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影《731》中,主角王永章和一行獄友想越獄,就計劃在日本鬼子過“山笠節”的時機。很多觀眾疑惑,電影中“山笠巡游” 這個看似充滿傳統氣息的節慶場景,為什么出現在記錄731部隊暴行的影片中?
![]()
但是伴隨劇情的推進,在山笠巡游中,象征中華武勇的關公、忠義節氣的趙云造型出現的時候,許多觀眾瞬間脊背發涼,這些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神靈,竟被日本鬼子挪用為侵華“護身符”。
這一切不是藝術虛構,更不是編劇和杜撰,卻是歷史真實的殘酷寫照。日軍在侵華期間對中國文化的篡改和操縱,由此可見。
一、山笠節的本源:瘟疫廢墟中誕生的祈愿儀式
要理解侵華戰爭日軍“山笠巡游”的緣由,需要回顧日本山笠節產生的歷史。山笠節,全稱“博多祇園山笠”,是日本三大重要民間節日之一,被列為日本重要的無形民俗文化財產。
日本山笠節的真實歷史,也可以追溯到800 年前日本鐮倉時代,那一段被瘟疫侵染的苦難歲月。據日本國家旅游局官方記載,山笠節的雛形可追溯至日本的鐮倉幕府時代。
![]()
鐮倉時代
鐮倉時代的九州福岡博多,是與宋朝貿易的重要港口,商業一度繁榮。可是,有一天突然爆發一次可怕的瘟疫,很可能是霍亂或者痢疾在城內的肆虐流行,造成大量民眾無辜死亡。
在瘟疫的亂世中,就有救世主誕生了。當時,一位來自于京都栂尾山仁和寺的圣一國師(承天大師),乃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禪宗僧人,主動為民眾消除瘟疫。
當時,圣一國師坐在一個名為“施餓鬼棚”的架子上,然后由他的信徒和民眾抬著走,沿著博多的主要街道灑甘露水,在佛教中象征清凈、祛病的法水、圣水,為百姓祈福消災。
之后,博多的瘟疫消失了。經過數百年,這一儀式逐漸演變為系統性的祈福活動。在每年 7 月 1 日至 15 日的節慶期間,從鐮倉時代的“灑甘露水”,到江戶時代的“追山競賽”,再到明治時期的“賑濟貧民”,山笠節始終堅守民間祈福的本色,延續著驅疫消災、祈求豐收的古老訴求。1979 年其被納入日本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可以看到,山笠節是一個驅除病魔,祈求健康的“祇園信仰”的祭祀活動,文化內核精神內容始終圍繞 “生命敬畏”和“社區共生”展開。
經過日本民間的發展,山笠節由商人、漁民等市民階層主導,融合了道教禳災思想與佛教護法觀念,本質上是一種非政治性的民間信仰活動。在山笠節時候,居民都是抬著裝飾華麗的“山笠”神轎巡游街道,象征送走災厄、抵御疾病、迎來平安。
在江戶時代,也形成山笠節借助于“追山”競賽、灑水祈福等活動,表達驅疫消災、祈求豐收等古老的訴求。明治時期的《福岡縣風土記》提及,在工業化初期,山笠節保留著 “禁止殺生”“賑濟貧民” 等傳統環節,與戰爭和侵略是毫無聯系的,從未涉及軍事或國家意識形態。
![]()
二 戰爭的扭曲:從民俗到“精神動員”
山笠節的本源與戰爭本來毫無關聯,為何會淪為軍國主義工具?這背后是日本政府系統性的精神動員策略。
在日本裕仁天皇的昭和初期,伴隨著日本軍國主義的膨脹,以及對外擴張野心的加劇,政府系統性把傳統文化融入進“國民精神總動員”的體系之中。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之后,日本文部省發布《國民精神作興方案》,要求各地節日必須與“忠君愛國”“皇國使命”等理念相融合。
