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河北邢臺,朱存峰師傅這七年的日子,就像他養的羊群走過的山路,有起有伏。2018年,一場大病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但沒改變他骨子里的韌勁。如今,他每天照看著百十來只羊,過著“活一天,樂一天”的平常日子。回看這七年的抗癌路,他說,關鍵是別自己先垮掉。
![]()
一、 胃不舒服拖出大問題
事情得從2018年3月說起。那會兒,朱師傅發現胃有個怪毛病:每天半夜12點非得吃點東西墊墊肚子,不然第二天早上七八點,胃就會隱隱作痛。因為廠里工作忙,他心想可能就是普通的胃病,沒太當回事,一拖就是好幾個月。
直到8月份,廠里維修放假,他才抽空到河北醫科大學第四醫院做了個檢查。檢查過程中,醫生讓他額外繳了一次費,說“要取點東西”。當時的朱師傅根本沒意識到嚴重性,取了藥(治療胃潰瘍的)就回家了。
可不久后,病理結果像一聲驚雷:他被診斷為“胃腺癌”。因為病灶比較大,醫生建議先做化療。等4次化療結束,2019年1月12日再做食管鏡,診斷被修正為“食管中段癌”。1月22日,他接受了切除手術。術后,按照方案需要繼續化療,但這次化療的副反應異常劇烈,嚴重的嘔吐讓他只勉強完成了兩次,就不得不停了下來。
二、 尋求轉機,身體初見改善
手術和化療讓身體很虛弱,朱師傅想著得趕緊補起來。起初,他在石家莊當地找了大夫嘗試中藥調理,沒想到出現了嚴重腹瀉,身體反而更差了。一看不行,他趕緊停了藥。
一位親戚知道后,向他提起了鄭州希福中醫腫瘤醫院的袁希福院長。“家有親戚找這位院長看過,效果挺好,心里挺信任的。”親戚的話給了朱師傅希望。2019年7月15日,他來到了鄭州。
![]()
他清楚地記得,袁院長當時評估后說,可能用藥七天左右就會看到一些效果。“結果回去了,頭一天熬藥吃了,第二天再熬藥吃完,嘔吐就止住了,就見效了。”朱師傅回憶道。隨著繼續調理,他感覺身上的疼痛也減輕了不少。
等到9月2日回去復診時,家人和朋友都說他像換了個人,臉色紅潤了,精神頭也足了。他自己感覺,除了腹瀉好了,發燒也少了,胃口打開,飯量見長。雖然吃饅頭時還有些發噎,飯后胃脹,但已經能跟著家里人下地干點輕省活兒了。2020年1月的復查結果顯示,肺部情況比較穩定,他進入了春秋兩季定期鞏固調理的階段。
![]()
三、 挑戰再現:肝轉移后的新對策
平靜的生活在2021年12月被打破。復查時,朱師傅被查出癌癥肝轉移。這意味著戰斗進入了新的階段。他再次開始化療,但效果不理想,肝臟的轉移灶還在增大。隨后,醫生建議他轉為靶向治療。這次,轉移灶得到了控制并縮小了,但新的問題接踵而至:他的白細胞和血小板數量急劇下降。
為了應對這種情況,2024年6月,他在指導下暫停了靶向藥,轉而專注于中藥調理,身體狀態慢慢有所恢復。可惜好景不長,兩個月后,嚴重的嘔吐再次出現。
袁院長詳細了解情況后,給出了關鍵建議:靶向藥不能輕易停,因為容易反彈。腫瘤被壓制,對胃的壓迫減輕,不適感才會真正緩解,治療必須持續。于是,朱師傅開始一邊服用靶向藥控制腫瘤,一邊配合中藥調理身體,以減輕副作用。雖然嘔吐的情況仍有反復,但整體上得到了控制。
四、 活一天,樂一天
2024年底,朱師傅在希福中醫第六屆抗癌經驗交流會南陽站的公益活動中分享了自己的經歷。如今,他早已不再上班,但也沒閑著。“現在不上班了,在家里養了百十來只羊,瞎干干。” 他說得輕松,但這“瞎干干”的背后,是一種與疾病共存的智慧和樂觀。
![]()
七年抗癌路,朱師傅經歷了確診、手術、化療副反應、肝轉移、靶向治療副作用等一系列挑戰。他的故事并非一帆風順的奇跡,而是一個普通人在面對重大疾病時,一步步摸索,積極尋求各種方法,努力讓生活回歸正軌的真實記錄。他邊養羊邊抗癌的經歷,恰恰體現了許多抗癌家庭的常態:治療與生活并行,在堅持規范治療的同時,努力維持著日常的節奏與體面。
他的經歷或許可以給類似情況的患者和家屬一些參考:面對癌癥這樣的慢性病,既需要遵從科學的治療方案,也需要找到適合自身的調理方式以改善生活質量,更需要一份“活一天,樂一天”的豁達心態。這條路不容易,但認真過好每一天,本身就是一種勝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