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初全球發行的《絲之歌》,自上市以來吐槽的聲浪就沒有斷過,從前作中追隨而來的老玩家又愛又恨,慕名而來的新玩家被整破防。網絡上《絲之歌》相關的視頻,充斥著“受苦”“破防”“勸退”等詞匯。
《絲之歌》游戲截圖(櫻桃工作室官網)
![]()
至于原因嗎,是因為創作團隊靠著《空洞騎士》實現了財富自由。沒了有經濟壓力,有錢有閑的主創們,玩心越來越重,野心也越來越大,打算把《絲之歌》這部續作,從家常小炒升級為滿漢全席。
于是乎自2019年發布第一個demo開始,不顧粉絲們的催促,一再跳票,前后花了6年多才橫空出世。結果一部號稱類銀河惡魔城動作類的游戲,硬生生被打造成了類魂系游戲,各種花式整活,讓玩家結結實實地體驗了一把玩個游戲都如同在上班當牛馬的感覺。
當然今天要討論得不是《絲之歌》的問題,畢竟這方面談者眾,各路游戲大神的解說遠比阿越這種二把刀門外漢專業,就不獻丑了。而是想從《絲之歌》的創作團隊入手,聊聊國內水果界,乃至食品界的取名亂象。
《絲之歌》創作團隊(櫻桃工作室官網)
![]()
《絲之歌》的創作團隊來自澳大利亞,全稱為“team cherry”,“team”指團隊,“cherry”為一種水果名稱,意譯為櫻桃,音譯則為車厘,即車厘子。創作團隊的中文名為櫻桃工作室,顯然用了意譯,而非音譯。
可當前國內的水果市場呢,明明是進口櫻桃,非要用“cherry”的復數“cherries”進行音譯,稱之為車厘子。外國進口的櫻桃就不是櫻桃了?為了便于長途運輸,進口櫻桃沒有完全成熟,便進行采摘,味道還不如產于遼東、膠東的本地櫻桃,結果因為換了個洋名價格就翻了好幾倍。
櫻桃
![]()
按照這群聰明的水果商的做法,“落櫻神斧”華盛頓,是不是應該改名為“落車神斧”華盛頓?
采用音譯給水果取名的做法肇源于香港,比如將草莓按其英語發音“Strawberry”,稱之為士多啤梨,將蘋果的一個品種按英文發音“Delicious apple”,稱之為地厘蛇果,簡稱蛇果。
這一套做法被國內水果商習得,并進一步“發揚光大”。
奇異果
獼猴桃屬于土生土長的本土水果,國內已有上千年的栽培史。20世紀初,獼猴桃被引進到新西蘭,因味道與西方常見的醋栗有點像,被稱為中國醋栗(Chinese Gooseberry)。20世紀50年代,新西蘭想打開美國市場時,出現了問題,遂借用國寶幾維鳥的名字稱之為“Kiwifruit”。
獼猴桃
![]()
黑布林
黑布林是美國對中國李和歐洲李進行雜交獲得新李子品種,俗稱黑李。可如果直接叫黑李,即便加上美國這個定義,估計也就那樣了。因此直接采用音譯成黑布林,吸引人們的眼球,讓其身價倍增。
黑布林
![]()
提子
提子就是葡萄,屬于“歐亞葡萄”的一個改良型品種,可葡萄太常見,顯然賣不上價,于是大聰明們便借用香港那邊對葡萄的稱呼“提子”來給他命名,最初還標榜“美國提子”,直接奠定了其葡萄中的“貴族身份”而備受青睞。可就個人感覺而言,除了耐貯運這一優點外,還不如傳統的巨峰等品種。
![]()
哥倫比亞龍珠果
哥倫比亞龍珠果,一聽這名字瞬間就感覺高大上,其實它就是人們所俗稱的“燈籠果”,也叫“酸漿”,因果實如同燈籠一般,看上去顏值很高,在農村的田地中很是多見,作為一種常見雜草出現,農民見了后就會習慣性拔除。可就因為改了個名,很多人認為這是從國外進口的稀罕貨愿意從當“冤大頭”,以至于其市場價一度賣出了100元一斤。
哥倫比亞龍珠果
![]()
為了銷售,為了圖個吉利,給產品取個專用名進行包裝無可厚非,但至少得讓人知曉它到底屬于哪一類吧。可故意給水果換個洋名,將它果屬區分開來,將兩者定義為不同的完全水果,有挾洋自重的嫌疑,比如大櫻桃和車厘子是不是一種水果,網上已經爭論了好多年了。
事實上這一現象在很多銷售場景中都有出現,比如各種打著某國進口的食品、家具、電器,很多其實是出口轉內銷,乃至完全沒有經歷出口這一環,就堂而皇之的賣高價。各種冠以羅馬、巴黎、維多利亞、某某國際的樓盤,各種自稱“小巴黎”、“東方威尼斯”之類的景區。仿佛只要沾個“洋”字,就會身價暴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