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過節,和閨蜜院子里納涼。
說起這次北歐溯源,認識了一些大號博主,個個很拼,人人聰明。閨蜜問,怎么個聰明?我答非所問,說了句:能成為大博主,并生存發展至今,沒有聰明,活不下來。
晨起醒來,突然問自己:我年輕時看一個人聰明,和我今天說這個人聰明,有區別嗎?今天,當我內心判斷一個人特別聰明,是基于什么?
二、
年輕時,看聰明,是很單薄的。會讀書,精于某個技能,智商高,情商高,大概就是聰明。
但現在,我對一個人的“聰明”,有了新的認知。頂級的“聰明”,大概分四個面向:聰、靈、智、慧。
怎么理解這四個層面的聰明呢?
聰,察也。
是一個人對外界信息的敏銳感知能力,是心智的基礎算力。
同樣看一本書,學霸3小時看完,記住80%,我3天看完,記住30%。這就是聰的區別。現代教育體系下,大家比拼聰明,拼的最多的,就是這個層面。對信息的接收、記憶和處理能力。
靈,通神也。
它比聰,要高一個臺階。不再是感官的敏銳,要用心對外界有感應、理解和變通。
你能聽懂一首交響樂、讀懂一首詩的韻味、欣賞一幅畫作的留白,這些,“聰”使不上勁,要靠靈。現在網上很多吐槽理工鋼鐵直男,不懂女孩子在表達什么。其實跟性別,讀什么專業,沒有強關聯。是這個人,他缺少“靈”。
有“靈”的人,不管男女,對情緒的細微,都有非常敏銳的感知和捕捉能力。
智,上面一個知,下面一個日。
如果說,聰是基礎算力,靈是觸類旁通,心有感應,那么智是在這兩者之上,對事物有洞見,有明辨,能知悉利害,也能做長遠的抉擇。在儒家思想里,智是“三達德”之一(另外兩個是仁和勇),說“智者不惑”。真正的“智”,能明辨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什么是長遠的利,什么是短暫的害。它關乎道德判斷,也關乎實踐理性。
“智”,是“慧”在世俗社會中的具體運用。
慧,心上一把掃帚。
掃除心鏡塵埃,照見事物本來。智是“分別心”,你活在這個俗世,你要快速、清晰、準確地分清是非、善惡、利害;慧是“平等智”,你在“分別心”之后,要能洞察這些對立面,其實沒那么絕對“對立”,它有統一和轉化。塞翁失馬、否極泰來、成住壞空,大智若愚,這個世界紛繁復雜,但復雜之下,有不變的“道”。
人明白了這些,就會有超脫。這份超脫,就是慧。
現實生活中,我們這些普通人,“聰、靈、智、慧”四個面向,但凡能沾到其中一條的邊邊,就已是佼佼者。若沾了2條邊邊以上,便是難得的,有趣有料有愛的美好靈魂。
三、
聰、靈、智、慧,這四個面向的聰明,日常不是單打獨斗出現的。它是一種綜合呈現。我們這些普通人,有沒有可以刻意練習的?
很長一段時間,我覺得聰明就是天賦。比如我,我這人就是沒有急智,啥事都反應慢慢的。我沒有口才,不會社交,看見人就沒啥話(做采訪除外)。看見機械類的東西,腦子就嗡一下,不轉了。你讓我學高等數學,謝謝,殺了在下吧。這東西,就塞不進我腦子里。
這些東西,到我這個年紀,肯定改不了了。也沒有動力去改。但是我發現,人可以通過訓練自己的思維能力,變得“聰明”。這里的聰明,不是智商,也不是情商。是洞見。是識人斷事的本事。這個本事,反應越敏捷,越準確,越容易在頭腦累積成思維模型,進而有模式識別機制。
以前做記者,經常跟那些老板、領導打交道,會特別佩服那些處理事情手起刀落,三言兩語把一件事庖丁解牛的強人,覺得那是人家的天賦。現在想想,天賦是一部分,更多是刻意練習。
有時想想自己挺搞笑的,這些觀察和思考,本應該在20幾歲就有。如果從那時就開始刻意練習,也不至于到現在還傻呆呆的,反應那么慢。但再想想,晚熟的人,也有晚熟的好。可能我到80歲,還是個離聰明很遠的人,但那會兒,應該會有幾分超脫的“慧”。
聰、靈、智,可能都求不到。但是我們可以修習內心的“慧”,因為人皆有心,心鏡無塵即是“慧”。
放假日,隨手記。分享給你。
![]()
文末。很多人好奇,我在哪賣貨。分三塊業務,主要靠群賣貨。微店是其中一塊業務。里面有些日常米面油、水果,是我精心挑選。看著不起眼,但是樸素、誠實、安全。有需要可以收藏我的小店,沒事可以下一單水果試試。買錯了,就當被我騙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