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艾文
9月30日,莫斯科的秋風略顯冷冽,但在俄羅斯全國電視臺的鏡頭前,普京的神情卻格外堅定。這一天是俄羅斯新設立的“統一日”,紀念2022年烏東四地舉行所謂“公投入俄”的三周年。然而,今年的慶祝氛圍與往年不同。普京沒有單純停留在節日的象征意義上,而是發表了一場措辭強硬的全國講話,宣布俄羅斯將堅持到底、絕不退讓,并將這場沖突定性為一場“正義之戰”。
這不僅是向國內民眾發出的政治動員令,更是向外界,尤其是美國總統特朗普,釋放出的強硬信號。就在不久前,普京與特朗普之間還存在著某種“蜜月期”的默契,但隨著雙方在烏克蘭問題上的分歧徹底公開化,美俄關系迅速跌入冰點。普京的講話,意味著他與特朗普的徹底決裂。
![]()
普京的戰略敘事升級
自2022年2月全面進攻烏克蘭以來,俄羅斯官方始終使用“特別軍事行動”來定義戰爭,避免將其與“大規模戰爭”直接掛鉤。然而在今年的全國講話中,普京首次公開使用“正義之戰”這一表述。這是一次極具分量的話語轉向。
普京強調,俄羅斯此舉是為了捍衛國家主權,保護頓巴斯居民免受炮火和“種族滅絕”的威脅,同時抵御西方在軍事、政治和經濟上的全面圍堵。他將沖突上升到道義高度,塑造出“俄羅斯不是入侵者,而是守護者”的敘事框架。
這種敘事升級,首先是對內動員。面對長期戰爭和經濟制裁,俄羅斯社會需要一個更加高尚、能夠支撐民眾忍耐的理由。其次,這是對外博弈。通過“正義”的標簽,俄羅斯試圖在國際輿論場上爭奪合法性,爭取那些尚未明確站隊的發展中國家繼續保持中立。
普京在講話中斷言:“俄羅斯是偉大的獨立主權國家,經得起任何考驗,并且終將變得更加強大。”這種話語不僅是表態,更是姿態——顯示出克里姆林宮已經為長期戰爭做好準備。
特朗普的轉向
如果說普京的講話是“火上澆油”,那么特朗普在9月的表態,則是另一根導火索。
就在8月中旬的阿拉斯加“特普會”后,特朗普還滿懷希望,認為自己可以在年底前推動沖突結束,從而借此贏得諾貝爾和平獎的提名。然而,普京拒絕與澤連斯基見面,所謂的“安全保障”談判也毫無進展。特朗普逐漸意識到,他的耐心正在被消耗。
進入9月,特朗普終于公開轉向。在與澤連斯基會晤后,他在“真相社交”上發文,支持烏克蘭“收復所有領土”,并暗示白宮正在考慮提供遠程“戰斧”巡航導彈。要知道,“戰斧”的射程超過2000公里,莫斯科和圣彼得堡都可能成為目標。這種武器一旦交付烏克蘭,將極大改變戰場態勢,也可能把沖突推向危險的升級軌道。
特朗普的態度轉變,意味著他不再押寶于談判,而是選擇用軍事壓力逼迫普京讓步。這與他此前堅持的“哪怕割讓領土,也要結束戰爭”的立場截然不同。普京對此自然不能容忍。他在全國講話中沒有點名特朗普,但明確釋放了“不退讓”的信號。這實際上就是一場隔空的公開對峙。
僵局與消耗戰
在地面戰場上,俄烏沖突已進入第三個年頭。前線的激烈交火仍集中在頓涅茨克、盧甘斯克和南部的赫爾松、扎波羅熱地區。烏軍依靠西方援助多次發動反攻,一度收復部分村鎮,但俄軍憑借兵力和縱深優勢,仍控制著大面積區域,并在關鍵節點構建起穩固防線。
值得注意的是,俄軍近期加大了對烏克蘭能源基礎設施的打擊。電站、輸電網絡和燃料儲備點頻繁遭到遠程導彈和無人機攻擊,試圖削弱烏克蘭的工業和軍事后勤能力。這種“戰略消耗”模式,意在讓烏克蘭逐漸喪失長期作戰的支撐。
