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攝影巨擘布列松和中國有著不解之緣。他的攝影集《從一個中國到另一個中國》,還有后來出版的法國黑皮書《中國》都是在西方極為暢銷的經典。透過這些珍貴的照片,不但讓西方人了解了中國,也為中國記錄了歷史。這些作品是世界攝影史上的精粹,也是“中國攝影史”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1948年12月初,40歲的布列松作為《生活》雜志資深記者來到中國,在北京、上海、南京拍攝了大量的照片,真實反映了國民黨全面潰敗、共產黨徹底勝利前的中國社會景象。這些作品于1954年結集為《從一個中國到另一個中國》出版,在西方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對于這本攝影集,國內當時的評價相當高,認為是“以中國的新舊對比,揭露了國民黨的黑暗,并客觀報道了中國的新生。”
1958年6月中旬,50歲的布列松受到中國政府邀請,再次來華拍攝。所不同的,這次全程有人陪同,拍到的東西極其有限,盡管行程3個月,拍攝了北京、上海、福建、成都、新疆、沈陽等地。
![]()
《生活》雜志,布列松攝,1958年
1959年1月5日,《生活》雜志隆重推出了布列松拍攝的專題《新中國內幕》。除了黑白照片,還有罕見的布列松彩色照片。彩色攝影當時西方攝影界還沒有普遍接受,更多用于商業,不算藝術。布列松的彩色攝影也只是嘗試,技術上有很大欠缺。
對于1958年的這批照片,布列松自己很不滿意。1958年的照片的確有失水準,很原生,但也顯得松散、紊亂。布列松說:到處都在圍觀我這個老外,沒法抓拍。兩個工人交頭接耳的畫面,拍攝生動,布列松自己喜歡,所以用成了《生活》封面。總之,由于技術缺陷和抓拍失敗,布列松銷毀了在中國拍攝的全部彩色正片,只留下了黑白底片。
45年后的2003年,當95歲的布列松第一次看到中國攝影家李振盛帶到法國的“批判布列松”資料,他大吃一驚。他以為自己記錄了真實,沒想到卻被認為是歪曲。他大笑道:“我當時是信仰共產主義的啊,難道中國不知道我是共產主義者嗎?我真的是共產黨員啊!只是沒有領到黨證。”
攝影被全面意識形態化的歷史早已過去,但依然值得深思。攝影可以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工具,但攝影首先是攝影。今天翻閱這些照片,我們看到的依然是“表面、個別和偶然”——這或許是攝影最容易被忽略的“本質”。攝影直擊表象,進而穿透世界。正如布列松所言:攝影是行動,繪畫是思索。
![]()
《生活》雜志,布列松攝,1958年
![]()
《生活》雜志,布列松攝,1958年
![]()
《生活》雜志,布列松攝,1958年
![]()
《生活》雜志,布列松攝,1958年
![]()
《生活》雜志,布列松攝,1958年
![]()
《生活》雜志,布列松攝,1958年
![]()
《生活》雜志,布列松攝,1958年
![]()
《生活》雜志,布列松攝,1958年
![]()
《生活》雜志,布列松攝,1958年
大躍進,布列松的黑白照片,1958年
![]()
![]()
![]()
![]()
![]()
![]()
軍事演練
![]()
![]()
![]()
![]()
![]()
![]()
衛生防疫
![]()
![]()
![]()
![]()
![]()
物質好奇
![]()
![]()
![]()
![]()
![]()
商貿文娛
![]()
![]()
![]()
![]()
![]()
![]()
![]()
![]()
![]()
![]()
![]()
生產勞動
![]()
![]()
![]()
![]()
![]()
![]()
![]()
![]()
![]()
![]()
![]()
![]()
![]()
![]()
![]()
![]()
![]()
![]()
![]()
![]()
《生活》雜志,布列松攝,1958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