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這條來自國家衛健委新聞發布會的消息,與我們每一個人的“錢袋子”息息相關,必須第一時間和大家說道說道。
一、官方定調,績效占比要降!
近日,國家衛健委在浙江召開了一場關于推廣三明醫改經驗的新聞發布會。會上,浙江省湖州市常務副市長王宗明的一段發言,信息量巨大,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
![]()
在介紹湖州學習三明醫改的經驗時,他明確提到:
> “我們按照動態縮小……獎勵績效工資占比這‘三個結構性調整’的思路,推行以崗位年薪為主的薪酬制度改革,醫務人員薪酬中穩定部分占比較2022年提升了11.3個百分點。”
這句話翻譯成大白話就是:要降低績效工資在總收入中的比例,提高固定工資(穩定部分)的比例。湖州已經這么做了,并且作為成功經驗向全國推廣。
這意味著,過去那種“多勞多得、績效為王”的收入模式,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轉變。
二、同行評論炸鍋
消息一出,咱們醫生社群里立刻炸開了鍋。看看同仁們的真實反應,句句扎心:
- “縮小了,績效減少了,基本工資不變,確實縮小了”
- “編外基本工資五險一金扣完到手還剩幾十上百塊錢,全靠績效活。這還減少績效,擺明了就是要命啊!呵呵”
- “其實就是降薪”
- “人群中的精英確實牛!給你降薪都能說得這么好聽!”
- “首先你得知道醫改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其真正目的就是醫保資金不夠和老百姓認為的看病貴……必然結果是越改待遇越差,改一次差一次……”
看來,大家對于“縮小績效占比”的解讀多數還是不容樂觀:這很可能意味著實際收入的下降。尤其是在基本工資普遍偏低的情況下,動績效,就是動了大部分醫務人員的核心收入。
三、小編觀點
有人可能會說,提高固定工資占比,收入不是更穩定了嗎?理論上沒錯。
巧合的是,就在前幾天,國家衛健委主管的《健康報》刊登了清華大學楊燕綏教授等人的文章,其中明確提出一個理想的薪酬標準:公立醫院醫生年薪應是教師年薪的1.5倍、公務員年薪的2倍以上。
這個標準,說出了我們所有醫務人員的心聲!然而,理想照進現實!
我們杏林苑醫生社群近期做的結果,結果令小編都很意外的:
竟然有近60%的醫務人員收入低于當地公務員收入!僅有不到28%的醫生收入能達到公務員的2倍及以上。
一邊是專家呼吁醫生收入應達公務員2倍,另一邊是近6成同行收入還不如公務員,現在又要開始“縮小績效占比”……這種巨大的反差,讓一線醫務人員如何能有獲得感?
小編認為,醫保資金穿底是頂層設計的問題,這個窟窿不應主要由沖鋒在前的臨床醫務人員來填補。如果改革最終演變成簡單的“降薪”,那無疑會寒了天下醫者之心,最終受損的,將是全民的健康福祉。醫生的價值,理應得到更公正的體現。
大家所在的單位,開始縮小績效工資占比了嗎?
醫客說
醫生的“錢袋子”,關乎每個人的健康
“績效占比縮小”的爭議,本質是醫療行業“公益屬性”與“市場邏輯”的碰撞。醫生的收入,不僅關乎個人生存,更直接影響醫療質量與患者安全。若改革能讓醫生“有尊嚴地治病”,讓“治病救人”回歸職業初心,這場“薪酬革命”便是值得期待的。
正如一位老醫生所言:“我們不怕辛苦,怕的是辛苦不被看見;我們不求高薪,求的是付出與回報的公平。” 唯有讓醫生的價值被真正尊重,醫療改革才能真正“改”到患者的心坎里。
【責編】醫客君
【文章來源】杏林苑社群
【圖片來源】網絡
【免責聲明】我們尊重原創,版權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微信:xxxfff0518 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感謝您對醫客的支持!
【投稿郵箱】yike@touchealth.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