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9日晚,2025吳天明青年電影展“首作之上·榮譽推選”單元隨著青年電影之夜的落幕正式結束。數日以來,15位青年導演攜他們的首部長片作品,在銀幕上留下了真誠與熱烈的印記。觀眾與產業嘉賓在觀影與交流中,共同見證了新一代創作者如何以鏡頭回應現實、以故事撫慰人心。此刻的收官,意味著一段展映的結束,但更是一段永恒創作的開始,一次對未來的鼓勵,一次青年電影力量的集結與奔涌。
![]()
榮譽推選:雙系統、雙審核評審機制
產業放映環節中特別引入“雙系統、雙審核”這一創新機制,并加設1V1導師環節。
“雙系統、雙審核”,是指“首作之上?榮譽推選”單元影片在由初審評審團選出后,由終審評審團與觀眾評審團兩個系統共同進行打分,并分別在專業與大眾維度進行審核。
終審評審團由著名電影人焦雄屏,著名演員、制片人、出品人梁靜,資深營銷專家、北京如魚得水影視文化有限公司總經理榮超,知名攝影指導、導演、監制王昱與知名導演鄭大圣組成。終審評審團的存在,確保了推選結果在行業高度與藝術標準上的權威性與專業度。
![]()
這樣雙輪、雙層的評審團設計,目的是讓專業與大眾的聲音彼此呼應,既有行業標準的沉穩,也有現場情感的熾熱,而多重角度交織匯聚,形成共振后,影片不只是被評判,更會在對話與激蕩之中煥發新的可能,映照出“首作之上”作為青年影像平臺的獨特光芒。
與此同時,在實踐上,雙審核機制是為了確保青年導演能跟觀眾、跟市場提前連接。一方面,通過觀影問卷、映后交流等方式,讓主創直面多元觀眾的真實反饋,高效模擬應對電影上映后的真實情境;另一方面,通過資深宣發從業者(包括保利影業副董事長、保利文娛科技總經理李挺偉,濟南百麗宮影城總經理、資深媒體大V董文欣,蒸騰影業創始人、知名營銷專家董超,資深營銷專家、北京如魚得水影視文化有限公司總經理榮超,小可映畫創始人、知名營銷專家沈克敏,資深電影發行人、制片人劉歌等)的“1V1”分享交流,既讓主創精準收獲經驗指導,以便在日后影片投放、新片創作中更為游刃有余,也能提前嫁接宣發資源,轉化榮譽資本,更快更好地縮短青年導演的中小成本電影和影院之間的最后一公里。
![]()
左:劉歌 右:榮超
![]()
左:董文欣 右:董超
![]()
左:李挺偉 右:沈克敏
![]()
讓人感到意外的是,在影展結束后,本次評委會主席焦雄屏女士對整個電影展開了回顧,是真誠的,是驚喜的,給電影展帶來一長段真誠的感想:
“作為吳天明青年電影展的榮譽主席,我非常高興,首屆展現出來的風貌和實質。選映的影片與最后競賽的15部青年首作,都符合甚至超標的完成了這個影展的理想:也就是“創作初心,看見起點”。整體秉持了吳天明導演對電影的熱愛,創作的現實主義精神,還有提攜后進的不遺余力。
選映的大師首作,不但包括有《伊萬的童年》《四百擊》《蜂巢幽靈》等多部膾炙人口的杰作,也挖出了王家衛的《旺角卡門》和黃建新的《黑炮事件》,讓影迷得見這些首次創作光芒四射的年輕筆觸。
當然,吳天明導演的《沒有航標的河流》,還有當年文華公司的《哀樂中年》《假鳳虛凰》《太太萬歲》都讓觀眾重溫了時代的風貌和經典的底蘊。所有的展映都顯現了選片人的用心和品味,無疑是影迷的一場視覺盛宴。同時主辦單位秉持開放的態度,讓創作者、影迷可以自由地與產業界、文化界和演員對話交流;或者在一天的活動結束后,還能在古意盎然的嘉興酒吧里,與同好把酒高談闊論,不亦樂乎。
但是最令我個人驚喜的卻是15部入圍的作品。他們不但展現了多元化,豐沛的創造力和想象力,而且視角鮮銳,態度誠懇。整體素質是我多年來在各種競賽中少見的,我們把最高的(榮譽)推薦給了《當瓶子轉動時》,因為他魔幻現實的史詩影像,論述生命無常的殘酷和心靈的孤獨。
