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國慶假期,中國高速公路迎來新能源車出行高峰。交通運輸部預測,自駕出行總量達到 18.7 億人次,其中新能源車約 1400 萬輛,占車流近五分之一。與此同時,多久媒體報道:多地高速服務區出現排隊充電現象,部分車主等待時間超過三小時。這一情況與我國已建成的全球最大充電網絡形成鮮明對比。截至今年 8 月,全國充電槍總數已達 1734.8 萬個,高速公路服務區覆蓋率接近 100%。在“樁已建成”的情況下,為何仍然出現補能緊張?這一矛盾折射出我國高速充電網絡在結構、分布和效率上的挑戰。
一、假期高峰下的充電困境
國慶期間的高速出行流量達到全年峰值。根據預測,日均車流量可能突破 7000 萬輛,新能源車約 1400 萬輛。集中出行導致部分服務區補能需求遠超日常水平。
在北京、杭州、武漢、長沙、廣州和深圳等城市周邊的高速路段,9 月 30 日晚至 10 月 1 日凌晨,多個服務區出現充電樁排隊一至四小時的情況。部分地區采取“排隊叫號”機制,并建議用戶充至 80% 電量,以加快樁口周轉。一些車主仍需耗時三到四小時才能完成補能。
與城市充電場景相比,高速補能的選擇更有限。車主通常不愿下高速尋找充電樁,因為繞路可能帶來時間和能耗上的不確定性。這種心理偏好,使服務區充電樁成為剛性需求,進一步加劇了高峰期的擁堵。部分插混與增程式車輛也因電價低于油價而選擇排隊充電,加大了設施壓力。
國家電網智慧車聯網平臺預測,今年國慶期間全國超過三分之一的高速服務區充電樁將滿負荷運行。9 月 30 日和 10 月 1 日的出行高峰,以及 10 月 6 日和 7 日的返程高峰,是最易出現擁堵的時間段。潮汐車流與集中補能疊加,成為節假日高速充電難的主要原因。
二、區域差異:發達地區“堵”,欠發達地區“缺”
我國高速充電網絡呈現明顯的區域差異。發達省份樁網密度高,但需求過大,節假日依然擁堵;中部地區加速建設,但短期難以完全緩解高峰壓力;西部和部分欠發達地區樁數量和電力基礎不足,存在“補能盲區”。
在東部沿海,江蘇、浙江、廣東是典型代表。江蘇預計今年國慶期間高速充電量創歷史新高,僅省內每天上高速的新能源車就超過 72 萬輛。滬蓉、沈海、京滬等主干高速沿線服務區幾乎全部滿負荷運轉。當地雖已新增高功率充電樁并部署應急儲能車,但依然難以滿足需求。
廣東的情況與此類似。深圳在城市范圍內已建成超過 48.7 萬個充電樁,實現“樁比油槍多”。但在跨市、跨省出行場景下,高速補能依舊擁擠,尤其在京港澳和廣深高速等主要通道。
中部地區近年來加速建設。河南在京港澳、大廣、連霍等高速的 60 多對服務區新增 1400 多根充電槍,引入 600kW 超充技術,基本形成超充骨干網。但在返鄉潮等高峰時段,部分節點仍然出現排隊。安徽、湖北等地情況類似。
西部和欠發達地區問題更突出。烏魯木齊計劃年底前建成 300 座超充站,在主城區形成“3 公里超充圈”,但放眼整個自治區,廣闊的路網與有限的電力資源仍形成制約。甘肅、貴州等地雖然實現了高速服務區基本覆蓋,但樁口數量有限、功率偏低,部分地區還受電力容量限制,節假日補能難題更為突出。
總體而言,東部地區車主面對“排隊焦慮”,而中西部車主更多擔心“補能不確定性”。發達地區在堵,欠發達地區在缺,這種差異凸顯了高速補能體系的不均衡。
三、結構性短缺:總量夠,體驗不足
截至 2025 年 8 月,全國充電槍總數 1734.8 萬個,換電站 4946 座,已形成全球規模最大的充電網絡。高速公路服務區充電設施覆蓋率接近 100%。然而,假期“堵樁”現象頻發,反映出結構性短缺。
場景錯配 是首要問題。高速服務區僅有 6.6 萬個樁口,占全國不足 1%。平日利用率偏低,節假日瞬間爆滿。這種潮汐現象,使設施投資與實際需求難以匹配。
功率不足 是另一矛盾。高速用戶更注重效率,但不少服務區仍配置 120kW 樁,一次充電需半小時以上。與此相比,兆瓦級快充技術已能在 5 分鐘內補能 400 公里。補能速度與需求之間的差距,導致用戶體驗不佳。
經濟學悖論 也不容忽視。高速樁建設成本高,單樁投入數十萬元,涉及電力接入、土地和維護。平日車流不足以支撐回報,節假日的高峰又難以形成穩定收益。市場主體投資動力不足,建設多依賴政策推動。
用戶心理 同樣加劇了矛盾。車主對確定性的偏好,使他們更傾向于在服務區排隊,而非下高速尋找社會樁。插混和增程式車主因成本優勢選擇充電,也加重了緊張局面。
總量充足、分布不均、功率不足、回報率低和用戶行為疊加,構成了節假日高速補能困境的根本原因。
四、改進方向:從數量到質量的轉變
要解決高速補能問題,不能只靠增加數量,而應從效率、結構和模式多方面入手。
短期措施 包括排隊叫號、限制充電上限至 80%、部署移動儲能車、提供分流指引卡等。這些辦法雖臨時,但能緩解高峰壓力。
中期優化 依賴技術和空間利用。600kW 超充和兆瓦閃充若大規模落地,將縮短單車補能時間。柔直互聯技術可在潮汐車流中實現電力調劑,提高供給能力。收費站土地和電力資源閑置,可以轉型為綜合能源站,結合、儲能和超充,實現多功能供能。
光伏
長期戰略 在于能源體系與商業模式的升級。車網互動可讓電動車在低谷充電、高峰放電,成為分布式儲能單元。高速服務區可探索“充電+餐飲+零售”的復合模式,增加收入來源,提升投資吸引力。政策方面,稅收優惠和財政補貼仍是推動資本進入的關鍵。
整體而言,高速充電的發展需要從“是否有樁”轉向“是否好用”,這將決定新能源車補能體驗能否真正與油車接近甚至超越。
結語:新能源普及的關鍵節點
1400 萬輛新能源車駛上高速,帶來的不是單純的“樁不夠”,而是基礎設施與需求之間的結構性矛盾。東部發達地區擁堵,西部欠發達地區短缺,平日利用率低,節假日超負荷——這些問題集中反映了新能源車普及進入中段后的挑戰。
這一困境不僅影響車主的假期出行體驗,也關系到新能源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高速補能是新能源車走向普及的關鍵一環,如果不能解決,用戶信心和出行習慣將受到制約。
隨著超充技術、電網柔性調度和商業模式創新的推進,高速補能體驗有望在未來三到五年顯著改善。“喝一杯咖啡,滿電出發”可能成為普遍現實。屆時,高速充電不再是新能源發展的短板,而將成為驗證中國能源轉型成果的重要窗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