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亙南方的哀牢山,綿延500余公里,每到遷徙季,便成了鳥兒的 “天然驛站”。數百種飛鳥會沿著山脈穿梭,在這里歇腳、補給,而在這熱鬧的 “鳥潮” 中,一種低調到近乎隱形的鳥兒,悄然現身 —— 它就是被稱作 “鳥中隱士” 的海南鳽,全球數量不足1000只,更是我國重點保護的瀕危物種。
![]()
為了在密林中完美 “隱身”,海南鳽特意換上了一身 “迷彩裝”:通體呈溫潤的褐色,羽毛上點綴著星星點點的淺色斑紋,不仔細看,很容易與枯枝、腐葉融為一體,既透著山野的質樸,又藏著幾分 “低調的奢華”。
作為中型涉禽,它的足跡并不算廣,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南部;有趣的是,生活在海南的種群偏愛 “定居”,從不遠遷,而其他地區的海南鳽,則會跟著季節流轉,飛往溫暖的地方覓食繁殖。
它的生活習慣,更是將 “隱士” 氣質貫徹到底。
![]()
平日里,海南鳽總愛待在水邊或溪流縱橫的山谷里,清晨天剛蒙蒙亮、傍晚暮色漸濃時,才會悄悄出來活動 —— 要么俯身潛入淺水區捉魚、捕青蛙,要么在草叢里翻找小蟲,雖是肉食愛好者,卻從不大張旗鼓。
到了白天,它就躲進人跡罕至的密林深處休息,連一絲動靜都不愿暴露。
更特別的是,海南鳽堪稱 “最沉默的鳥兒”:平時幾乎不鳴叫,哪怕到了繁殖期,也極少發出聲音,連住在它棲息地附近的人,都難得聽見它的叫聲。
![]()
加上它天性膽小,稍有風吹草動就立刻遁入林間,人們想觀察它、研究它,難如登天,這也讓它蒙上了一層厚厚的 “神秘面紗”。
這份神秘,曾一度變成 “消失” 的遺憾。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山大學生物系的研究員偶然采集到一只海南鳽標本,可從那之后,幾十年間,這種鳥就像人間蒸發了一樣,再也沒出現在人們的視野里。
直到六十年代,才有幸運兒偶然發現兩只海南鳽的蹤跡,但沒過多久,它們又再次 “隱身”。當時,不少鳥類學者都遺憾地認為:海南鳽,或許已經滅絕了。
![]()
轉機出現在20世紀末。隨著生態保護力度加大,越來越多研究者走進人跡罕至的自然保護區,翻山越嶺尋找瀕危物種的蹤跡。
終于,在茂密的叢林里,他們再次看到了海南鳽的身影 —— 一只、兩只、三只…… 人們驚喜地發現:這種 “沉默精靈”,根本沒有消失!
接下來的20多年里,關于海南鳽的研究慢慢展開,發現它的報告也從東南沿海各地傳來:從濕潤的紅樹林,到幽靜的山谷溪流,再到如今的哀牢山。
每一次發現,都在續寫著這種瀕危鳥類的 “重生故事”,也讓更多人知道:在我們身邊的密林里,還藏著這樣一群需要用心守護的 “沉默精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