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讀】
乾隆年間,四川舉人盧儲赴浙東任寧海長亭場鹽課大使九年。他 "辭尊居卑",以 "衙門清似水" 自守;見鹽田鹵淡、鹽民困苦,力推 "毀灶墾田",順天時應地利推動鹽業轉農耕。雖觸怒利益集團遭謫戍伊犁,仍堅守 "民得不擾,塘得不毀"。終成盧公塘,化鹽場為綠野千畝,使東鄉成寧海農耕重地。百姓感其恩建祠祭祀,其以民為本的擔當、逆勢興利的魄力,與五代 "抗稅殉民、遺惠千年" 的寧海陳長官一脈相承,共同在三門灣畔寫就清官傳奇。
![]()
【 盧公略傳】
盧儲,四川瀘州會文鄉胡氏村人,生于雍正甲辰(1724)三月初九。乾隆丙子(1756)科舉人,為蜀中名士。
乾隆辛卯(1771)秋,奉簡名來浙江,以知縣試用,初署臺州府同知。上官嘉其清廉,欲予升遷,他卻以 “位高責重,其職難稱” 推辭,“辭尊居卑,辭富居貧”,世所罕見。乾隆三十八年(1773)借補寧海長亭場鹽課大使,任職九年。其衙署自題 “茲愛衙門清似水,不嫌鹽務冷如冰”,心恬靜淡泊,所思所行不越職責。遠從四川赴浙,僅攜二子(鐘銘、鐘鐄)。非公事不外出,因公出行不乘轎;非法定服飾不穿,亦不衣皮裘,不忍剝民財以自奉。
三門灣為淺水海灣,灘涂淤漲甚速,長亭鹽場內場灶地離海日遠,鹽田漸趨“土沃鹵淡”,尤以古洞(今古渡)團為甚,“民盛灶衰”,百姓苦不堪言。他同情鹽民疾苦,力請筑塘毀灶,開未開之地,獲準施行。然遭蜚語中傷,致終年訟案不斷:差役捕民,或被逼自盡,或投水而亡,五人判刑,多人下獄。盧公秉性耿直,為民請命更切,由此觸忤上司,乾隆四十五年(1780)謫戍新疆伊犁。雖遭不公,仍言 “只要民得不擾,塘得不毀,團得不復,即終老窮荒而不辭”。
塘終得保,田遂建成,“綠野有耕,莊無餒者”,民享其利。當地百姓銘記恩澤,名塘為 “盧公塘”(今古渡葉家村西,名沿用至今)。事實印證其遠見:嘉慶二年(1797),大林、寶林兩團(今梅枝田)廢鹽轉農;嘉慶六年(1801),長街外龍庵、王家、古墩三團(今青珠、山頭一帶)棄鹽改農;道光九年(1829),連近海的青珠團(今青珠)亦棄灶農墾。后續諸團灶因不適產鹽,相繼改農圍塘,東鄉終成寧海最大農耕區。
盧公冤雪后,1804 年,古洞葉、朱、盧三族于法安寺北里許建祠塑像,春秋祭祀。盧公祠今已廢,僅存清光緒五年(1879)監生任芳時撰文、舉人鮑謙書寫的《盧公祠碑記》殘碑,現存古渡葉氏宗祠。當地百姓世代傳頌其功德,尊稱 “盧太爺”,每逢春秋祭祖,必不忘祀這位造福一方的清官。
- End -
鄉土寧海公益平臺
@關注我們就是最大的支持@
對話主編請加微信:
□ 作者:林常飛
□ 出處:《長街古今人物傳》
□ 編排:天姥老人
□ 審核:水東居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