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達子
- 本文共2823字,閱讀時長大約6分鐘
前言
古人講“身體發膚,受之父母”,這是刻在中國人骨血里的執念,連剪頭發都要選吉日,更別說動身上最金貴的部分。可對于清朝想進紫禁城當差的太監來說,凈身卻是一道逃不過的生死關:要么斷了根換個溫飽的差事,要么留在民間挨餓受凍。
按理說,這是宮廷最嚴肅的入門程序,可晚清以來,民間卻突然瘋傳一種說法:有些太監凈身沒斷干凈,悄悄留了點殘貨,能和宮女對食,甚至逛窯子。
![]()
這種說法越傳越邪乎,連茶館里的說書先生都能掰著手指頭數宮里的某某公公就是例子,好像真見過似的。可這事兒到底是真相,還是編出來的謠言呢?今天老達子就來扒一扒真相到底是什么~
凈身、驗身、復檢三道鐵閘
清朝太監入宮,第一步就得過刀兒匠這關,不是隨便找個屠夫揮刀,得是宮廷認證的官刀兒匠。當時北京城里只有兩家:南長街會計司胡同的畢五和地安門方磚胡同的小刀劉,都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手藝戶,連刀都是用了幾代的月牙刀。
凈身的流程也有嚴規:先讓要當太監的孩子(大多是窮人家的男孩,十二三歲居多)簽生死狀,再用熱胡椒水把下身泡透,一是消毒,二是讓血管收縮減少出血。刀兒匠下刀前,得把雞、鴨、魚三碗供品擺在祖師爺牌位前,嘴里念叨祖師爺賞飯,一刀下去,再無回頭路,才敢動手。
動完刀不算完,第一步自檢是用石灰吸干水分,升(容器)盛之,包以紅布,置于房梁,稱紅布高(升),象征步步高升這叫存寶,等太監老了出宮,要是想全尸,得拿銀子贖回去。
接下來是驗身:凈身完的孩子得在刀兒匠家躺一個月(叫養傷),然后由刀兒匠帶著去內務府報到。內務府會派司禮監的太監(都是入宮二十年以上的老人)和敬事房的嬤嬤一起驗身。嬤嬤們是太后或皇后的心腹,眼睛毒得能挑出宮女衣領上的線頭,連皮膚有沒有凸起都要摸三遍。
最絕的是復檢:入宮三個月后,內務府會再把新太監集中起來查一遍。這是怕刀兒匠偷工減料,或者孩子恢復時長了點兒。乾隆年間的檔案里明確寫著:新太監入宮,必由敬事房總管帶至凈室,令其脫光下身,由兩名老太監用竹片撥弄檢查,連毛囊都要扒開看。真有半點兒殘留,立刻押回刀兒匠家補閹。
![]()
驗收過程有沒有漏網之魚呢?
清代太監凈身制度是非常嚴的,真正能在200多年的檔案里查到真名實姓的“凈身未凈”事件只有3起,再加上無名批次的差不多11人,整體的比例都不到萬分之五。
而且只要是被復檢發現,一律回爐補割,刀兒匠也會被停差罰銀,所以“漏網”的代價極高,基本就是零容忍。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的內務府檔案里,有這么一條記錄:“此次新交太監三名:王進福、李順、張二格,復檢未凈,即日押回刀兒匠張德全補割;張德全罰銀一百兩,停差三年,仍出具甘結,嗣后再有疏失,永遠不準承差。”
說的就是三個新太監入宮后復檢,發現未凈(不是沒割,是割得不夠徹底,還有殘留的組織),立刻被押回刀兒匠張德全那里補刀。張德全的懲罰也重:罰銀一百兩(相當于普通太監三年的俸祿),還被停了三年接活的資格。這等于斷了他的財路,比打他一頓還疼。
另外兩起官方點名的案件分別是嘉慶六年(1801)的雙福案和光緒二十九年(1903)的王來旺案
從這些檔案的記錄是可以看出來:清朝對凈身不徹底的容忍度是零。哪怕是沒割干凈的小差錯,都要立刻補閹,連刀兒匠都要受重罰。
慈禧貼身宮女榮兒怎么說?
1991年,紫禁城出版社出了本《宮女談往錄》,口述者是慈禧的貼身宮女榮兒(跟著慈禧二十多年,后來嫁了個太監,新中國成立后還住在北京)。這本書被很多自媒體剪得面目全非,要么截宮里傳某某沒割干凈,要么編榮兒說過太監有私情。可原文里榮兒的話其實特別明確:
宮里人傳某某沒割干凈,那都是編排。老太后最忌諱這個,誰敢拿腦袋開玩笑?驗身的時候,主子們派的心腹嬤嬤都在旁邊盯著,真有一點兒差錯,刀兒匠先掉腦袋。
榮兒說,她當年跟著慈禧的時候,見過一次驗身:有個新太監,長得白白凈凈的,驗身時嬤嬤用竹片撥了撥他的下身,突然皺著眉說不對。立刻讓人把刀兒匠傳來,當場扒開那太監的褲子看:原來刀兒匠割的時候,把皮留得太長,看著像沒割干凈。
原文記錄:
我(榮兒)跟著老太后的時候,見過一回驗身。那孩子長得白,襠里皮肉多,老嬤嬤用竹篾子一撥,回頭就搖頭。敬事房立刻把刀兒匠傳來,當場又剝了褲子看,原來是皮留得太長,看著像沒割凈。刀兒匠跪地直抽自己嘴巴,說‘祖師爺責罰’。后來交到內務府,打了二十板,還認罰五十兩銀子。宮里人背后傳‘誰誰沒割干凈’,那都是編排。老太后最忌諱這個,驗身的時候,太后、皇后派的心腹嬤嬤都在旁邊盯著,誰敢拿腦袋開玩笑?
