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這段時間,我走在城市街頭總有種說不出的感覺。街道上行人稀稀拉拉的,商場里顧客寥寥無幾,就連以前熱鬧非凡的工業區也變得冷清了不少。出于好奇,我特意走訪了幾個地方,發現這還真不是我的錯覺——城市的人氣確實大不如前了。
記得上周末我去市中心最繁華的商業街逛了逛,放在三年前,這里可是人擠人,連找個地方歇腳都難。可現在呢?寬敞的步行道上只有三三兩兩的游客,不少店鋪都掛出了"清倉甩賣"的牌子。走進商場,導購員比顧客還多,她們百無聊賴地刷著手機,看到有人經過才會勉強抬起頭來招呼一聲。
![]()
更讓我驚訝的是工業園區的變化。上周拜訪一位在開發區工作的朋友時,發現他們園區里好幾棟廠房都空置著。朋友告訴我,他們廠里工人數量比疫情前少了將近三分之一。"現在招工難啊,"他嘆著氣說,"年輕人都不愿意進廠,有點本事的都往大城市跑了。"
這種"人去樓空"的現象在農村地區更為明顯。春節回老家時,我發現村里又少了好幾戶人家。隔壁王嬸告訴我,她兒子一家去年也搬到省城去了。"現在村里就剩下我們這些老骨頭了,"王嬸苦笑著說,"年輕人誰還愿意留在農村種地啊?"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我跟幾位做區域經濟研究的朋友聊了聊,又查閱了不少資料,發現背后主要有5個關鍵原因:
![]()
01 人工智能時代已經到來
當下最熱門的人工智能變革已經到來,記得去年我去廣東某工業園區考察時,親眼見證了一個令人震撼的場景:一家曾經擁有250名工人的電子廠,如今只剩下不到100人在工作。走進車間,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整齊的機械臂在有條不紊地作業,它們不知疲倦地重復著精準的動作,完全取代了以往需要人工操作的工序。
工廠負責人告訴我:"這些機器人不僅工作效率高,而且幾乎不會出錯,24小時連軸轉也不喊累。"說實話,看著這些冷冰冰的機器,我不禁為那些失去工作的工人們感到揪心。雖然從企業角度來說,自動化生產確實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但對于依賴工廠就業的小城鎮居民來說,這無疑是個沉重的打擊。
![]()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種趨勢正在從沿海地區向內陸蔓延。我認識的一位在縣城電子廠工作了十幾年的張師傅,去年突然失業了。他苦笑著對我說:"以前總覺得機器人離我們很遙遠,沒想到這么快就搶走了我們的飯碗。"像張師傅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他們大多年過四十,除了流水線上的技能外沒有其他特長,一旦失業就很難再找到合適的工作。這種結構性失業正在掏空三四線城市的產業根基,迫使越來越多的人不得不背井離鄉,去大城市尋找新的機會。
![]()
02 中國已經進入到老齡化社會
當前中國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老齡化浪潮。走在這些城市的大街上,你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曾經熙熙攘攘的商業街現在門可羅雀,熱鬧的商場里顧客寥寥。這背后隱藏著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我們的社會正在快速變老。根據最新統計數據,到2024年末,中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經突破3.1億大關。更令人擔憂的是,專家預測到2035年,這個數字將飆升至4億以上。與此同時,年輕一代的人數卻在持續萎縮:90后僅有1.75億,00后更是減少到1.45億。
這些數字背后反映的是一個個鮮活的生活場景。我曾在北方一個小城的公園里遇到幾位退休老人,他們告訴我:"現在出門就是買個菜,其他時間更愿意待在家里看看電視,研究研究菜譜。"這種生活方式在老年群體中相當普遍。與活力四射的年輕人不同,老人們外出逛街購物的頻率明顯降低。他們更享受居家的寧靜,這直接導致了城市公共空間的冷清。
![]()
03 很多人喜歡在網上消費
