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各國代表在聯合國大廳用離席表達立場時,加沙邊境的巴勒斯坦人正被迫通過以色列軍方安裝的擴音器,收聽這場千里之外的演講。
聯合國大會現場出現罕見一幕。內塔尼亞胡登上講臺時,掌聲與離席同時發生——支持者起立鼓掌,而眾多外交官默默退場。這場精心安排的表態行動尚未結束,更不尋常的場景已在加沙邊境上演。
以色列國防軍證實,他們接到總理辦公室直接指令,在加沙地帶部署九套擴音系統,向巴勒斯坦人實時轉播這場聯合國演講。軍車裝載的揚聲器沿著隔離墻展開,將政治演說變成了強制收聽的內容。
![]()
一、異常航線背后的政治困境
內塔尼亞胡此次赴聯大的行程頗為曲折。專機沒有按照以往六次赴美的常規航線,而是多繞行600公里,避開法國和西班牙領空,選擇從地中海經西班牙以南的直布羅陀海峽進入大西洋。
這一變化引發諸多猜測。盡管法國方面表示已批準過境許可,但以方仍然選擇繞道。《以色列時報》分析認為,這可能與國際刑事法院發出的逮捕令有關。去年11月,該法院對內塔尼亞胡和時任國防部長加蘭特發出逮捕令,指控包括“故意針對平民發動襲擊”等罪行。
航線改變像一面鏡子,照出以色列領導人當前在國際社會的處境。多個歐洲國家作為國際刑事法院締約國,已明確表示一旦內塔尼亞胡進入其領土,將執行逮捕程序。這架繞道的專機,成為外交孤立的一個生動注腳。

二、聯合國大廳內的對峙
演講開始后,聯合國大會廳內出現了更加微妙的場面。內塔尼亞胡在講話中直接批評國際社會:“那些非但不譴責殺人犯、強奸犯和暴徒,反而要讓他們在以色列心臟地帶建國的人。”
他的語氣強硬,沒有絲毫妥協余地。與此同時,以色列總理府發表簡短聲明,明確表示“不會有巴勒斯坦國”,回應近期英國、法國等多個西方國家承認巴勒斯坦國的趨勢。
但演講過程中,多個國家代表團陸續離場。這些外交官用沉默退場表達立場,而支持者試圖用持續的掌聲掩蓋這一行動。這場發生在聯合國舞臺上的無聲對峙,通過社交媒體迅速傳播,成為外交界熱議的話題。
![]()
三、加沙邊境的聲音武器
就在演講進行的同時,加沙邊境的以軍士兵正在執行一項特殊任務——安裝擴音系統,向加沙地帶轉播總理講話。以色列第12頻道報道稱,這一指令來自總理辦公室,被軍方內部描述為可能帶來“作戰風險”的行動。
士兵們需要離開相對安全的防御工事,在邊境地區安裝設備。《猶太紀事報》披露,軍方動用了卡車裝載的揚聲器和專業放大設備,作為“心理戰”的一部分。哈雷茲報則引述軍方官員的話,將此舉直接稱為“心理 Warfare”。
這不是以色列首次在邊境使用聲音作為武器,但將聯合國演講作為內容尚屬首次。這一做法在軍方內部引發討論,有軍官質疑:讓士兵暴露在風險中只為傳播政治演講,是否值得?
![]()
四、巴勒斯坦的回應與加沙現狀
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通過視頻連線在聯大發言,他的畫面與內塔尼亞胡形成鮮明對比。阿巴斯譴責以色列正在進行“一場種族滅絕戰爭”,稱這是“本世紀最駭人的篇章”。
他原本計劃親赴紐約,但因美國拒絕部分巴勒斯坦官員簽證,最終只能遠程發言。阿巴斯指出,加沙已有超過22萬人死傷,80%以上建筑被毀,數十萬人流離失所。
現實中的加沙依然硝煙彌漫。以軍發布聲明稱,過去24小時空襲了170多處目標,并摧毀了加沙城一個哈馬斯據點,繳獲大量武器。軍事行動與聲音傳播同步進行,構成奇特的戰爭圖景。
五、雙重困境下的政治算計
內塔尼亞胡為何如此重視這次演講的傳播?分析人士認為,這反映了他面臨的雙重壓力。
國內方面,內塔尼亞胡需要向民眾展示強硬姿態。以媒報道顯示,他此行大幅縮減隨行團隊規模,連記者名額也減少,通過減輕專機載重來補償繞行增加的燃油消耗。這種精打細算,或許是為了回應國內對其外交開支的批評。
國際層面,直接向加沙民眾喊話,可能是想繞過巴勒斯坦領導層和國際媒體,傳遞以色列的立場。但這種將軍事資源用于政治宣傳的做法,也暴露了其處境的復雜性。
一位在加沙邊境駐守的以軍士兵對媒體坦言,安裝擴音器時他能清晰看到加沙境內的廢墟。這種近距離的對比令人不安——一邊是聯合國大廳的政治演說,一邊是戰地的現實創傷。
當聲音成為武器,演講變成戰場,和平似乎更加遙遠。正如一位歐洲外交官所言:“當溝通需要靠軍用喇叭來實現時,對話的本質已經變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