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財險成為首家保險業債券違約企業,眾所周知,天安財險也屬于“明天系”,無論是天安還是明天系,那句老話說得好:沒有企業的時代,只有時代的企業,而時代是會洗牌的。
過去十年,許多錢被募集,對風險評估則有所忽略,投資人和資本大佬們皆如此。 保險公司債務剛兌的假象遇上真實案例,給各位投資者的風險偏好提供收緊的標尺。 咱先說債券本身,再剖析背后的金融體系風險。
9月最后一天,53億債券無法兌付本息,第一反應是投資者的錢打了水漂,大概率連個聲兒都聽不到。
2015年9月30日,天安財險發行這只資本補充債券,期限10年,前5年票面利率5.97%,如果不贖回,后5年利率提高到6.97%,
![]()
解釋一下,十年期資本補充債券,補充資本是因為監管要求。天安財險自2015年開始(注意這個時間點)大局擴張理財保險,吸引的并非為了保障而是為了收益而來的投資者,例如通過 “保贏1號”等理財險產品,天安在那一年保費收入達到驚人的800億。
但是保險公司的理賠能力所依仗的資本充足率,監管要求是最低100%覆蓋,但是發了這么多理財險,對應需要的資本金同樣會增加,因此保持償付能力需要進一步發債。
資本補充債券的償債優先等級不算高,排在保單兌付、一般負債之后,比股東的投資靠前。此類債券投資者主要是三種:一、來自其他保險公司的同業投資,險資的特點是長周期、融資成本低,天安53億債券收益率明顯高于保險公司融資成本。二、銀行,銀行理財包括打包的各類企業債,保險公司這種安全度高的還屬于香餑餑。三、普通投資者。
所以無論是直接投資,還是通過保險、銀行的業務渠道,投資人要學習的是了解投資投向的底層資產是什么,信用如何。當然很多非專業投資者會覺得這很難,險資、銀行這不也沒預測到么。就像前些年的信托、理財公司的情況一樣,普通人看到的只有高收益。
什么是系統性風險?就是整體出現資金斷裂、踩踏連鎖反應的時候,例如房地產投資,不是哪一家或者哪個項目出了問題,整個行業資金鏈被扼住的時刻,常規的信用評級是太過單薄的參考。例如次貸危機之前的2006年,問題已經開始顯露,但華爾街一眾投行還堅持認為債券違約風險幾乎為零,競相互相持有對方發型的各種衍生品。以前我講過中植系、恒大財富、四川信托、萬科債等等,這些一根根管道各有千秋,但其背后有同一個時代特征——資產泡沫。
時代的一粒沙,后面是沙塵暴。
還是說2015年,是泡沫開始做大的開端,包括不限于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還有各種業務,大家普遍賺的是誰的錢?誰的也不是,而是貨幣膨脹的增量,有限的資產和增長,對應更多的貨幣,就是資產泡沫,是一種定價游戲。一個蘋果五塊錢變十塊,這就是100%的收益,這樣就可以為各種融資途徑提供超額的回報率。之后就是各路資本大佬的閃賺騰挪時間。
當年天安財險發的債,收益率超過5%,其實吸引力沒有同期的資管計劃、信托動輒8-15%的回報率大,大家應當還記憶猶新。很多地方城投發的債,一開始內部員工親友還得托人介紹才買的上,都比這個高。
不過天安財險的資金鏈崩塌,跟其背后明天系關系很大。當初保監會已經給其定過性:公司治理失序、大股東違規操作、利益輸送、違規關聯交易。白話說險資融到的錢,賣的保單收入,很多被復雜的交易之后轉給了明天系旗下其他通道,而那邊則指向我前面說的信托、非標融資,其底層資產質量更是良莠不齊,殊途同歸,當年非標融資通道是個黑箱。
2020年保監會對天安財險進行托管,2024年申能保險受讓其保險資產(不包括債務),2025年保險牌照吊銷之前,天安其實早就躺了。
保險業債務暴雷第一單,跟往常每一個理財一樣,最初大家不信,其實銀行理財、非銀機構的投資,風險都與底層資產是什么相關,更跟大環境相關。
信用評級只是一種態度,兌付才是事實結果。
可是化債這種系統性大工程,是一個很抽象的東西,如今你說人們認識到資產泡沫了沒有,但還是不得不用擴大債務規模的方式來解決債務。這時候需要更多專業耐心的分析,來盯牢自己的資產配置。
聯絡鹽哥:saltsolution
升級版鹽選私享圈會員上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