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接近知天命的中年男人,一個抑郁癥、躁郁癥的康復者。
經歷了很多次抑郁發作,但幸運的是,經過治療都能緩解。之所以把我的故事寫下來,一是當自己再次陷入抑郁泥潭時有以前的康復經歷來參考,增加信心;二是想讓罹患抑郁癥的你或你的家人,特別是第一次面對疾病不知所措的時候,有勇氣面對,盡早發現和治療,樹立信心,走向康復。
抑郁癥最怕的是沒有希望。但是,絕不要放棄希望,因為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
01
第一次驚恐發作和抑郁發作
思緒回到1994年的夏天,一切都近在眼前,就像撕開傷疤般不堪回首。
彼時的我正讀大二下學期,為了讓自己擁有更好的就業條件,我決定備考計算機等級證,除了吃飯睡覺以外,剩余時間都埋頭于備考中,卻忽略了日常課程。
春夏之交的一個夜晚我莫名其妙地整宿未眠,心情變得異常煩躁不安。看著白茫茫沒有任何筆記的基礎課程書籍,我突然意識到自己還有重要的期末考試,還有英語四級考試……
可是焦慮讓思維一片空白,注意力無法集中,看不進去任何書。就這樣,我人生第一次的驚恐發作來得猝不及防。當時我正在看同學打排球,突然間大汗淋漓,呼吸急促,心臟狂跳不止像要蹦出來似的,隨即眼前花白一片,天旋地轉,仿佛下一秒就要死去。我從來沒有經歷過這種難以言表的痛苦,我甚至不知道發生了什么。這樣的驚恐發作在之后的幾天里發生了幾次,隨后逐漸緩和,但失眠、無食欲和注意力無法集中等軀體癥狀將我緊緊包裹。
當時家人的鼓勵起了很大作用。那時候家里還沒有電話,父母每周兩三封的書信成了我堅持下去的信念。
![]()
(父母的信件我一直保存著,彌足珍貴)
轉機發生在八月上旬。身為中醫的母親帶我看了一位心內科醫生,傾吐病情之后是放松和釋懷。幾天后母親給我幾片藥,她并沒有告訴我是什么藥,只是叮囑服用。
大約一周后的一天早上,我第一次沒有早醒。起來后,重新感受到了喜悅和放松。這熟悉的一切又回來了。
很多年以后,母親告訴我,這是一種三環類的抗抑郁藥,也并不是心內科大夫的醫囑,而是母親記得有這種疾病和藥物。
這僅是我個人的初次患病及治療經歷,千萬不要被我上面的服藥情況誤導。不在專科醫生指導下服藥并不可取,貿然地減停藥更是大忌。
02
“黑狗”再次來襲
在2016年秋,那是一個微涼的早晨,我兩點多醒來再也睡不著了,隨之到來的還有焦慮、煩躁和慌亂感。這一切的發生是有原因的,連軸轉的工作讓我身心俱疲,難以應對。大約有一年多的時間里,我都處在這種高壓的工作環境中,沒有娛樂沒有運動,情緒就這樣一步步滑落。
白天,這些癥狀愈加明顯,無法靜坐,沒有食欲。我私自到藥房買了文拉法辛,晚飯后按說明書吃了一片,結果在入睡前,血壓升高,心跳加快,頭暈目眩,副作用讓我無法安靜入眠。第二天匆忙到醫院開了點多慮平,吃上以后情況好轉很多。此時的我,還以為病已治好,而沒有意識到這僅僅是病程的開始,于是又堅持著上班了。
依然是高壓的工作環境。某日我加班到深夜趕一份PPT材料,第二天領導就這份材料提出批評,認為我并沒有用心去做。想著自己熬夜趕稿,想著自己寫作時的那份認真和投入,我無法接受。這時情緒已然無法控制,便和領導發生了激烈地爭執,隨后情緒崩潰。
之后幾天請假在家。雖服用多慮平,但軀體癥狀越來越不受控。白天如驚弓之鳥,如臨大敵,誠惶誠恐;晚上睡覺前思緒不停,輾轉反側,難以入眠。
和妻子商量后,我倆決定去當地的精神疾病專科醫院就診。掛了一個專家的號,初步診斷為重度抑郁癥,并且大夫讓我住院治療,已經不能再拖了。
