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句“沒有中國,俄羅斯什么都不是”,背后是國際社會對中國調解角色的高度期待與誤讀。
聯合國大會的講臺上,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發表了一番引人矚目的言論:“中國是一個強大的國家,俄羅斯完全依賴中國,中國必須迫使俄羅斯停止軍事行動。”他更是直言不諱地表示,“如果沒有中國,俄羅斯什么都不是,但很多時候中國保持沉默”。
這番話瞬間在國際輿論場激起千層浪。就在當天,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在例行記者會上作出回應,表明“中方在烏克蘭危機問題上一向光明磊落”,并重申中方“秉持客觀公正立場,堅持勸和促談”的一貫立場。
---
01 澤連斯基言論背后的戰略考量
澤連斯基選擇在聯合國大會這一重要平臺發表上述言論,絕非偶然。這已經是他近期第二次就中國在烏克蘭危機中的角色發表看法。
就在不到一個月前的8月22日,澤連斯基曾表示“烏克蘭不需要中國作為提供安全保障的國家之一”,理由是中國沒有幫助阻止2022年的沖突。
不到一個月時間,澤連斯基的表態發生了微妙轉變——從拒絕中國參與安全保障到公開呼吁中國向俄羅斯施壓。這種轉變背后,反映出烏克蘭在沖突長期化背景下的外交策略調整。
澤連斯基的言論看似是在向中國喊話,實則有多重受眾:一是國際社會,尤其是西方國家,強化“俄羅斯依賴中國”的認知;二是國內民眾,展示政府積極尋求外交途徑解決沖突的努力。
02 中國外交回應的智慧與一致性
細讀中國外交部的回應,短短幾句話體現了中國在國際爭端中的一貫立場與外交智慧。發言人郭嘉昆強調,中方“從危機爆發第一天起,就秉持客觀公正立場,堅持勸和促談”。
“勸和促談”這四個字,看似簡單,實則包含深刻的外交哲學。
中國在烏克蘭危機中確實保持著一種平衡策略。一方面,中國與俄羅斯有著全面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另一方面,中國也重視與烏克蘭的友好合作關系。
這種平衡在外交回應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既沒有接受澤連斯基的“施壓”要求,也沒有直接反駁其觀點,而是重申了一貫的公正立場。
03 國際關系中的“依賴”敘事與現實
澤連斯基提出的“俄羅斯完全依賴中國”的論斷,值得深入探討。這種“依賴論” 在國際輿論場中頗有市場,但現實情況可能更為復雜。
經濟層面上,中俄貿易確實在沖突后有所增長,俄羅斯也確實面臨西方制裁下的經濟壓力。但將兩國關系簡單歸結為“依賴”未免過于片面。
從歷史角度看,俄羅斯有著深厚的大國底蘊和相對完整的工業體系,將其描述為“沒有中國就什么都不是”顯然不符合實際。
國際關系中不存在單向依賴,更多是一種相互需要的關系格局。中國在烏克蘭危機中的調解角色,正是基于這種復雜性,而非簡單的施壓能力。
04 中國外交哲學的連續性
中國在烏克蘭危機上的立場具有明顯的連續性。不僅郭嘉昆在9月24日的記者會上表明了立場,早在8月22日,外交部發言人毛寧也回應過澤連斯基的相關言論。
毛寧當時重申,中方在烏克蘭危機問題上一貫光明磊落,秉持客觀公正立場,主張各方應當本著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推動烏克蘭危機的政治解決。
這種連續性體現了中國外交的一致性,不會因一時一地的輿論壓力而改變基本原則。
8月28日,郭嘉昆在回應“俄羅斯連續夜間襲擊烏克蘭首都基輔”的問題時,再次強調“對話談判是解決烏克蘭危機的唯一可行出路”,并呼吁有關各方遵守“戰場不外溢、戰事不升級、各方不拱火”三原則。
三次回應,不同場合,但核心信息高度一致——這種穩定性本身就是一個負責任大國的外交體現。
---
隨著烏克蘭危機進入新階段,各方都在尋找出路。澤連斯基的言論反映了一種現實:國際社會對中國角色的期待在上升。但解決如此復雜的沖突,需要的是各方共同努力,而非單方面施壓。
中國已經明確表示“愿意為此發揮建設性作用”,但這建立在“客觀公正”和“勸和促談”的基礎上,而非選邊站隊。
戰場上的較量暫時難分勝負,而外交舞臺上的博弈同樣激烈。在紐約和北京,外交官們都在尋找微妙平衡點,既維護原則,又開辟政治解決的空間。
真正的外交智慧不在于強硬施壓,而在于如何找到各方利益的交匯點——這是中國回應給世界的重要啟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