲。影片集合了一大堆有名有姓的演員,但是他們整體的演技水平以及對角色的塑造都達不到及格線。
他們飾演的是1951年6月中旬至1953年7月27日抗美援朝戰爭第二階段的中國人民志愿軍,雖然當時志愿軍的后勤保障已經比第一階段大為改善,但也不至于非常富足。
除了本身比較瘦弱的張子楓略微貼合角色狀態外,影片中,年輕演員們一個個白里透紅、細皮嫩肉,大齡演員們油光煥發、膀大腰圓甚至能戳破熒幕的雙下巴,讓他們看起來更像是珍饈佳肴吃撐了,化個妝隨便應付工作的明星藝人,而不是精氣神遠遠比身體狀態昂揚、飽滿的志愿軍。
![]()
![]()
角色狀態的嚴重錯位之外,演員們的服裝造型也更配合明星而非角色。看到宋佳的修身款短風衣搭配美拉德色系皮帶,完全不像長期抽煙、營養不良、積勞成疾的志愿軍,而是《好東西》的王鐵梅走錯了片場。至于她的演繹,更是分分鐘王鐵梅上身。
![]()
最后,影片還有一個非常雷人的點——影片結尾部分,用演員角色圖作烈士遺像。
也許很多志愿軍英烈沒有留下任何容貌特征可供我們瞻仰銘記,但是把一幫演員角色圖用作英烈遺像,在影片結局紀實性環節中,與英烈遺屬們及還健在的老英雄們一起出現,實在荒唐至極。
這部電影加重了我對國產爛片爛劇的刻板印象:當下,我們的影視創作嚴重瘸腿,配不上它們所詮釋的題材,更談不上藝術、社會、時代等方面的價值與意義。
順便說一下,近些年國產諜戰、抗戰等偏現實題材的影視劇在服化道方面為演員、藝人服務,而非為角色服務的問題真的非常嚴重。就算有些人有演技,不適合角色所處年代、情境的服化道還是會讓他們的演技表現大打折扣,因為不合時宜的妝造會讓觀眾一眼出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