與之幾乎完全相反的是《在少女花影下》,這部嶺南都會故事,視聽語言嫻熟,現代性十足,將家庭隱藏的瘡疤和少女的復雜心境,一層一層的剝開,娓娓道來,卻令人膽戰心驚。
令人驚喜的,還有老演員的新起點,像鐘鎮濤與張艾嘉從過往明星光環褪下,回歸生活中質樸的角色,他們與年輕的身影相互輝映,重啟演員被時光贈與的新生命力。資深演員煥發新魅力,在青年電影展中毫不違和。
我非常享受這次的評審過程,包括鄭大圣、王昱、梁靜、榮超幾位評委,我們充分溝通,各抒己見,也各有堅持。我在他們身上看到對電影創作的熱愛,以及對后輩的珍惜,我們都對遺珠不放手,努力爭取曝光,也對每個作品的優點細細研究,牢牢記住。不管是看電影還是評選討論甚至在映后聚會中,大家敞開心靈的交流。即使我這么一個身經百戰的評委,也留下深刻的記憶。”
星光參與,共同推舟
本屆“首作之上·榮譽推選”產業放映不僅匯聚了眾多評委嘉賓對影片的綜合評估,更因明星的加入而增添光彩,使得入選影片在專業與公眾關注之間實現了雙重輝映。
首作推薦人
演員劉雅瑟與宋洋受邀擔任“首作推薦人”,以資深演員的身份為本單元賦予行業的目光與支持,他們的參與不僅是對青年創作者的肯定,更是對“首作”精神的莊重注解。與此同時,他們也積極參與“對話”單元活動,站在演員和影迷的雙重視角,與在場嘉賓交流從影以來的心得與體會,以切身行動為電影助力。
![]()
![]()
![]()
光影助力人
李嘉鑫、高至霆與陳雨濃三位青年演員擔任“光影助力人”,他們全程陪伴十五部影片的放映,不僅與觀眾一同走進影院,還在映前獻上真誠的推薦語,并在觀影中與觀眾共同留下了鮮活的交流與回應。
![]()
![]()
![]()
首作之上:榮譽推選與映后回聲
十五部青年導演的首部長片在銀幕上彼此輝映,最終,由專業/觀眾雙重評審體系共同商議,以下幾部影片獲得榮譽:
![]()
有電影的地方,就會有觀眾;有觀看的過程,就必然會生長出思考與追問。銀幕上的故事從不止步于放映的剎那,它在燈光亮起之后,延展成觀眾與創作者之間的交流與回響。本屆“首作之上·榮譽推選”產業放映的每一場放映之后,青年導演們都直面觀眾的提問與反饋,在一次次的對話中,他們的作品獲得了新的注解,也讓觀眾成為創作旅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為了留存首作的記憶,我們還對榮譽影片的主創人員進行了采訪。每一部獲得榮譽的影片,都是觀眾選擇的結果,映后環節也獲得了眾多的交流與感動。
《當瓶子轉動時》
專業評審·榮譽推選影片
觀眾·最佳觀影體驗
推選理由 專業評審組:兩位旅人的一段生命旅程,在宗教、倫理、文明和大自然間,提煉出史詩意義,非凡影像的質感,勾勒出心靈的孤獨與無常的殘酷。視野恢弘,筆觸細膩動人。觀眾評審組:該片以極致的視聽語言、創新的敘事節奏與沉浸的情感張力,為觀眾帶來了無與倫比的沉浸感與酣暢淋漓的欣賞體驗,共同走進了一段老人與流浪詩人共同踏上的解脫與救贖之旅。
映后回聲:導演洛旦分享了劇本從疫情期間籌備到拍攝的過程,并強調詩歌部分經歷了長時間的調整,既有藏地詩人創作也有海外詩句的拼合,最終呈現出開放而多義的表達。制片人陳彩云回憶二人與作品的結緣,指出影片不僅延續了藏地文化意象,同時因人物關系的普適性與流浪詩人的真實身份而展現出鮮明的現代感。與此同時,洛旦也解釋影片中的白馬象征著藏族宇宙觀中的死亡意象,也寄托精神層面的聯系;失憶與流浪詩人角色則源自現實原型的啟發;結尾的處理將在后期進一步調整。整體映后交流中,影片的詩性風格、跨越地域的普適主題與現代精神氣質成為核心討論的亮點。
