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小時候趴在書桌上翻世界地圖,指尖可能不經意劃過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島,又順著大西洋的輪廓滑到南美洲的巴西高原,停一停,再把這兩塊隔著大洋的陸地往中間挪一挪,你會發現,它們邊緣的曲線居然能嚴絲合縫貼在一起,像兒時拼到一半的積木,缺了的那塊竟剛好能和另一塊對上。那道存在海陸之間的默契,可不是巧合,是地球埋了幾十億年的規律動作,叫超大陸旋回,像地球的心跳似的,每過幾億年,所有陸塊就攢成一塊超級陸塊,過陣子又慢慢裂開,飄到如今我們腳下的模樣。
![]()
3億年前的地球,陸地還沒拆成現在的七片零散陸塊。那時沒有七大洲,只有一塊橫跨南北半球的巨型大陸塊,名叫泛大陸,勞亞古陸與岡瓦納大陸,正是這巨型陸塊的左右兩翼,后來慢慢裂成小塊,像被風吹散的云朵,飄著飄著,才變成了今天亞洲、歐洲、美洲的格局。再往前追溯,10到7.5億年前的羅迪尼亞超大陸,是由更早的哥倫比亞超大陸裂解后,重新抱成的巨型陸塊,哥倫比亞超大陸自己,又在18到15億年前存在過,再往遠了數,27到21億年前的凱諾蘭大陸、30億年前的烏爾大陸,那時的陸地還只是零星的小陸核,沒攢成后來的大塊頭,卻已經跟著地球的節奏,慢慢聚散。
陸塊不會自己挪位置,像有雙無形的手推著它們靠攏,又被另一股力扯著分開。這股藏在幕后的力量,既不在天空,也不在海洋,而在地球深處,地幔熱對流。地球內部的地幔,不是硬邦邦的巖石塊,是裹在高溫里的塑性物質,熱的部分會像鍋里慢慢沸騰的水,從2900公里深的核幔邊界往上涌,冷的大洋板塊卻會因為冷卻變重,一頭扎進地幔里,一直沉到核幔邊界,一上一下,就形成了循環,這循環就是推著陸塊移動的引擎。
![]()
科學界目前最主流的觀點,是全地幔對流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地幔的對流運動是上下貫通的,熱物質上升過程中,會撐起巨大的地幔柱,冷板塊下沉時則拉著上層的陸地一起動,力量大到能改變整個地球的陸地格局。陸地往一起湊的階段,是大量冷板塊沉進地幔深處后,在核幔邊界堆成一團,像無數根細繩,拽著上方的陸塊往中間拉,拉著拉著,就攢成了超級陸塊,可超級陸塊太厚了,又像一床厚厚的隔熱毯,將地幔的熱量裹在下方散不出去,熱量越積越多,最終會從核幔邊界沖起一股超級地幔柱,將這超級陸塊頂得向上隆起,再慢慢拉裂,裂成幾塊后,又開始新的漂移。
另一種說法是分層對流,和全地幔對流的模式不同。有人認為,地幔的對流并非上下貫通,在670公里深的地方有一道界限,將地幔拆成上層與下層,兩層間的物質交換極少,各自形成獨立對流。這種模式,或許更貼合古老超大陸的演變邏輯,像哥倫比亞超大陸、凱諾蘭大陸的聚散過程,如今還有學者提出地幔對流反轉,認為這對流的方向并非固定不變,有時候會反過來,原本擴張的大洋或許會慢慢合攏,原本俯沖的板塊或許會停下腳步,給超級陸塊的形成換種節奏,雖說這一觀點尚未成為主流,卻也給了我們新的角度,去讀懂陸塊的脾氣。
![]()
除了地幔對流這個核心引擎,還有兩個因素,也在悄悄左右著陸塊的聚散。一個是陸塊本身的屬性,大陸巖石圈比大洋巖石圈更輕、更厚,還難以下俯沖,像水中的泡沫,總往水面浮,浮著浮著碰到其他泡沫,就會因引力聚在一處,不像大洋板塊那樣容易被吞進地幔,另一個是頗為有趣的銀河年假說,認為地球的構造活動,和太陽系繞銀河系中心旋轉的周期相關,太陽系繞銀河中心一周,需要2.5億年,有人推測,當太陽系離銀河中心更近時,星際物質密度更高,引力相互作用也更強,或許會間接推著陸塊聚合,離得遠時,又更利于陸塊分散,只是這一假說還在探索階段,尚未獲得廣泛認同。
未來的地球,還會再出現一塊超級陸塊嗎?科學家追蹤著當下的板塊運動趨勢推算,下一個超級陸塊,或許會在2到3億年后出現。至于它會如何形成,有三種推測方向,要么大西洋先停下擴張,慢慢合攏,美洲板塊往歐亞、非洲板塊方向靠,最終碰撞聚合,要么太平洋先消失,慢慢合攏后,亞洲板塊與美洲板塊連為一體,還有一種可能,多數陸塊都向北漂移,圍著北極區域,攢成一塊全新的超級陸塊。
![]()
2億年后的地球,會是怎樣的模樣?或許那時的人類,會站在新的超級陸塊上,指著巖層里的痕跡,像我們如今這般,說起億年前大西洋的模樣,說起亞洲與美洲曾隔著一片大洋,說起地球這顆星球,從未停下的心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