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說明:目前醫學領域對“普通 CT 是否必須穿防護衣”存在討論——有觀點認為,對于非敏感部位的普通CT,若防護衣遮擋掃描視野,可能導致圖像偽影,反而需重拍增加輻射暴露;也有觀點認為,即使是非敏感部位,防護衣仍能減少散射線對周邊器官的影響。
因此,本文建議的核心原則為:優先遵循醫生指導,若掃描部位靠近甲狀腺、腹部、盆腔等敏感區域,主動要求穿防護衣;若為頭部等非敏感部位,可先詢問醫生“是否需要穿”,避免因防護衣位置不當影響成像。
每次去醫院拍CT,護士遞來沉甸甸的防護衣時,你是不是也有過靈魂拷問:這玩意兒真能擋住輻射嗎?是不是隨便穿穿就有效果?
![]()
其實很多人都不知道,防護衣穿不對,不僅擋不住風險,還可能白挨累。
結合最新醫學研究和臨床實操經驗,整理了一份“CT防護衣實用指南”,看完下次拍CT再也不慌啦~
先搞懂:
現在醫院的防護衣,早就不是“鉛圍裙”獨大了
以前拍CT穿的都是傳統鉛圍裙,重得像背了半袋米,穿半小時腰就酸到直不起來。
但現在不一樣了——最新研究(比如《Journal of Medical Physics》2025年的綜述)早就證實:新一代無鉛圍裙和傳統鉛圍裙的防護效果差不多,但重量能輕30%~50%,有的甚至只有2公斤左右,穿久了也不勒肩、不壓腰。
![]()
所以下次去拍CT,尤其是要長時間躺著的(比如增強CT),可以主動問護士:“有沒有無鉛圍裙呀?”怕重、腰不好的朋友,選無鉛款準沒錯~
![]()
核心建議1
先看“鉛當量”,選對才有用
不是所有防護衣都能防CT輻射!關鍵看標簽上的“鉛當量”——這是衡量防護力的核心指標,就像買手機要看“內存”一樣。
普通CT(如頭部、胸部平掃):選0.25mm 鉛當量的就夠了,能擋住大部分散射線(可詢問醫生檢查相應部位是否需要穿,避免遮擋成像);
增強CT(比如腹部、血管CTA):得選0.35mm鉛當量的,因為機器輻射強度更高,防護力得跟上;
兒童拍CT:一定要“兒童專用款”,鉛當量不用太高(0.25mm足夠),但尺寸更貼合,不會因為太大漏縫。
![]()
核心建議2
三個“必擋部位”別漏了,否則等于白穿
很多人穿防護衣只套個肚子,其實錯了!CT輻射的 “重點攻擊區”是這3個地方,必須蓋嚴實:
甲狀腺(脖子下方):甲狀腺對輻射特別敏感,尤其是女性和兒童,一定要讓防護衣的領口蓋住脖子下方,或者單獨要一塊“甲狀腺防護巾”(很多醫院都有,主動要就給);
腹部/盆腔:不管是男生還是女生,腹部和盆腔都有生殖器官,防護衣要拉到胯部,別只蓋到腰就完事;
側面縫隙:很多防護衣是“前后兩片式”,穿的時候記得把側面的魔術貼/帶子系緊,別留縫隙——輻射可不會繞著走,漏個小縫就可能“鉆進去”。
親測有用的小技巧:穿好后低頭看一下,能看到自己的肚子或脖子,就說明沒穿對,趕緊調整!
![]()
核心建議3
這些“誤區”別踩,防護衣不是“萬能盾”
穿了防護衣不代表可以“為所欲為”,這3個坑很多人都踩過:
? 手伸進掃描區:有的人拍CT時習慣用手撐著機器,或者扶著頭部,殊不知手要是伸進了掃描的“輻射區”,防護衣根本護不到,反而會讓手部暴露;
? 靠在機器上:等待掃描時別把身體靠在CT機上,機器運行時周圍會有散射線,離得越近風險越高;
? 穿了防護衣就不配合定位:有時候醫生會讓你調整姿勢(比如憋氣、轉頭),別覺得“穿了防護衣隨便動”,姿勢不對可能要重拍,反而多受一次輻射。
![]()
核心建議4
兒童/孕婦拍CT,防護要“加buff”
這兩類人群對輻射更敏感,防護衣絕對不能省。
帶娃拍CT:別給孩子穿成人防護衣——成人防護衣尺寸過大,不僅容易漏縫,還因厚重、不合身讓孩子產生壓迫感,加劇抵觸情緒。
一定要用“兒童專用防護衣”,有的醫院還有卡通圖案的,能減少孩子的抵觸感;如果是嬰幼兒,記得要“頭部防護帽”,重點擋大腦和眼睛。
孕婦拍CT:除非醫生評估后認為“必須做”(如頭部外傷、急腹癥等危及生命的急診情況),否則孕期應盡量避開CT 檢查。
如果一定要做,除了常規防護衣,還要額外要“腹部防護墊”(比普通防護衣厚,專門擋肚子),同時戴甲狀腺防護巾,避免雙重暴露。
最后1個小檢查:
穿之前先“摸一摸”
防護衣要是破了,再高的鉛當量也沒用。
穿之前花10秒做個簡單檢查:
摸表面:檢查是否有鼓包、裂縫,或內部防護層(比如鉛層、無鉛防護膜)外露;
看邊緣:查看魔術貼、縫線處是否開線,若邊緣翹起,可能存在漏縫風險;
要是發現破損,別不好意思換——破了的防護衣就像破了洞的“傘”,擋不住雨也擋不住輻射。
總結一下:
拍CT穿防護衣“五步口訣”
先詢問:普通CT分部位,先問醫生是否穿;
看標簽:普通CT選0.25mm鉛當量,增強CT選0.35mm鉛當量;
蓋重點:甲狀腺、腹部、側面縫隙別漏;
查破損:摸一摸、看一看,破了趕緊換;
離機器:手別伸掃描區,別靠機器。
其實CT防護衣的核心是“擋散射線”,配合醫生的要求、擺對姿勢,才是最穩妥的做法。
下次拍CT別再把穿防護衣當“走流程”啦,每一個小細節都是在守護自己的健康~
【參考文獻】
1.Gurumurthi S H P, Rajasekar V.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ffectiveness of Traditional Lead Aprons versus Newer Generation Lead-free Aprons in Radiation Protection[J]. Journal of Medical Physics, 2025, 50(1): 1-7.
2.Guide S S. Radiation protection and safety in medical uses of ionizing radiation[J]. Specific Safety Guide SSG-46, IAEA, Vienna, 2018.
說明:文字原創,圖片由AI生成。
作者:解陽楊
設計:劉錦
責編:郝學婧
審核:姜峰 李碩然 李青青
![]()
為促進科普創作的傳播與交流,我們組建了科普創作者交流群
由于申請人數較多,進群后請備注:醫院、單位 / 專業 / 姓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