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山西運城聞喜縣城西小學喜提熱搜——
“家長不陪餐,取消孩子在校吃飯資格。”
一句話,把陪餐制度從“食品安全監督”直接干成“人力資源外包”。
![]()
消息一出,評論區瞬間分成三派:
一派怒吼:學校把老師該干的活甩給家長,算盤珠子都崩我臉上了!
一派竊喜:正好中午沒事,去娃班上端端盤子,還能省一頓外賣。
還有一派冷靜分析:200塊一個月的午餐費,請不到廚師也請不到生活老師,只能請“親爹親媽”——這生意,黃世仁看了都得跪下。
老賈結合公開報道的信息,咱們把時間線拉回到三年前:
郭先生每月甩200塊,娃在學校吃得嘴角流油,老師打飯、看午休一條龍,家長唯一需要擔心的是“娃別撐著了”。
今年9月1日:
班級群突然甩出一份《陪餐告知書》,全文核心一句話——
能來端盤子的,才配讓娃吃食堂;來不了的,自己接回家啃饅頭。
郭先生掐指一算:家距學校單程10公里,一天4趟,油費比飯費還貴,瞬間夢回“雙減”前的家長馬拉松。
更離譜的是,陪餐家長身兼數職:打菜、打湯、擦桌、哄睡、叫起、打卡,活脫脫一份“保育員+保潔+食堂大媽”的高級打工人。
郭先生弱弱問一句:“我不是來監督食品安全的嗎?怎么變成后廚義工了?”
老師秒回:“學校沒生活老師,您不來,娃就餓肚子。”
翻譯一下:學校缺人,家長頂上,誰讓你是“親”的?
總結成一句話:上面政策是“陪餐”,下面執行成了“陪干活”。
陪餐制度是怎么一步步走歪的呢?
2019年三部委文件:
“學校負責人陪餐,有條件可請家長自愿陪餐,提提意見。”
《規定》寫得明明白白:
“學校負責人陪餐”是硬杠杠,“家長陪餐”是軟條件。
到了城西小學,直接反著來:
校長不見蹤影,家長全員到崗,
把“權利”干成“義務”,把“監督”變成“干活”,
法條看了都想報警:兄弟,你越位了!
可是,家長不來陪餐,娃只能回家吃;
回家吃就得一天至少兩趟接送;
接送就得燒油、請假、誤工;
誤工就沒錢、沒空、更來不了陪餐;
完美閉環,把“雙職工”逼成“單失業”。
這哪是陪餐,分明是“勸退”——
勸退農村娃在校吃飯,勸退打工人在城市扎根。
城西小學的鬧劇,結局大概率是:
媒體一哄而上,教育局“責令整改”。
然后呢?
沒有然后。
食堂依舊缺人,預算依舊羞澀,
文件里的“自愿”依舊會被下一個“創意型”校長翻譯成“強制”。
真正該被陪的,不是餐,是制度——
讓校長、老師、家長、孩子一起坐下來,
吃一吃那盤叫“責任”的菜,
品一品那碗叫“預算”的湯,
最后把“教育缺錢、基層缺人、家長缺時間”這道硬菜咽下去,別再把鍋甩給最弱的那一環。
畢竟,家長端得起盤子,
卻端不起整個教育的缺口。
請記住一句話:
“讓娃吃口熱飯,不該是家長用勞動力換來的,應該是教育用預算守住的底線。”
我是賈話連篇,一個笑著罵人,哭著講道理的中年男人,如你喜歡這種風格,請關注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