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抗拒的都會持續。
這句話也想送給家長對孩子挫敗與擺爛和厭學之時。
家長越是不能接受之前品學兼優的孩子,變成當下的頹廢,越是沉浸在過去的高光與當下的意難平中,孩子恢復的速度會越慢,擺爛的程度也會愈發嚴重。
01
在跟家長答疑的過程中,我覺察到厭學與擺爛的孩子家長會非常焦慮,非常迫切想要解決孩子眼下的問題。
家長有這樣的想法很正常,沒有一個家長不希望自己孩子一帆風順,積極進取。
都不希望看到之前那么乖,那么閃光和上進勤奮的孩子,會一蹶不振,會每天躺平抱著手機刷個不停。
沒半點心思在學習上,甚至對學校都十分抗拒。
看到孩子這樣厭學和躺平狀態,家長的心里比誰都著急,千方百計想要改變孩子,將孩子從擺爛中拖出來。
非常理解此時家長的迫切,都是出于對孩子最深沉的愛,一心只為了孩子好。
![]()
焦慮之下,就會有很多不接受與憤怒,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覺得這個躺平和擺爛的孩子,讓自己傷透了心,對孩子也會有諸多不滿意與不接受。
越是不滿,越會用力想要糾正孩子,越是徒勞無功,孩子越是叛逆和擺爛更徹底,還會引發親子關系的矛盾與沖突。
此時的父母,是看不到孩子內心的痛苦與糾結,只是看到孩子擺爛的各種不接受的行為。
家長要后退一步,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去共情孩子的感受:
孩子厭學挫敗與迷茫之時,最難受的其實是孩子,孩子也想上進,只是此時的他心力不足,想法被負情緒席卷,所以才會裹足不前。
這并不代表孩子不想變好,只是積壓的負情緒,讓他無法克服內心的恐懼,行動力受阻。
游戲,擺爛,躺平,討厭學校,無心學習,只是對眼下無法做到的事情的一種逃避,不去做,難過指數就會降低一點。
02
很多家長看到孩子不學習,厭學,狀態不佳,第一反應就是憤怒和著急以及無法容忍:
見不得孩子沉浸玩手機,不學習或敷衍式學習,在家長看來孩子就是應該好好學習,其它事情以后再說;
看到孩子退步和擺爛,就會忍不住批評,講道理或評判,用很多方法來試圖感化孩子,但這些方式只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一點不懂自己此時的難受與處境;
只想解決孩子的問題,卻很少去想孩子問題背后的成因是什么?問題積壓有多久了?要通過什么樣的方式去解決。
家長看不見孩子的情緒,也走不進孩子的內心,只是以自己認為的方式來定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來拯救孩子迷途知返。
![]()
但往往父母自認為的經驗與為孩子好的方式,只會增加孩子的內耗值,讓原本就疲憊不堪的孩子,心理上更負重前行。
家長不迫切想著要改變孩子時,以寬容與同理之心去共情孩子的感受,看見孩子的難受。
此時,孩子的改變才會慢慢發生,這是一個緩慢漸進的過程,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家長允許孩子目前只能擺爛,只能退縮,是對孩子的理解與慈悲。
03
很多家長在面對孩子厭學和擺爛時,嘴上說我已經接受孩子了,我已經不再嘮叨了,我已經不再批評孩子了。
這只是家長從道理層面,覺得應該這樣做。
但實際上,跟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只要遇到孩子不符合自己預期的時候,各種評判,指責和嘮叨與批評,自然而然就脫口而出了。
這是家長無意識形成的慣性思維,家長覺得自己沒有批評,沒有嘮叨,自己已經改變很多了。
可是孩子接收到的信號依然是家長很掃興,一點都不懂和理解自己。
![]()
于是孩子就再次將心門封鎖。孩子愿意跟孩子傾訴的前提是家長能耐心地理解孩子,而不是指手畫腳教孩子不該想什么,不該做什么,應該做什么。
家長嘴上說我愿意理解孩子,孩子這么擺爛了,我也認了。
這不是接納,而是被迫接受。潛意識還是不允許,不接納,非常意難平和落差。
不接納的狀態,是家長需要自我療愈與自我和解的課題,只有接納,才能允許一切如其所是。
家長允許孩子擺爛,不意味著放棄和溺愛孩子想怎樣就怎樣,而是先接納,找合適的時機幫助孩子修復與重建,得到父母理解與寬容與接納時,這樣孩子才能慢慢恢復心力更快從負情緒中走出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