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幾天陪孩子一起做練習時,一道關于“引力一號”火箭的數學題,她做錯了:
![]()
我就帶著她一起梳理題目,起初我以為是最近剛開始學分數乘法沒掌握,因為從整數乘法過渡到分數乘法解決問題,孩子的認知有不小的轉變。
但在我倆交流的過程中發現,問題的根本在于不了解“起飛推力”、“起飛質量”、“火箭高度”這些詞語是什么意思,完全無法想象600噸的推力是什么概念,也無法建立推力與質量之間的關系,以至于她無法準確理解題目中的實際情境,導致列式錯誤。
我經常說,數學不僅是運算與公式,更是對現實世界中問題的抽象與轉化,提醒大家要多關注生活中的數學,現在自己的孩子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看來重視還不夠,得帶著她更多接觸真實場景中的問題。
同時我也做了更多的思考,把自己的想法分享給大家。
這道錯題像一個提醒:當我們的孩子還在為熟練公式和解題技巧埋頭苦練時,考試已悄悄轉向了另一個維度——考察他們在真實情境中理解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孩子如果缺乏基本的生活經驗和常識,就像失去了解題的“上下文”,即使公式背得再熟,也會在理解題意上栽跟頭。
我前面舉的自己家孩子的例子絕非個例,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很多孩子都可能會在“利率”、“匯率”、“碳排放”、“導航路線規劃”等貼近現實的情境題上失分,不是因為不會算,而是因為不理解這件事本身的現實意義,搞不清楚題目中各種數量之間的關系。
這些年,我們在教研各地試卷的優劣,討論哪本練習冊更好時,越來越關注現實情境中的問題,比如:
一道關于地鐵票價分段計費的題目,背后是函數思維的滲透;
一次對家庭用電量的統計分析,實則培養數據意識。
這些題目之所以有價值,正在于它們將數學嵌入生活邏輯之中。真正的好題,不是堆砌知識點,而是能引導學生用數學眼光觀察世界。
這也要求我們教師和家長轉變思路,著眼關注影響孩子成績的另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生活的厚度。
一、為什么“生活經驗”變得如此重要?
1.隨著2022版新課標的全面實施,數學教學更加突出“真實情境”與“核心素養”的融合。
現在的命題趨勢是“無情境,不成題”。數學題包裹在科技、文化、社會熱點等真實情境中,旨在考察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邏輯關聯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
如果孩子對“火箭”、“衛星”毫無概念,這道題在他眼里就是一堆抽象的數字和文字游戲,他自然無法找到解題的突破口,比如前面那道題目,孩子無法理解推力與質量的關系就是錯誤的關鍵。
2.生活經驗是理解題目的“腳手架”,對于這類情景題,生活經驗為孩子提供了理解題意的背景知識和思維模型。
舉個例子: 一個經常和父母去超市買菜、比較價格的孩子,對“單價”、“折扣”、“性價比”的理解絕對比只做應用題的孩子更深刻。當遇到相關題目時,他是在調動“經驗”來理解,而不是死記“公式”。我在課堂上遇到不少孩子,不知道八折和七折哪個更優惠,也不清楚“滿100減30”和“打七折”有什么區別。這些看似簡單的消費常識,恰恰是他們缺乏真實購物經驗的體現。而數學素養的起點,正是這種對生活數量關系的直覺把握。
3.它影響的不僅僅是數學,這種對生活經驗的依賴,同樣體現在其他學科中。
語文的閱讀理解、作文素材等需要觀察生活;道法、科學等學科更需要聯系實際。學習就是生活經驗的不斷重組與升華,缺乏生活經驗的孩子,知識是割裂的,難以形成體系。
二、給家長的建議:如何為孩子積累“生活的厚度”?
