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疇,是漢末三國時期的一個奇人。不是很熟悉三國歷史的人,可能對這個名字都有些陌生。本文簡單介紹一下田疇的人生經歷,重點討論一下田疇為何寧死也不接受曹操的封賞。
![]()
田疇其人其事
田疇,字字泰,右北平郡無終人,是當地豪族。史書記載他年少時喜好讀書,善于擊劍。初平元年(190年),關東義兵討伐董卓,董卓將漢獻帝遷至長安。幽州牧劉虞是漢室宗親,也是一個真正忠心漢室的人,于是他想派人到長安表示作為忠臣的禮節,但天下紛亂,道路不通。
![]()
劉虞找不到合適的人,這時大家都推薦田疇,說他雖然年輕(22歲),但他是一個奇人。191年,劉虞鄭重其事地請來田疇相見,對他十分滿意,于是讓他擔任從事,為他置辦車馬。田疇歷盡千辛萬苦抵達長安,漢獻帝及朝廷大為高興。
朝廷下詔任命田疇為騎都尉。田疇認為天子流亡在外剛剛歸還,尚未安定,自己不可以承受這樣的榮寵,堅持辭讓不受,朝廷尊重他的心意。三公府同時征召,田疇都沒有接受。193年田疇回到幽州,結果劉虞已經被公孫瓚所殺。
![]()
田疇回來后,到劉虞墳墓前拜謁祭掃,又發出章表,哭泣著離去了。公孫瓚知道后大怒,懸賞通緝,捕獲了田疇。把他關了起來,公孫瓚責問他為何不把朝廷的章表送給自己,反而為劉虞哭祭。田疇意正言辭地回懟公孫瓚。公孫瓚欣賞田疇的志氣,把他放了。
疇得北歸,率舉宗族他附從數百人,掃地而盟曰:"君仇不報,吾不可以立於世!"遂入徐無山中,營深險平敞地而居,躬耕以養父母。百姓歸之,數年間至五千馀家。——《三國志·田疇傳》
田疇回家之后,率領所有宗族里的和從別處前來依附的共幾百人,掃地盟誓說:“君仇不報,吾不可以立于世!”隨即進入徐無山中,營造了一塊地處深遠險峻又很平敞的空地居住,親自耕種糧食用來供養父母。百姓都來歸附,幾年間達到五千多戶。
當時流離失所的百姓很多,歸附田疇的也越來越多,為了更好自保,也為了守護這些百姓。田疇就為大家制定了有關殺傷、盜竊、訴訟的法律,規定犯法重的人治死罪,其次的也要抵罪,共有二十多條。又制定了婚喪嫁娶的禮儀,興辦學校講授知識的規劃,向眾人頒布。眾人都熟悉了,到了路不拾遺的程度。
![]()
北方邊境地區百姓紛紛聚攏,服從他的威信,烏丸、鮮卑也都各自派遣使者來送貢物,田疇都接納、撫慰了他們,使他們不再進行侵擾。此時田疇和他所護佑的百姓,儼然是一個獨立王國。袁紹幾次派遣使者前來招請田疇,他都拒絕了,沒有接受。袁紹死后,他的兒子袁尚又來征召,田疇也始終未去。
烏桓經常殘殺當地士大夫、侵害百姓,田疇有討伐他們的心思,但苦于實力不夠。207年曹操北征烏桓,田疇作為向導,幫助曹操奔襲烏桓,取得大勝。事后曹操幾次想要封賞田疇,但他每次都拒絕,甚至寧死也不接受封賞。他為何拒絕曹操的封賞呢?