《在少女花影下》
專業評審·榮譽推選導演--張惠斌
專業評審·榮譽推選女演員--楊欣
推選理由:以嶺南畫派的細密畫風,娓娓展現出一個花季少女在父母、同窗及男友間一幕幕貌似“日常”的生活,引領觀眾步步驚心緊隨她揭開不堪的傷疤,向死而生自我救贖。導演打破了年輕創作者自憐自哀的舒適圈,以反轉生活的故事拷問人生,用嫻熟的視聽語言解碼困境。
演員楊欣第一次演戲卻如同老手般的老練,在不動聲色的表象下,精準詮釋層層折疊的復雜心緒, 相當程度地拓展了敘事的現代性,讓角色直抵人心。
映后回聲:在映后交流環節,導演張惠斌回憶道,影片在疫情期間倉促完成,劇組成員大多通過線上招募,這也賦予了作品獨特的“紀錄片式”質感。執行制片鄭淼鑫補充說,許多群戲的調度充滿即興與意外的真實感。影片以女性視角塑造“非典型廣東少女”,通過偷窺式鏡頭和刻意保持距離的視覺風格,傳達她始終處于局外的處境;在敘事上,則大量運用“省略”和“留白”,以此尊重觀眾的觀影體驗。影片的整體結構受到巴赫音樂的啟發,在古典韻味中融入實驗探索。在映后交流中,張惠斌還進一步談及角色的心理創傷與家庭裂痕,回應了他對青春與親情主題的獨特思考。整場對話展現了影片在創作方法與敘事風格上的探索精神,也體現出青年導演勇于嘗試、敢于實踐的姿態。
《二十四味》
專業評審·最具市場潛力影片
專業評審·榮譽推選男演員--鐘鎮濤
和聲創影·后期支持特別榮譽
推選理由:影片以嶺南最尋常的二十四味涼茶為題,道出一個充滿人生百味的故事。濃烈的嶺南風情貫穿始終,少女充滿苦澀的成長回憶與父母之間苦中帶甜的情感拉扯,帶給觀眾一種五味雜陳的體驗。演員鐘鎮濤與張艾嘉都貢獻出他們從影以來所罕見的角色風貌,讓觀眾重新認識他們的同時,來感受這個地道的廣東故事。
映后回聲:在影片映后的交流中,導演黃綺玲分享了創作靈感源自其表妹家庭故事,并以少女四月的視角展開敘事,呈現三代人之間復雜的情感與糾葛。她強調影片并非父女和解,而是四月在面對缺席與背叛時逐漸學會與自己和解,并體會到“生活是過出來的”。觀眾的提問圍繞角色主視角、父母情感的展現、床戲與情感真實、父親死亡的設定以及厭食癥的隱喻展開,導演回應中透露了對中老年人情感需求的關注,以及家庭創傷如何影響子女的成長。她特別提到演員張艾嘉、鐘鎮濤在演繹中投入真實情感,甚至在激烈對手戲中出現受傷的情況。整體交流氛圍真摯,觀眾普遍關注影片如何通過個人故事折射出普遍的家庭困境與代際情感缺口,而導演則強調影片試圖直面殘酷卻真實的情感處境,留下對愛、遺憾與和解的深刻思考。
《爺爺奶奶那些事》
專業評審·最具藝術價值影片
新媒體選擇特別榮譽
觀眾·最具話題共鳴影片
觀眾·最喜愛女性人物--鄧桂英
推選理由:以敏銳的洞察和深刻的現實關懷,講述了奶奶80歲時執意和爺爺離婚,結束了六十年的包辦婚姻,這一具有特殊性的真實故事激發了大眾評審廣泛討論的與思考,作品超越了銀幕,成為了與觀眾連接的重要密碼。
映后回聲:制片人鄭泉表示,尤其令她感動的是“最受歡迎女性角色”榮譽與“最具藝術價值”榮譽:前者是國內外影展少有頒給紀錄片拍攝對象的獎項,這不僅是對影片中鄧桂英奶奶的認可,更是對紀錄片拍攝對象鮮活生命力的致敬;后者則彰顯了真實影像的力量,給予紀錄片創作者新的信心。她強調,影展為導演與觀眾、媒體和產業的交流提供了寶貴平臺,讓團隊在推廣與發行方面獲得新的啟發。映后與觀眾的互動也進一步拓展了影片的意義,使其超越了個體敘事,折射出普遍的家庭情感與社會共鳴。
《翠湖》
觀眾·最喜愛影片
新媒體選擇榮譽
知乎·昂揚首作榮譽