作為家長,我們不必、也不可能帶孩子去發射火箭,但我們可以做很多事,把生活變成孩子最大的課堂。
1
做“有心的講解員”:在生活中隨時科普。
看到“引力一號”的相關新聞,可以隨口跟孩子說:“看,我們國家的新火箭,厲害吧!它能把衛星送到天上去。”不用深奧的講解,可能很多家長也苦于不知從何講起,我們要做的就是種下一顆好奇的種子,然后幫他創造更多相遇的機會,比如相關科普的節目或書籍等。
日常生活中一起購物時,講講“克”與“千克”;
打車時,看看導航軟件如何規劃“最優路線”;
交電費時,聊聊“度”這個單位。
把抽象的概念和真實的生活體驗聯系起來。
比如這類電費分段計費的問題:
![]()
這種題目孩子初次接觸時錯誤率非常高,究其原因,竟然有很多孩子是因為不知道“千瓦時”是什么意思,進而影響后續做題。
2
充分利用身邊資源:“沉浸式”體驗。
可以周末預約科技館、博物館、天文館等場館的參觀,這不是一次游玩,而是去“充電”。讓孩子親眼看看火箭模型,動手操作一下實驗裝置,那種震撼和好奇是書本無法給予的;往返帶孩子坐地鐵或公交時,引導他觀察線路圖,理解換乘與方向。這些積累還會潛移默化地提升他的空間思維和邏輯理解力。
我們在數學學習中,有一類題目經常出現,孩子的錯誤率非常高,就是公交站的相關題目:
![]()
這種題目,孩子總是難以理解“第幾站”和“經過幾站”的區別,原因就在于缺乏實際乘坐公交的經驗。若家長帶孩子出行時,能指著站牌一起數一數從起點到目的地要經過多少站,下一站叫什么名字,換乘時如何選擇路線,這些真實經歷會迅速轉化為解題時的空間想象與邏輯推理能力。生活經驗的點滴積累,正是孩子抽象思維發展的基石。
3
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賦予孩子責任感。
讓孩子參與家庭決策:比如
規劃一次家庭旅行預算(數學);
討論周末菜單的營養搭配(科學);
甚至一起安裝一個新書架(工程思維)。
在解決真實問題的過程中,知識自然被調用和掌握,孩子在動手與選擇中更深刻的體會到學習與生活的關系。
低年級的孩子可以從基礎的任務做起,比如在超市購物時,面對不同的打折方案,讓孩子算一算哪種更劃算,是參與“第二件半價”還是“滿100減30”。通過實際比較,他不僅能理解折扣的計算方法,還逐漸建立起初步的消費決策意識。這種參與感讓他從被動接受轉為主動思考,數學不再是試卷上的符號,而是解決問題的工具。
稍大一些的孩子則可以更多的參與決策,如外出旅行的開銷核算,計算交通、住宿和門票的總費用等,并嘗試在預算內做出最優選擇。這種深度參與帶來的成就感,遠比考試得高分更持久,也更能激發內在學習動力。
關于購物優惠的題目常涉及“打折”“滿減”“優惠券疊加”等情境,比如:
![]()
有了生活經驗的積累,孩子再遇到這類題目時,便能迅速理解“滿減”與“折扣”的實際意義。
4
閱讀與視聽:彌補無法親身體驗的遺憾。
閱讀科普讀物、看高質量的紀錄片,這些是拓展孩子視野、積累背景知識的捷徑。
以前和大家分享過一些優秀的數學讀物,現在依然認為《漢聲數學圖畫書》是最經典的,適合孩子在不同年齡閱讀,學相關知識的前、中、后,都可以反復閱讀,每次都會有不同的理解,有新的收獲。
看,一道看似遙遠的“火箭題”,卻把我們的目光拉回了最真實、最日常的生活里。我們總擔心孩子的基礎知識掌握不好,練習不夠,卻忽視了知識背后的應用場景和生活聯結。它藏在超市的價格簽上,藏在廚房的電子秤上,藏在一起看過的地圖和新聞里。
這些體驗無法被任何輔導班替代,也無法通過刷題速成。我們都不希望孩子背得出公式,卻講不清原理;寫得了答案,卻道不明過程。一個從未在超市購物過的孩子,怎能真正理解小數的意義?一個從沒參與過家庭開支規劃的少年,又如何體會百分數背后的意義?
我們做家長的,還是要慢下來一點,再用心一點,把生活的邊角料時間,變成孩子認識世界的一個窗口。當孩子在真實生活中運用數學解決問題,他學到的不僅是計算,更是邏輯與決策的能力。
![]()
看到小周老師這篇文章時,我第一反應就是專業老師,分享的真好啊,不但能讓我們知道現在國內數學考核標準和方向的變化,更可以給我們做家長的一個重要題型:我們總想著怎么給孩子啟蒙,買哪些題選哪些課,但其實,生活才是最好的老師。
我們很多人都會有一個誤區,總覺得多刷題才叫學數學,把各種各樣的母題都刷到了才覺得踏實。可當我們真正拿著孩子試卷去看,跟孩子去聊的時候,往往很容易發現孩子失分的地方,不在于這個題型見沒見過,更多都是審題不清,沒有理解題干。所以小周老師這篇,我覺得特別好就在此,她抓住了我們很容易忽略的點,告訴我們在生活中熟悉各種數量之間的關系,才更能看到題目中隱藏的那些考點。
昨天推薦了一個背單詞的軟件《》,寫的非常詳細了,但評論里的討論,以后會有一些有價值的補充,如果想入手單詞APP,一定要多看看介紹和討論。沒有完美的產品,只有符合自己需求的產品,才能真正不花冤枉錢。
Read More
育兒干貨I好物分享I誠意滿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