田疇為何拒絕曹操的封賞
軍還入塞,論功行封,封疇亭侯,邑五百戶。疇自以始為居(君)難,率眾循逃,志義不立,反以為利,非本意也,固讓。太祖知其至心,許而不奪。
平定烏桓后,曹操要封田疇為亭侯,但田疇自己認為當初為了主君(指劉虞)死難,率領眾人逃遁,報仇的志向還沒有實現,反而靠它獲取利祿,這不是自己本來的意思,堅持推讓。曹操知道他心意至誠,答應了而沒有勉強他。
![]()
從征荊州還,太祖追念疇功殊美,恨前聽疇之讓,曰:"是成一人之志,而虧王法大制也。"於是乃復以前爵封疇。疇上疏陳誠,以死自誓。太祖不聽,欲引拜之,至于數四,終不受。有司劾疇狷介違道,茍立小節,宜免官加刑。
過了幾年,曹操又想起田疇的功勞,后悔上次聽從了田疇的辭讓,說:“這是成全了你一個人的志向,而損害了國家的法律制度啊。”于是就用上次的爵位賜封田疇。田疇上疏陳述自己的誠意,以死來發誓。曹操沒有聽從,想把他招來授官,再三再四,田疇終究沒有接受。
田疇屢次拒絕封賞,有關部門認為彈劾田疇偏狹固執,有違正道,只知固守小節,應該罷免官職,施加刑罰。曹操尊重田疇的行事,猶豫不決了好長時間,終于把此事交給世子曹丕與大臣們廣泛討論。曹丕、荀彧、鐘繇等人都表示,應該遵從田疇自己的意愿。
疇答曰:"是何言之過也!疇,負義逃竄之人耳,蒙恩全活,為幸多矣。豈可賣盧龍之塞,以易賞祿哉?縱國私疇,疇獨不愧於心乎?將軍雅知疇者,猶復如此,若必不得已,請愿效死刎首於前。"言未卒,涕泣橫流。惇具答太祖。太祖喟然知不可屈,乃拜為議郎。
曹操仍然不死心,由于夏侯惇與田疇關系很好,于是曹操讓夏侯惇勸田疇接受封賞。田疇卻說:“我不過是個背負信義逃竄的人,蒙受恩惠得以全活,實在是太幸運了。怎可以賣盧龍要塞來換取利祿賞賜呢?您素來是了解我的,還要這樣做,如果一定不得已的話,我希望就在這里自刎。”話沒說完,就痛哭流涕。
田疇為何拒絕曹操的封賞?個人以為,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田疇的二重君主觀念。
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中有這樣一段論述:“當時的士大夫,似乎有兩重的君主觀念,依然擺不脫封建時代的遺影。”錢穆先生是什么意思呢,是說東漢時期的士大夫們,一方面視皇帝為君主,另一方面也視自己的郡守(國相)為主君。
![]()
比如“府君”這個詞,很明顯就是把地方長官視為君的表現。我們具體到田疇個人身上來看,漢獻帝劉協當然是他的君主,但幽州牧劉虞也是田疇的主君,而且似乎在田疇心目中,劉虞的位置更重要一些。
劉虞被公孫瓚所殺,田疇掃地立誓:“君仇不報,吾不可立于世。”還有田疇第一次拒絕曹操的封賞時,曾說“疇自以始為君難,率眾循逃”。這里說明,田疇首先是把劉虞看作自己的‘主君’,然后才是漢獻帝。因此,其實田疇自始至終,都認為自己的主君是劉虞、漢獻帝,他怎么會接受曹操封賞呢?
第二,田疇是燕趙慷慨悲歌之士。
還有一個問題需要說明一下,田疇為何要幫助曹操討伐烏桓,很多人因為這件事認為田疇既然出仕曹操,為何有拒絕封賞,豈不是前后矛盾?
![]()
田疇在出山幫助曹操之前,一直在隱居,他之所以拒絕袁紹、袁尚父子征辟,而甘愿為曹操做向導,是因為“疇常忿烏丸昔多賊殺其郡冠蓋,有欲討之意而力未能”。很明顯,田疇幫助曹操的直接原因,是為了找烏丸報仇。
遂隨使者到軍,署司空戶曹掾,引見諮議。明日出令曰:"田子泰非吾所宜吏者。"即舉茂才,拜為蓚令,不之官,隨軍次無終。
而且這段記載也很值得玩味,田疇到了曹操軍營之后,曹操任命田疇為司空戶曹掾,也就是自己的屬吏(207年曹操任司空)。然后兩人有一番長談,結果第二天曹操下令,說:“田疇不是我能夠任用為吏的。”于是舉薦田疇為茂才,拜為蓚縣縣令,但是不到任,而是隨軍到無終。
司空戶曹掾和蓚令的區別是很大的,戶曹掾是司空曹操的屬吏,而蓚令則是東漢朝廷的官,是漢獻帝的官。我們不知道這是田疇自己要求的,還是曹操發現田疇這個人非常不一般,但我個人傾向于認為是田疇自己要求的。因為田疇始終認為劉虞才是自己的主君,如果成為曹操的屬吏,那等于背叛劉虞。
![]()
燕趙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田疇“好讀書,善擊劍”,既深明大義又志節凜然,從他哭祭劉虞,硬剛公孫瓚,而且立誓為劉虞報仇來看,這樣的人不是貪慕榮華富貴的人,而是秉持忠義而行的人。
綜上,田疇是一個慷慨壯烈的燕趙男兒,在根深蒂固的‘二重君主’觀念加持之下,田疇雖然幫助曹操征討烏桓,但他從來沒有想為曹操效力。所以他可以接受蓚令的任命,但堅決拒絕曹操為他申請的其他封賞,寧死也不接受!
《三國志》作者陳壽對田疇的評價很簡單:田疇抗節,王脩忠貞,足以矯俗。但深入分析一下,這幾個字頗有深意,而且田疇是和管寧、袁渙、邴原等人合為一傳,一般都習慣于稱他們為“志節之士”的合傳,陳壽可謂用心良苦。
參考資料:《三國志》裴松之注、盧弼《三國志集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