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慶服務區實錄:3 小時 “上香” 換 1 小時續航
“這哪是充電,分明是給‘電動爹’上供!” 國慶當天的京滬高速某服務區,特斯拉車主陳先生盯著充電 APP 上的 “前方等待 18 人”,把剛買的包子捏成了團。
他早上 7 點出發,原本 4 小時的路程,光在服務區就耗了 3 小時 —— 排隊 2 小時,充電 1 小時,實際續航只補了 200 公里。
這樣的場景每年準時上演:充電樁前排起長龍,車主們抱著手機刷充電地圖,有人拎著小馬扎占位,有人對著慢如蝸牛的 60kW 充電樁罵娘。
某新能源汽車論壇的投票顯示,83% 的電車車主承認 “長途出行像渡劫”,但只有 12% 的人買車前被告知 “高速補能需預留雙倍時間”。
這事兒真的是基建跟不上?是,但沒那么簡單。當比亞迪在發布會上秀出 “兆瓦閃充” 技術,當蔚來演示 “2 分半換電”,車企們營造的 “補能自由” 假象,在國慶高速的極端測試下徹底破防 —— 他們壓根就沒打算讓你開電車跑長途。
![]()
二、話術騙局:只講 “超快充” 不提 “電網崩”
車企的宣傳套路藏著太多貓膩。某新勢力 CEO 在發布會上揮著拳頭喊:“我們的 800V 平臺,充電 10 分鐘續航 400 公里!” 臺下掌聲雷動,沒人追問:“這樣的超充樁全國有多少?”
答案是寥寥無幾。人民日報 2025 年的報道戳破了真相:單車兆瓦充電功率相當于 166 個家庭同時用電,若 400 萬輛車同時充電,瞬時負荷是我國 2024 年夏季最大負荷的 2.6 倍,直接能沖垮區域電網。
更現實的是,超充線纜需耐受 1000A 大電流產生的高溫,光材料成本就比普通充電樁高 3 倍,車企只賣車不建樁,所謂 “超快充自由” 不過是 PPT 畫餅。
還有更曖昧的說法:“配合智能調度,長途補能無憂。” 但在國慶單日超 2000 萬輛車出行的峰值下,這就像春運搶票 —— 系統再智能,樁就那么多。某充電運營商員工透露:“車企從沒主動對接過節假日增容方案,他們只關心車賣得好不好。”
![]()
三、商業算計:重資產的坑誰都不愿填
車企不愿解決長途補能,本質是筆算賬的生意。當前補能有兩條路,卻都是車企避之不及的 “重資產陷阱”:
1. 超充站:建得起用不起
比亞迪的光儲充一體閃充站單座成本超百萬元,還得配套電網改造。某南方電網工程師坦言:“一個服務區增容到能供 10 輛電車同時超充,改造費要 500 萬,車企不愿出,電網也沒義務全包。”
更關鍵的是,平時這些超充樁利用率不足 10%,純靠節假日撐場面,根本不賺錢。
2. 換電站:蔚來硬扛的孤獨戰場
蔚來第四代換電站能 2 分半換電,看著很美好,但單座建設成本近 150 萬元,要日均服務 60 單才不虧損。
可現實是,一線城市換電站日均單量僅 10-20 單,多數處于虧損狀態。其他車企為啥不跟進?因為 “車電分離” 模式要自己扛電池成本,不符合 “輕資產、高估值” 的資本邏輯 —— 賣整車賺快錢不香嗎?
車企的算盤打得精:賭你一年就跑兩次長途,平時在市區里被智能座艙、加速快感 “忽悠瘸了”,付了錢他們的任務就完成了。至于你在高速上哭還是笑,那是你的事。
![]()
四、用戶被逼成 “精算師”:續航焦慮下的生存戰
開電車跑長途,人會被逼出 “特異功能”。北京車主李女士的手機里裝了 5 個充電 APP,導航時眼睛要同時盯著三個數據:剩余里程、前方充電樁數量、空調功耗。“上坡掉電快,得關空調開窗;下坡趕緊動能回收,像撿錢一樣算計。”
更荒誕的是 “信仰加持”。某頭部品牌車主群里,有人把排隊充電說成 “忠誠度測試”,有人曬出 “充電 3 小時,打卡 1 地” 的朋友圈,配文 “綠色出行的修行”。可私下里,他們又在群里交流 “高速避堵充電秘籍”—— 這種自欺欺人,恰是車企最想看到的。
去年國慶,浙江一車主為搶充電樁和人吵架,警察調解時他哭了:“銷售說續航 600 公里,沒說高速只能跑 300,沒說充電要等 4 小時!” 可投訴到車企,得到的回應永遠是 “建議錯峰出行”“基建正在完善”。
![]()
五、破局無望?普通人的 “保命指南”
別指望車企突然良心發現,解決長途補能的核心矛盾 —— 高成本與低頻次需求的沖突,短期內無解。但咱能自己想轍:
1. 買車前先算 “長途賬”
- 每年跑長途超 3 次,別碰純電,插混是底線 —— 市區用電省錢,長途用油保命。
- 看車企補能投入:只吹超快充不提建樁的,直接 pass;換電站覆蓋少的,別信 “未來可期”。
2. 長途出行 “反焦慮套路”
- 用 “充電地圖 + 導航” 雙開,選 “充電樁數量>10 個” 的服務區,避開網紅站點。
- 提前 1 天預約充電,部分平臺可鎖定車位,省去排隊占位的功夫。
- 帶個 “應急充電寶”:220V 移動電源能補 10 公里,關鍵時刻能救急。
3. 別被 “信仰” 綁架
車企賣車時輸出的 “未來價值觀”,本質是為了讓你多掏錢。充電排隊就是排隊,不是修行;續航打折就是技術缺陷,不是 “使用方式不對”。理性吐槽,比硬扛更有用。
![]()
結語:別讓 “未來” 變成 “忽悠”
車企總說 “電動化是未來”,但這個未來不該讓用戶用時間和焦慮買單。當萬向魯家父子用 27 年熬出新能源盈利,靠的是 “做事實在”;而現在的部分車企,卻靠 “畫餅” 收割市場。
國慶的充電樁前,每輛等待的電車都是一面鏡子,照出車企的投機與短視。什么時候他們愿意像建 4S 店一樣建補能站,像卷冰箱彩電一樣卷充電體驗,“長途開電車” 才不是笑話。
在此之前,聽句勸:長途別開純電。不裝了,攤牌了,這才是對自己錢包和時間最負責的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