根據日本文部省軍國主義精神的號召,福岡地方當局與軍方合作,對山笠節進行“現代化改造”。如原本象征凈化與祈福的“山笠”神轎,換為具有“武士魂”的神相。巡游路線上,增設靖國神社分社等具體的參拜環節;參與者統一穿著仿制陸軍軍服,巡邏路上高唱著《拔刀隊》《征露歌》等軍歌。
![]()
在1938年,為了彰顯軍國主義野心,日本正式把山笠節列為“大東亞共榮圈文化宣傳項目”,成為向東亞占領區展示“日本文明優越性”的重要平臺和窗口。
如《福岡日日新聞》報道:
“博多山笠,乃我皇民精神之結晶,可感化支那愚民,促其歸順。”
在山笠節的“追山”競賽,竟然被改為“軍事體能演練”,抬輿重量增加至 1.2 噸,要求參與者以 “沖鋒速度”的形式完成巡游,獲勝的隊伍可優先獲得“從軍資格”。當時,神社神官在祈福儀式中還加入 “為皇軍圣戰祈愿” 的內容,注入了軍國主義色彩。
三 電影與歷史的印證
根據侵華日軍第731部隊罪證陳列館,館藏的 1615 頁戰犯庭審筆錄顯示,731 部隊的確存在通過“民俗活動”,借此掩蓋細菌戰痕跡。
![]()
在電影《731》中,從事細菌武器研究的731部隊,在哈爾濱駐地附近舉辦了“簡易山笠巡游” 。在巡游節上,士兵抬著簡化版的彩服穿行,雖然保留著傳統紋飾,卻隱約可見“防疫給水部” 的字樣——這一細節恰恰戳中了歷史的痛點。
731部隊對外的正式名稱是“關東軍防疫給水部”,都是打著“防治疫病” 為幌子,本質卻是進行活體細菌實驗。在電影中揭示731部隊流行防瘟疫的山笠巡游節,實質也是日軍借著“防疫”的名義,從事細菌武器研究的反人類罪行。
根據《731 部隊檔案資料匯編》記載,1942 年日軍在哈爾濱舉辦 “建國紀念慶典” 時,曾組織偽滿洲國的人員做“民俗巡游”,巡游內容也有模仿山笠的抬輿活動,就是打著為民眾提供防止疾病的口號,目的是掩蓋細菌武器和活人實驗研究。
![]()
與電影中“整潔的實驗基地”被美化為日軍優厚戰俘待遇,山笠節的“祈福外殼”恰恰也暴露了侵略者“以文明之名,實質行野蠻之實”的真實本質。
四 核心總結
電影《731》揭露的并非個例,卻是抗戰時候日軍文化戰略的冰山一角。根據史料顯示,在侵華戰爭,日本系統性改造中國本土民俗節慶,并且轉化為戰爭動員與罪行掩蓋的工具,山笠節就是典型的代表。
如在電影中出現山笠節出現游街的畫像,乃是中國的關公、趙云的造型,乃是把中國傳統文化的神靈用在為日本侵華戰爭避瘟和祈福,不僅是彎曲了中國傳統文化,更是把中國傳統文化用在為日軍侵華祈福和“造靈”,也是一種文化侵略。
電影《731》中的山笠節場景,如通過一把鋒利的手術刀,破開了抗戰時候日軍“中日親善”、“大東亞共榮圈”的表現。日本古代——鐮倉時代民眾為驅散瘟疫搭建的簡陋架子,在戰爭時候被日軍注入軍國主義色彩,改造為侵略工具,這是山笠節異化的象征,也是抗戰時候對中國的文化殖民象征。
![]()
日軍這一種文化操縱并非個別例子,如日本殖民臺灣時期,拆中國傳統海神——媽祖廟,改建為神社,強迫民眾祭拜天照大神,借此磨滅中國人的民族認同,山笠節的篡改正是侵華文化戰略的一種翻版。
現在,日本山笠節已恢復祈福的本色,每年吸引包括中國游客在內的數百萬游客參與。但電影《731》告誡我們,傳統文化價值在于對生命與正義的堅守。
結語
電影《731》對山笠節細節的恢復,乃是對731部隊暴行的歷史銘記。這一切警示我們,當日軍試圖將承載“驅疫救民”初衷的山笠節,變為軍國主義機器,用來掩蓋活體實驗、細菌戰等反人類罪行的工具時,文明也變為暴行的遮羞布。銘記這一份被篡改的歷史,才能真正守護人類文明共同的底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