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份,四川就扔出個大新聞:成綿高速和成都城北出口高速先后停止收費,這波操作讓不少車主直呼“給力”。
![]()
其實最近兩年,免費高速早不是新鮮事了,湖北武黃高速、廣州北環高速、京平高速一段,都陸續撤了收費桿。
這事兒看著挺矛盾的——畢竟現在不少地方水電燃氣都在漲價,怎么反而有人主動放棄高速這筆穩定收入?
其實,在這筆經濟賬背后,巨大的連鎖反應已經開始了。
要搞懂這波操作,得先說說高速收費的老規矩。
按國家規定,政府還貸的高速最多收15到20年,經營性的最長30年,可實際情況是,到期真免費的沒幾條。
有的地方會說“貸款沒還完”,按“統貸統還”的規矩接著收;有的更直接,把高速拓寬翻新一下,算“新路”重新計時收費。西安繞城高速本應2020年到期,延到2023年又接著延;京石高速重建后又多了22年收費期,這操作難免讓車主覺得“套路深”。
但現在越來越多城市開始“講規矩”,甚至提前免費。
廣州北環高速日均車流超42萬,一年少收近10億過路費也舍得免;深圳更狠,2016年花130億回購四條還在收費期的高速,直接免費開放。
這些城市難道真的“不差錢”?其實人家算的是筆長遠賬。
![]()
深圳當年回購梅觀高速時就說了,看似虧了未來30億的過路費,卻能換來沿線土地300億的增值,這筆買賣太值了。
而且高速免費后,企業物流成本降了,廣州北環免費后白云區倉儲需求立馬漲了,深圳梅觀高速免費讓華為、富士康的物流成本降了15%,這些都是真金白銀的好處。
反觀那些一直延長期限收費的地方,短期是多拿了錢,可長期來看,物流成本高了,企業不愿來,老百姓覺得“不守信用”,反而丟了更寶貴的發展機會。
就像有車主說的:“每次過收費站交幾十塊,可能不算多,但總覺得這路修完早該歸大家用了,老收費心里不舒服。”
現在國家都在提“國內大循環”,高速作為交通大動脈,免費就是在給經濟循環“提速”。
我國物流費用占GDP的比重比發達國家高不少,高速免費能幫企業省成本,商品流通快了,整個經濟都活了。杭州灣跨海大橋部分時段免費后,節假日旅游收入都漲了18%,這就是免費帶來的連鎖反應。
說到底,高速免不免費,考驗的是城市的格局。是盯著眼前的過路費,還是著眼于土地增值、營商環境改善這些長遠收益?
答案其實很明顯。深圳能成為民營經濟第一城,不光是產業強,這種“舍得短期利益換長遠發展”的思路,才是真正的吸引力。
對老百姓來說,高速免費是實實在在的便利,不用再算著過路費規劃出行;對企業來說,是降低了運營成本,能把錢投到更核心的業務上。而這種便利和實惠,最終都會變成城市的口碑和競爭力。
未來肯定會有更多高速加入免費行列,這不是簡單的“讓利”,而是城市發展思路的轉變——從“靠路收錢”變成“靠路興城”。
修路本來就是為了方便大家、帶動發展,當高速真正回歸公共服務的本質,反而能創造出更多意想不到的價值。這大概就是:不計較一時的“小錢”,才能賺來長久的“大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