記得疫情前,每到周末,人們總愛約上三五好友,先去商場血拼一番,再到餐館大快朵頤。那種人頭攢動的熱鬧場景,如今在很多地方已經成為回憶。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徹底改變了我們的消費方式。現在,動動手指就能在網上買到心儀的商品,點點手機就有外賣送上門來。這種便利性讓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足不出戶。
我采訪過一位在縣城經營服裝店十余年的老板王女士,她無奈地說:"以前顧客試衣服能試半天,現在連門都不進了。"確實,電商平臺不僅商品種類豐富,價格也更具競爭力,更重要的是節省了寶貴的時間。這種轉變帶來的連鎖反應是顯而易見的:街邊的實體店鋪一家接一家地關門大吉,而那些曾經不起眼的小餐館,轉型做外賣后反而生意興隆。
![]()
這種消費模式的轉變正在重塑我們的城市景觀。走在街上,你會發現曾經熱鬧的商圈現在門庭冷落,而快遞小哥和外賣騎手卻成了最忙碌的人群。這種變化不僅僅是商業形態的更替,更深刻地反映了人們生活方式的根本性轉變。
這種變化帶來的影響是深遠的。商業活力的衰退不僅影響著當地的經濟數據,更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著社區的氛圍和人們的生活方式。曾經作為社交場所的商場和餐館,現在變成了手機屏幕上的一個個圖標。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交流正在被虛擬互動所取代。
![]()
04 各地資源分配的不均衡
每次回老家,聽到最多的就是誰家孩子又去大城市發展了。張家的兒子在上海當程序員,李家的女兒在深圳做外貿,王家的孩子在杭州搞電商......這些故事背后,是一個個家庭對更好生活的向往。
大城市就像一塊巨大的磁鐵,吸引著全國各地的人才和資源。優質的醫療條件、頂尖的教育資源、豐富的就業機會,這些都是小城市難以企及的。我表姐為了給孩子更好的教育,硬是在北京租了間地下室,每天通勤三小時上班。問她值不值得,她說:"為了孩子,再苦也值得。"
這種人口流動帶來的影響是深遠的。我去年回老家參加同學聚會,發現留在縣城的同學寥寥無幾。班主任感慨地說:"咱們班60個人,現在留在縣城的不到10個。"更讓人憂心的是,這種人口流失還在持續加劇。很多農村的學校因為生源不足被迫合并,鄉鎮醫院留不住好醫生,連菜市場的小販都在抱怨生意難做。面對這樣的現狀,我們不禁要問:這些小城市的未來在哪里?或許正如一位經濟學家所說,這不是簡單的對錯問題,而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
![]()
05 年輕人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的深刻變革
相信現在許多中年人,能深切感受到這一代年輕人與我們那個年代有多么不同。記得有一次,我試圖勸說00后的侄兒多出去走走,他卻反問我:"現在誰還整天往外跑啊?在家躺著刷劇打游戲不香嗎?"這句話讓我啞口無言。仔細想想也是,現在的年輕人確實更喜歡宅在家里。他們通過手機就能完成社交、娛樂、購物等幾乎所有需求,出門反而成了一件麻煩事。
我的另一個侄女小美就是個典型例子。這個22歲的姑娘可以整個周末都窩在房間里,一邊追劇一邊和網友聯機打游戲。問她為什么不出去逛逛,她給出的理由很實在:"出門要化妝換衣服,坐車要花錢,吃飯要排隊,玩累了還得自己回來,多累啊!"這種想法在年輕人中相當普遍。他們更愿意把錢花在游戲皮膚、視頻會員這些虛擬消費上,而不是像我們年輕時那樣,把大把時間花在逛街、聚餐這些實體社交活動上。
![]()
這種生活方式的變化帶來了一系列連鎖反應。三四線城市的商業街越來越冷清,很多店鋪都難以為繼。我老家縣城的步行街,曾經是年輕人聚集的熱鬧場所,現在卻門可羅雀。開服裝店的王阿姨無奈地說:"現在的年輕人寧愿在網上買衣服,也不愿意來實體店試穿。"更令人憂心的是,這種"宅文化"正在改變年輕人的就業觀念。很多年輕人寧愿做自由職業或者在家接單,也不愿意去本地企業上班,這進一步加劇了當地的人才流失。
每次走在老家空蕩蕩的街道上,看著那些關門的店鋪,我的心里總會泛起一絲惆悵。這些城市就像遲暮的老人,正在慢慢失去往日的活力。但轉念一想,也許這正是時代發展的代價。就像那首老歌里唱的:"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
總的來說,在這個快速變革的時代,我們每個人都是見證者,也是參與者。或許有一天,當區域發展更加均衡時,這些"失血"的城市能夠重新煥發生機。到那時,漂泊在外的游子們,也許就能回到魂牽夢縈的故鄉,不再為了生計而遠走他鄉。這,或許是我們共同的期待。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