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是將“強省會戰略”執行最到位的省,沒有之一,即便看2024年的省會城市首位度排名,成都低于銀川、長春、西寧、西安和哈爾濱,但論及對省內的絕對影響力和掌控力,成都才是省會城市里的最強天花板。
成都做大做強,對四川全省發展更有利,是不爭的事實,但為何于成都還在為兩大新區未填滿而煩惱的時候,四川開始了實質上的分權,三大省域副中心的設立能否順利實現多點開花,起到為成都“減負”、為四川發展增色的作用?
![]()
成都乃至四川的發展策略,已經跳出了“規模至上”和“存量資源爭奪”的維度,不怕“分權”的成都有望以新姿態真正起到引領作用。
做大做強的成都,12個收縮的地級市
2024年四川GDP排名全國第五,后面有河南和湖北緊隨。均衡發展一直都是四川的難題,以近期火熱的“收縮型城市名單”來看,四川的收縮型城市數量已經和黑龍江、遼寧持平,成德眉資里的德陽、資陽,剛被納入省域副中心、寄予厚望的南充、達州都被劃為收縮型城市,人口流失、產業經濟放緩。
相比之下,成都、綿陽、宜賓們的小日子確實好過,但遍布省內東南西北的12個地級市被判收縮,成都與四川顯然都不夠光彩。
![]()
![]()
成都本身也存在發展不均衡的問題,23個區縣的梯隊狀態過于明顯。2025年上半年的成都GDP增速高于全省平均增速,所有區縣也全部實現GDP正增長,但GDP低于200億元的有大邑、東部新區和蒲江,高于800億元的有金牛、青羊、武侯和錦江,還有成都高新區以1800億元以上領跑。
一家獨大、參差不齊,成都的區縣發展態勢,和四川的地級市發展態勢,如出一轍。
成都轉型,從“全能選手”到“最強大腦”
頂層設計已經定調,“控制超大城市規模”“培育省域副中心”是各大都市圈、各省市區接下來的標準動作。
四川始終是支持成都“做優做強”的,綿陽、宜賓-瀘州、南充-達州三大省域經濟副中心的設立,用“分權”“分資源”來表述并不精準,應該是在成都的積極配合與全力支持下,將資金和資源向川內各大區域、各個組團調配,以實現更好發展。
![]()
對“攤大餅”頗有心得的成都,將迎來省級層面的精準微操,由三大省域副中心承接成都溢出的部分核心功能。綿陽立足川北,主打“科技創新”,宜賓-瀘州組團深耕川南,主攻“先進制造”,川東北的南充-達州組團則在能源方面下功夫。
換言之,當慣了“全能選手”的成都,將學著適應化身“最強大腦”的思路轉變,“把一些活路給小弟們做”,“讓小弟們得些實惠”。這一舉措在承接東南沿海轉移而來的產業備份時,或將更加有利。
苦成都久矣,但沒有強勢的成都似乎也不行
自打重慶攜資帶產自立門戶,被虹吸已久的川內各地級市已經“苦成都久矣”,但若沒有成都的遮風擋雨和出頭爭取,各地級市在直面東南沿海發達地區的同等級城市,以及西部地區的資源型、特色產業型城市激烈競爭時,還真不一定能表現的更好。
成都在對標一線城市,爭搶新一線城市、二線城市資金與資源的同時,也實打實地將溢出的部分產業和資源,向省內“小弟”進行了一定的賦予和轉移。尤其是成德眉資都市圈里的德陽、眉山和資陽,上述3城招商引資時,都會拿成都來背書,以更好吸引外地企業前來落地。
![]()
2020年時,四川省內經濟總量超600億元的縣域為14個,2024年已經達到27個,接近翻了一番。
至于接下來川內各地級市乃至各個縣域,能否從新一輪的“成都瘦身”“三大省域副中心發力發展”中得到多少實際紅利,拭目以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