還好我沒有自殘或自殺的傾向,不需要陪護。前二十天是比較難受的,藥物沒有起效,情況也沒有好轉,我已經分不清惡心和頭暈是疾病本身帶來的還是藥物的副作用。不管怎樣,起碼沒有惡化,我常常這樣寬慰自己。
好轉發生在二十天后,先是有了食欲。我告訴妻子我想吃東西了,她趕忙在肯德基買了一份全家桶,就這樣我倆在病房里狼吞虎咽。
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經過了三個月的治療,臨床上已經治愈,我出院了。
出院第二天我就上班了。更換了工作內容,相對寬松的環境有利于我的恢復。我按醫囑逐步停藥。最后只留下一種抗抑郁藥,足劑量一直服用到2017年年底。
時間來到了2018年,經過一年的治療,我的病情逐漸平穩了,工作生活也回到了正軌上。可是,我卻犯了一個精神疾病治療過程中最為常見的錯誤——擅自停藥。
復發給我的教訓就是:決不能擅自停藥。減藥過快隨即帶來的是更長的恢復期,更大的劑量,更為波動的癥狀。
![]()
03
確診為Ⅱ型雙相情感障礙
2021年的春節本是全家團員、熱熱鬧鬧的日子,可是我仿佛墜入黑洞中般無助。父母做了一桌好菜,可我一點也吃不進去,電視的聲音此時也變得嘈雜,讓我悸悸不安。
記不清這是第幾次復發了,還能好嗎?多長時間能好?需不需要換藥?一連串的窮思竭慮,更讓自己無法心態放松,一時心緒亂如麻。
這次住院的體會是明顯好得慢。另外,我還增加了一個奇怪的癥狀——好幾天壞幾天。好的時候吃飯睡覺都正常,但似乎差點火候;壞的時候,心情糟糕,沒有食欲,但明顯比入院時強。隨著治療劑量達到最大時,這種癥狀仍然存在,只不過好的時間更長些,壞的時間更短些。
出院后仍有這樣規律的波動。基本上是兩周病情穩定,五天到一周的抑郁。甚至我出院的當天也出現了波動。
我想到了2016年首診的大夫,他現在已是專家級別了,每周只出診半天且號非常難掛。我想和他做一個長談,醫院面診頂多給我15分鐘時間,這時我想到了“好心情互聯網醫院”電話咨詢。
我和專家大夫進行了長達一個小時的電話問診。他這次非常詳細地問詢我大學期間患病的整個過程。我很奇怪,為什么他對我第一次發病聊的最多,近期發病反而不是重點。后來我知道,青春期乃至成年早期的疾病史,對于疾病的診斷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最后,我被確診為躁郁癥,準確的說是Ⅱ型雙相情感障礙,即“軟雙相”。
專家大夫告訴我,躁郁癥的確診平均需要8年時間,而我則長達20余年。
確診后,我心情反而很平靜,終于弄清自己到底是什么病了。下一步,就按醫囑調整藥物,重新制定治療方案。大夫增加了心境穩定劑丙戊酸鈉。隨著服用時間的延長,我忽好忽壞的情緒體驗逐漸緩和了下來。如今的我,已經恢復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了。
從患病到治愈,從抵抗到相處我總結出一些經驗:
● 1.抑郁癥的本質是一種疾病,并非簡單的心理問題。
越早干預效果越好,如果想做心理治療,也請到正規精神專科醫院找大夫。
● 2.遵醫囑堅持足療程、足劑量的服用藥物,切忌擅自減藥、停藥。
藥物治療是公認最經濟和有效的方法。不要排斥藥物,不要道聽途說“讓人變傻”,全世界有多少人因為藥物而獲益!
● 3.學會與疾病“共存”。
時常聽到不少人說“戰勝抑郁癥”,其實我更傾向于控制抑郁癥或者抑郁癥的康復,接受它承認它才能過好自己的生活。
● 4.學會識別復發征兆。
比如我會感覺毫無食欲、睡眠不佳、心情煩躁等。而這些癥狀因人而異,大多數都與其軀體癥狀相吻合。發現復發及時就診是最佳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