推選理由:《翠湖》是一部故事真摯動人、制作精湛的影片,它從一位家住昆明翠湖畔的喪偶老人的視角出發,講述了一段撫平三代人情感創傷和重構家庭紐帶的故事。《翠湖》以細膩柔軟的筆觸,抵達了廣大觀眾的內心,在影展期間獲得了觀眾評審最熱烈的情感共鳴與最廣泛的喜愛。
映后回聲:《翠湖》映后對談中,導演卞灼分享創作緣起——因重讀外公日記而生發劇本靈感;制片人關南回憶初讀四萬字劇本的震撼,并強調三代人群像的扎實刻畫;演員毛珍禧與攝影師朱捷則講述了與影片的緣分和投入。影片以固定機位凸顯人物關系和家庭氛圍,攝影師更將“外婆視角”的意象融入構圖。宋洋、李嘉鑫等嘉賓盛贊影片“流暢內斂”“真切代入”,觀眾提問涉及老人孤獨、男性角色缺席與演員年齡感等,導演回應細節多源于外公日記,刪減男性戲份是為聚焦三姐妹的階層關系,并融入演員特質實現共創。導演還強調生活的荒誕自帶幽默,他希望觀眾在孤獨與對立中仍能感受溫情與治愈。映后觀眾分享親人離世的共鳴,引導演動情落淚,演員毛珍禧亦以自身經歷呼吁“多一點耐心對待家人”。整場交流展現了影片真實、動人的力量,也印證了其超越銀幕的情感感染力。
《一百五十秒》
觀眾·最期待新人導演--楊少博
推選理由:其首作《一百五十秒》展現出了非凡導演才華、獨特美學風格與成熟掌控力,講述了兩名藝術體操運動員在備賽過程中命運的交織,以及她們在傷痛與夢想、關懷與摩擦、集體榮譽與個人追求等困境中做出的堅定選擇,影片具有很強烈的代入感,讓我們無比確信并期待其未來將為華語影壇帶來更多驚喜。
映后回聲:《一百五十秒》映后交流中,導演楊少博分享了拍攝緣起——因偶然接觸省藝術體操隊而萌生記錄沖動,制片人亦坦言低成本制作的艱辛與團隊身兼多職的堅持;演員雖未出席,但導演透露通過長期跟拍與運動員建立深厚信任,甚至雙胞胎隊員的真實狀態成為敘事焦點。影片以觀察式鏡頭捕捉訓練日常與賽事瞬間,攝影師更將"運動員視角"融入臨場構圖。觀眾盛贊影片"真實有力""觸動人心",提問涉及體育體制差異、銅牌隊伍的價值與拍攝倫理等,導演回應選擇陜西隊既是現實條件限制也是主動敘事選擇,刪減比賽現場畫面是為強化日常訓練的厚重感,并強調"第三名的故事同樣值得被看見"。導演認為體育精神超越獎牌顏色,希望觀眾在競技表象下感受到個體的掙扎與成長。映后多位觀眾分享運動員親屬經歷,引發現場對體育教育價值的討論,制片人亦呼吁"多關注非冠軍的付出"。整場交流既展現了紀錄片創作的現實挑戰,也印證了體育故事跨越銀幕的情感共鳴。
![]()
《一息尚存》
新媒體選擇特別榮譽
索德博格·宣發助力特別榮譽
觀眾·最喜愛男演員--劉裕龍
推選理由:《一息尚存》是一部獨角戲,一部充滿產業潛力的出色影片,尤其是劉裕龍在影片中以富有層次和爆發力的精湛表演,成功塑造了深入人心的形象,其表演獨角戲的出色光芒征服了所有媒體與觀眾,成為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靈魂。
映后回聲:《一息尚存》作為一部僅由一名演員撐起的密閉空間災難懸疑片,導演陳俊霖以實驗性的手法完成創作——六年間靠自籌資金在倉庫中拍攝,連“炒土”制造揚塵的細節都力求真實;主演劉裕龍在極端環境中承受身心考驗,將孤立無援的緊張與痛苦表現得淋漓盡致。影片在災難與懸疑的雙重線索中探討人物在剝離社會標簽后的本性與選擇,并以螞蟻、蜘蛛、螢火蟲等自然意象折射生命脆弱與對自由的渴望。整體交流呈現出主創對類型片極致化探索的勇氣,以及他們讓更多觀眾體驗這段獨特沉浸之旅的真誠愿望。
《不會說話的水怪》
和聲創影·后期支持特別榮譽
