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盯著手機屏幕,手指機械地左滑、右滑、上滑、下滑,像個被設定好程序的機器人。
突然意識到:我已經連續刷了三個小時,內容從貓咪跳舞跳到非洲挖礦,再到東北燒烤,大腦一片空白,像被格式化過。
那一刻,我果斷把某音卸載了。不是因為它不好,而是因為它太好了——好到讓我上癮,好到讓我忘了自己是誰。
![]()
卸載的前24小時,我像戒煙的人一樣焦躁。手癢,心慌,總覺得少了點什么。上廁所沒刷視頻,蹲得腿都麻了;等地鐵沒看短視頻,感覺時間過得比蝸牛還慢。
我這才明白:不是我在用某音,是某音在“馴化”我。
可神奇的是,第七天,我發現自己“活”過來了。最震撼的事發生了:我居然能完整看完一本書了!
而且不是“翻”,是“看”。更離譜的是,我竟然能安靜地坐一個下午,不碰手機,就發呆、喝茶、想事——這種“無聊”,以前我一秒都忍不了。
這讓我開始反思:為什么我們這么容易被短視頻拿捏?
答案就四個字:低成本快感。
打開手機,不用思考,不用準備,0.5秒,音樂炸起,美女扭腰,段子爆笑,情緒瞬間被點燃。這哪是娛樂?這是“多巴胺自助餐”,24小時營業,隨到隨吃。
而且它太懂你了。
你多看了兩秒美女跳舞,它立刻推十個小姐姐;你點了個“軍事迷”標簽,轉眼全是“航母下餃子”;你無意間停留了3秒“農村吃席”,好嘛,接下來半個月全是“殺豬現場大合集”。
算法比你媽還了解你,它不關心你成長,只關心你上癮。
更可怕的是,人對快感是會“脫敏”的。就像抽煙,從一天一包到一天兩包,再到兩根一起抽,才能找到感覺。
短視頻也一樣——一開始,一個搞笑貓就能讓你笑出聲;后來,得看“貓騎狗”才有點反應;再后來,得“狗開拖拉機”才能刺激一下神經。
于是你刷得越來越快,滑得越來越狠,不是內容不夠好,是你大腦“耐藥”了。
結果呢?
刷的時候爽,關了手機空。快樂像快餐,吃完就餓;滿足感像泡沫,一戳就破。你越刷,越焦慮;越焦慮,越想刷——陷入一個“快樂死循環”。
而最大的代價是:你失去了做“慢事”的能力。
讀書?三頁就想滑手機。
寫作?寫兩行就分心。
工作?做五分鐘就想刷個視頻“獎勵”自己。
那些需要長期投入、延遲滿足的事,全被你本能地排斥。
因為你已經被訓練成:只要不立刻爽,就等于不爽。
這就像那個著名的小鼠實驗:
給老鼠接上電極,一按按鈕就刺激大腦產生快感。
結果老鼠瘋狂按,直到力竭而亡——
它不是死于痛苦,是死于“快樂過載”。
![]()
我們何嘗不是那只小鼠?
只不過按鈕,叫“刷新”。
更扎心的是,未來可能有越來越多人活在“數字籠子”里:五平米出租屋,外賣續命,白天刷短視頻,晚上打游戲,周末搶低價團購。
表面看是“小資生活”,實則是被算法圈養的“電子寵物”。有人給你投喂情緒,有人給你制造焦慮,有人讓你忙著“搶券”,卻沒人告訴你:你的人生,正在被靜音。
那怎么辦?
不是說短視頻不能用,而是要學會“反馴化”。
記住兩種快樂:一種是消耗型的——刷視頻、打游戲、看直播,來得快,去得也快,刷完只剩空虛;一種是補充型的——讀書、運動、學習、深度聊天,開始難,但越走越輕,像充電。
低層次的快樂靠本能,高層次的快樂靠自律。
前者讓你越活越窄,后者讓你越活越寬。
![]()
所以,不妨試試:
每天少刷半小時,拿來看本書、跑個步、寫點東西。
剛開始肯定不適應,像戒糖一樣痛苦。
但堅持一周,你會發現:
原來真正的自由,不是隨時能刷視頻,而是隨時能放下手機。
卸載某音第七天,我坐在公園長椅上,看樹葉飄落,聽小孩嬉笑,沒拍視頻,也沒發朋友圈。
那一刻,我感覺自己像個“真人”了。
這感覺,比刷一百個爆款視頻都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