另一方面,俄羅斯在國內持續推動部分動員,并擴大軍工產能。俄防長紹伊古在多次公開講話中強調,俄軍的彈藥和裝備供應已經實現“穩定增長”。這表明俄羅斯正在試圖將戰爭轉化為一場長期消耗戰,而不僅僅是一次短促的軍事冒險。
烏克蘭方面則寄希望于西方的持續援助。美國和歐洲的支持,不僅體現在資金和武器,更體現在情報、訓練和后勤保障。若特朗普真的推動提供“戰斧”導彈,戰場局勢可能發生新的轉折。但與此同時,烏克蘭的傷亡和經濟消耗也在迅速累積,社會承受力正在面臨極限考驗。
國際輿論:分裂與拉鋸
普京的講話引發了國際社會的不同反應。美國與歐洲盟友一如既往地譴責俄羅斯,強調其違反國際法,侵害烏克蘭主權,并承諾“只要需要,就會繼續支持烏克蘭”。
然而,在廣大發展中國家中,態度更加復雜。很多國家雖然不公開支持俄羅斯,但也不愿完全站到美國一邊。比如印度、巴西、南非等國,更多是呼吁停火和談判,強調政治解決的重要性。這種態度既是出于經濟利益考量,也反映出它們對西方制裁邏輯的警惕。
聯合國和土耳其、中國等國家也提出過和平倡議,但缺乏實質進展。原因在于,俄烏之間的核心分歧根本無法彌合:烏克蘭堅持收復全部領土,俄羅斯則堅稱“寸土不讓”。在這種零和博弈下,談判幾乎沒有空間。
俄羅斯的經濟韌性
除了軍事和外交層面,經濟戰同樣是普京講話的重要背景。自戰爭爆發以來,俄羅斯遭遇了西方史無前例的制裁。然而三年過去,俄羅斯經濟并未像外界預期的那樣“崩潰”。
普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應對措施:推動能源出口多元化,增加對中國、印度等國的天然氣和石油供應;推動金融體系去美元化,強化本幣結算;加大軍工投資,形成新的產業鏈條。這些措施雖然沒有讓經濟恢復高速增長,但至少維持了基本穩定,也保證了社會秩序沒有被徹底沖擊。
俄羅斯民眾在這種背景下,展現出較強的忍耐力和凝聚力。多項民調顯示,普京的支持率依然保持在70%以上。這也是他敢于在全國講話中強調“最終勝利”的底氣所在。
一場沒有退路的較量
從宏觀戰略角度看,普京的講話清楚表明:俄羅斯已經不再期待通過短期談判解決沖突,而是做好了打一場持久戰的準備。與此同時,特朗普也不再把希望寄托在“外交突破”,而是通過軍事施壓來改變戰局。
這意味著,未來一兩年內,烏克蘭戰場可能繼續維持僵局,雙方在軍事和外交上展開拉鋸。俄羅斯將繼續依靠資源和軍工產能,維持戰爭機器運轉;烏克蘭則依靠西方持續輸血,堅持抵抗。
更大的風險在于,隨著“戰斧”導彈等遠程武器可能入場,沖突升級為更大規模對抗的可能性上升。如果烏軍使用遠程武器打擊莫斯科或圣彼得堡,俄羅斯必然會進行強烈報復,局勢或將突破目前的“有限戰爭”邊界,甚至引發北約與俄羅斯更直接的碰撞。
在這場沒有退路的較量中,普京選擇了持久戰,而特朗普則選擇了加碼軍事支持。可以預見,未來的國際格局將更加動蕩。對于世界來說,這場戰爭的結果,將決定歐洲的安全版圖,也將深刻影響全球力量平衡。而對于普通民眾而言,他們最渴望的,仍然是和平與安寧——但在權力與利益的博弈中,這種期盼或許仍需等待很長時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