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圈里流傳著一句口號:
“大干快上100天”。
如果放在幾年前,多數人可能只會把它當作企業的“打雞血”口號。
可在2025年的九月,這卻成了整個汽車行業的真實寫照。
往年的年底沖刺,大多從11月廣州車展前后才正式打響,節奏通常是“大干30天”。而今年不同,戰斗提前到了9月。
成都車展剛剛落幕,九月的車市就像被按下了快進鍵。
![]()
數據是真實的。即便是去年的新能源大熱潮下,同期上市的車型也只有不到40臺。而即將過去的這個9月,平均每天就有兩款新車發布,拋開幾個特殊的紀念日前后,幾乎天天都有新品登場,累計有超過71輛的新車投放市場。最夸張的黃道吉日,竟然有8臺車在中國的各地被推向消費者。
如此密集的發布節奏,不僅外國人未曾見過,中國人同樣陌生。連見慣了風浪的老汽車人,也忍不住搖頭嘆息:這樣的陣仗,前所未有。
“金九銀十”四個字,早已不足以描摹眼前的場景。肉眼可見的,是在政策與市場雙重壓力之下,整個行業被硬生生推上前線的集體沖鋒。
政策層面,延續十年的新能源購置稅免征將在2025年畫上階段性的句號。自2026年起,優惠減半,每臺車最多減免1.5萬元。對三四十萬元的中大型車客戶而言,這或許只是錦上添花;但對二十萬元級的主流消費群體,卻幾乎等于直面近萬元的額外負擔——足以改變他們的購車決策。
購置稅退坡并非意外,而是行業早已心知肚明的預期。廣汽前董事長曾慶洪當年因呼吁“油電平權”一度被罵上熱搜。可如今靴子真的落地,照進現實,企業們才猛然發現:那些曾被視為擁有絕對競爭力、能夠碾壓燃油車的新能源汽車,在失去購置稅扶持的那一刻,光環驟減,與燃油車的差距并沒有想象中那樣懸殊。
補貼退坡,不僅是一次政策調整,更像是一聲戰鼓。新能源與燃油車的較量,終于進入赤膊上陣、刺刀見紅的白刃戰階段。
這也導致廠商的時間表被重新改寫。
過去還能把希望押在四季度末12月的那一波沖刺上,而如今,留給他們的已是沒有退路的百日競速(參數丨圖片)。每一款新車的發布,都像是押上籌碼的一次豪賭。押對了產品,全年銷量的缺口或許能被迅速填平,甚至還能為來年的開局贏得主動;押錯了產品,不僅會成為這場混戰的炮灰,更可能讓整個品牌在激烈競爭中掉隊。
市場層面,今年的十一長假疊加中秋,形成整整八天的黃金消費期。
在“促消費”成為全年主旋律的大背景下,會有多少消費者走進4S店,把購車計劃落到實處?答案或許要等假期結束才能揭曉。但廠商沒有資格等待,他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確保自己的經銷商體系在假期第一天開門時,就能擺出最新、最強勢、最有價格競爭力的產品。除此之外,不可能有其他選項。
購置稅政策變化和市場消費趨勢是肉眼可見,那肉眼可見之外呢?
轟轟烈烈的新汽車搞了十來年,格局從未穩定。從一開始的蔚小理獨領風騷,到后來的華小迪的后起之秀,每一個時期都有那個時期的當紅炸子雞,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天選之子,覺得還有機會。
但今時已非往日。乘聯分會秘書長崔東樹在數據中接連釋放出“格局已定”的信號:新能源汽車TOP10的行業集中度已超過80%,而三年前,這個數字還只有53%。
這意味著什么?很直觀——每賣出10輛新能源汽車,就有8輛流向TOP10企業。市場的集中度,正在與新能源的規模同步攀升。
在這場開疆拓土的新能源盛宴中,吃肉喝湯的永遠是頭部玩家。對掉隊者而言,這并不是一場盛宴,而更像是一場饑荒。
在中國汽車的大市場中,“魷魚游戲”已成現實。在整體規模難以大幅增長的背景下,任何一家企業的銷量提升,都意味著對另一家曾經的市場主體的份額剝奪。
在消費者的視角里,一家企業的停產往往只是新聞客戶端推送的幾行文字,更多是一種“眼看他樓塌了”的看客心態。但只有置身企業之中,才能真正體會:在無數用戶和員工的背后,一家企業承載著一個個鮮活家庭的生計與希望。
即便是大家都有著草臺班子的自序,但當草臺轟然倒下,員工連一根救命稻草都抓不住。
這樣的局面,注定了企業不可能有片刻松懈。輪番上市的新車,就是這種不可松懈的體現。唯有在最短時間內拉滿火力,才能在這場混戰中多爭取一絲生機。
逆風賣車,不進就退。
對于一些品牌而言,2025年9月,或許是最后一次推出新車的機會。越是拼命,越顯得悲壯。反觀消費者,卻并不盲目。廠商拼命搶跑,用戶卻冷眼旁觀,把生死判決權牢牢握在手里。信息的轟炸讓他們更加耐心,等待反而成了一種主動的選擇。
即便把目光投向海外,也會很快發現:國內的激烈競爭,早已隨著出口蔓延到全球各地。國內的內卷,還有人抽鞭子驅趕;而國外的競爭,則純粹比拼誰的血條更厚。
但令人欣慰的是,消費者并非盲目追隨。營銷的熱鬧終究會散場,虛火遲早會熄滅,能夠留下來的,只有真正經得起時間考驗的長期主義。事實上,已經有一些企業的產品,開始展現出這樣的特質。
關鍵在于,這種所謂的“長期主義”,是停留在口頭標語,還是落實到堅持品質、造良心車的實際行動。唯有將其真正貫徹到底的企業,才依舊握有機會。
世道縱然荒唐,但真正的金子,總會發光。
71款車,不是71個機會,而是71次篩選。能在100天里真正跑出來的,才有資格繼續留在牌桌上;其余的,只會被遺忘。
所謂“大干快上100天”,對廠商而言從來不是口號,而是背水一戰的真實心境。
不過,行業的冷酷在于,2026年不會記住這71款車的名字,只會記住——誰活了下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