入宮以后,逢節令或要抬房(升等)之前,敬事房還要再查一次,真有一點含糊,先拉出去補割,這不是害人,是救他的命——真讓上頭知道了,刀兒匠和太監都得掉腦袋。
結果刀兒匠噗通就跪下來,抽自己嘴巴子,說祖師爺罰我。后來那刀兒匠被押去內務府,打了二十板子,還賠了五十兩銀子。
![]()
榮兒還說:宮里的規矩,太監入宮后每個月都要查身子。由敬事房的老太監帶著,去凈室脫了褲子檢查。真有沒割干凈的,不用太后說,敬事房先把人拉出去補閹。這不是懲罰,是救他的命:要是真讓太后知道了,刀兒匠和太監都得掉腦袋。
民間野史為什么愛信?
既然制度這么嚴,為什么民間總愛傳太監沒割干凈的野史呢?
光緒年間,上海有份火得發燙的通俗畫報叫《點石齋畫報》,堪稱當時的八卦頂流。它不登正經新聞,專門寫宮廷秘聞奇人怪事:今天畫某太監夜闖儲秀宮和宮女私會,配文說此公凈身未凈,尚存殘根。明天再寫個凈身房師傅收了十兩銀子,故意留一手,還畫了個師傅偷偷藏刀的細節。
其實《點石齋畫報》的記者連紫禁城的門都沒摸過,所有內容都是聽茶客吹的自己瞎想的。但架不住老百姓就愛聽這種禁區里的刺激事啊!當時宮廷對民間來說是神秘黑洞,越離經叛道的內容越賣座。報紙印得越多,謠言傳得越廣,太監沒凈徹底就成了全民都在聊的話題。
1912年清朝垮臺,宮里的太監被趕出來一大群。這些太監大多沒文化,也不會做買賣,只能跑到北京的茶館、戲園子賣宮廷秘密,畢竟當過太監是他們唯一的優勢。
比如有個叫周福的老太監,天天蹲在隆福寺的茶館里說:“我當年在乾清宮當差,見過一個王公公,那家伙凈身時偷偷塞給師傅五兩銀子,師傅就沒把他切干凈!后來他和景仁宮的李宮女好上了,還偷偷在外面租了房子!”聽眾一好奇,就往他桌上放幾個銅錢,周福越說越玄,甚至編出王公公生了個兒子,現在在天津賣包子的鬼話。
![]()
其實這些都是太監們為了討口飯瞎編的。凈身是宮廷最嚴格的程序,敢收銀子留一手?師傅會被砍頭,太監自己也活不了。可老百姓哪分得清?只覺得當過太監的人說的,肯定沒錯。
到了上世紀80年代,金庸的《鹿鼎記》火得一塌糊涂,韋小寶冒充太監進皇宮,沒凈身,還泡了建寧公主,娶了七個老婆!這種爽文劇情太戳人了,大家記住了韋小寶,也跟著覺得原來太監可以不凈身啊。
后來的影視劇更添油加醋:《鐵齒銅牙紀曉嵐》里加了太監劉全凈身不徹底,逛窯子被抓的梗;《康熙微服私訪記》里編了太監偷偷和宮女生孩子的劇情。越演越像真的,到現在連00后都覺得清朝很多太監沒凈徹底。
可其實韋小寶是小說里的虛構人物,歷史上根本沒有沒凈身的太監能活過紫禁城的入門檢查!
說到底,太監凈身不徹底的謠言,不過是晚清小報賺流量、民國太監混飯吃、影視二創博眼球的共同成果。它滿足了普通人對宮廷禁區的好奇,卻和真實的歷史相去甚遠——畢竟對清朝宮廷來說,凈身是底線中的底線,敢偷留殘根?輕則打死,重則株連全家,沒人敢拿命開玩笑。
老達子說
清朝太監有沒有凈身不徹底的?從制度和檔案看,幾乎沒有,就算有,也是沒割徹底的小差錯,立刻就會被補閹。而民間傳的太監和宮女有私情,大多是編出來的戲文,宮里的規矩比針尖還細,誰也不敢拿腦袋賭沒割干凈的風險。
榮兒晚年說過一句話,特別實在:宮里的人,連打噴嚏都要捂著嘴,誰敢犯凈身的錯?刀兒匠的刀是吃人命的,驗身的嬤嬤是吃規矩的,連太監自己都怕。畢竟,沒割干凈的話,死的不是別人,是自己。
說到底,清朝太監的凈身,從來不是手藝問題,是制度問題——當每一道程序都拴著人的腦袋,漏網之魚自然就成了傳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