推選理由:《不會說話的水怪》以“特種兵式”的速度完成了創作,卻在未竟的工序中展現出極大的生長空間。它的手持影像里蘊含著潮汕地域的濕潤氣息與青年困境的灼熱張力,而真正讓人期待的,是尚未完全成型的后期:調色將賦予畫面更清晰的呼吸,混音與原創配樂將讓旅途的孤獨與沖突更加震耳心弦。正是在這種“未完成”的狀態下,影片展示了潛能的張力——它呼喚產業與觀眾的支持,也呼喚創作者在未來作品中不斷自我超越。我們授予它榮譽,不僅是肯定當下的誠意與勇氣,更是見證一個正在醞釀、必將成熟的影像之聲。
映后回聲:導演韓果真在映后交流中直言本片是一次“特種兵式”的速成創作:他于9月辭職、僅留四個月窗口籌備,12月中旬開機、月底在17天內以手持機完成拍攝;選角經歷高強度、曾面試近百位演員。創作緣起源自2023年訓練營的命題與他在潮汕踩點時對地方文化與景觀的直覺契合——片中媽祖文化、潮濕悶熱的地域氣質與從北向南的公路敘事共同構成了故事的敘事與美學基礎。后期制片楊倩透露,當前仍為工作版,重點任務是調色、聲音混音與原創配樂,團隊期待產業與觀眾的技術與資金支持;導演也坦承燈光與成本受限,表示將于后期和下一部作品中改進。面對觀眾關于敘事節奏、畫面與某些情欲表述的反饋,韓果真回應道那類片段服務于人物動機,會在剪輯與尺度上再打磨,并強調影片核心并非被拍攝地的便利性所主導,而是探討當代青年在理想與現實間的抉擇與生存方式——以紋身師為代表,提出“與其后悔,不如現在去做”的主題命題。整場交流既呈現出影片的創作艱苦與誠意,也明確了后期完善與面向觀眾調整的方向。
評委會還特別提及了兩部風格各異的作品。《舞林錄》以勇敢的姿態冒犯經典電影語言,將劇情片、紀錄片與自媒體混融,形成了一種嶄新的電影“介面”;而《再見螢火蟲》則以孩子的眼睛觀察山林寺廟的靈動與童真友情,如清風般撫平浮躁,折射出純凈與夢想。這些特別提及不僅是鼓勵,也是對青年導演們未來道路的召喚。
![]()
除此之外,扎西青朋、多杰當主導演的《第三個孩子》,燕文薪導演的《如父如母》,朱宇導演的《沃野》、陳想導演的《無盡之旅》、廖卓導演的《大力有奇跡》也在映后與觀眾和媒體進行了交流。幾位導演分享了各自作品背后的創作契機與現實關懷,既有源于個人生命經驗的真切書寫,也有對社會議題的敏銳回應。觀眾們從敘事風格、人物塑造到文化語境展開提問與互動,使影片的意義在放映之外得到進一步延伸。這些交流展現了青年導演們的多元創作面貌,同時為未來的傳播與合作打開了新的可能。
![]()
![]()
![]()
![]()
![]()
共期再會,共赴前程
電影是人類情感與思想的載體,是時間流轉中最溫柔也最鋒利的見證;青年電影則更是一種蓬勃的召喚,它以不懼失敗的勇氣與尚待雕琢的鋒芒,揭示現實的裂隙,描摹生命的豐饒。青年創作者們在有限的條件中創造出無限的可能,他們的作品不僅回應當下,更為未來的影像書寫奠基。
正如“首作之上”所昭示的,這些首部長片并非終點,而是青年導演與世界展開對話的起點。每一次光影閃爍,都是對理想與現實的凝視;每一次觀眾的回聲,都是未來旅程的召喚。吳天明青年電影展“首作之上·榮譽推選”的產業放映,正是在這一瞬間見證了青年電影的銳意與潛力,讓我們看見他們在奔涌之后,如何繼續向著更遼闊的天地發光、發聲。
青年強,則中國電影強。讓我們永遠懷著青年的赤誠創作之心共期再會,在明天,在未來再見。
回到出發點,在初心中找到未來。
如有任何困惑
請隨時拍拍我們
吳天明青年電影展組委會
官方網站:
https://www.cff.net.cn/wtm/
咨詢郵箱:
WTMFF2025@163.com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