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耐基曾說:“一個人的成功,15%靠專業知識,85%靠人際溝通。”
有些時候,沉默雖然是金子,但發聲卻是鉆石,其中的份量是不同的。
人情世故上,你既然又不是人家心里的蛔蟲,你不說出自己心里話給人家。
那么,人家又怎么可能猜得透你?
事實上,有些藏在心里的話,永遠也是改變不了現實的。
別做一個羞于表達的人,我們才能逐漸成為一個出色而優秀的人。
![]()
表達爭取機會,沉默錯失良機
實際上,那些會哭的孩子,才有更多的奶吃。
哭,既表達了自己的一種強烈需求,又能靠自己的聲音展現出力量。
唐代白居易初到長安時,帶著詩稿拜訪名士顧況。
顧況看到名字笑道:“長安米貴,居大不易。”
但當讀到“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時,他立即改口:“有此才情,居天下亦易!”
顯然,如果當初白居易羞于展示自己的詩歌,可能就永遠埋沒了自己的才華。
表達這東西,不管是說出來的,還是寫出來的,也是表達。
《論語》說:“不患無位,患所以立。”
人這輩子,千萬不要擔心自己沒有位置,要擔心其實反而是問自己憑什么立足。
學會主動去表達自己,就是展示“憑什么”的起先過程。
然后,在表達的過程里,找到生活里的一些答案。
表達贏得尊重,軟弱招致欺凌
人啊,越是退縮,別人越覺得你好欺負。
就好像一個人在欺負你時,你非但沒有反抗,反而在那沉默的話。
那么,對方反而會更加沒有心理負擔地欺負你。
南唐徐鉉出使宋朝,滿朝文武因不善辭令而不敢主動去陪同。
于是宋太祖派了個不識字的侍衛去接待他,哪怕徐鉉口若懸河,侍衛也一律回答:“不知。”
最終,徐鉉全程無可奈何,反而對宋朝心生敬畏。
《詩經》有言:“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戒。”
很多時候,說話的人沒有罪過,聽的人卻可以引以為戒。
也就是說,一個人要尊重別人的表達,哪怕有時自己并不覺得是那么回事。
但是,自己也能從其中聽見一些真實的東西。
也唯有敢于表達立場的人,然后才能贏得真正的尊重。
表達促進理解,沉默滋生誤會
很多隔閡,都源于該說時沒說。
很多誤會,都在于該解釋的時候從不解釋。
春秋時,齊桓公與管仲率軍伐楚。
楚國使者質問他:“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
若齊軍沉默不語,豈不坐實了無理入侵?
但是管仲從容應對:“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征。”
一番話既表明了出兵理由,又維護了王室尊嚴。
羅翔老師說:“誤解是人生的常態,理解是稀缺的例外。”
但至少,在誤解面前,我們要給自己被理解的機會。
人生在世,別讓羞怯成為自己人生里的枷鎖。
就像種子必須破土,才能見到陽光一樣。
你的想法、你的需求、你的界限,都值得被聽見。
從今天起,練習表達:
對不公平說“不”,對欣賞的人說“愛”,對錯誤的事說“停”。
你會發現,世界也因此開始認真傾聽你的聲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