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一樣,好很多。
文 | 華商韜略 張靜波
科技產業(yè),“唯快不破”一直是信條。
從馬斯克到扎克伯格,乃至早期的硅谷,都推崇快速行動,目的是更快地驗證想法、搶占先機、迭代產品。
但,快就一定正確嗎?答案是未必!
在資本裹挾下,很多企業(yè)以快為綱,陷入一種瘋狂的節(jié)奏,卻忘了商業(yè)的本質是為用戶創(chuàng)造價值,最后被市場淘汰。
喧囂中,有一家中國企業(yè),保持了少有的戰(zhàn)略定力,以三十年的“慢生長”,書寫了一場長期主義的勝利。
它就是vivo。
【01 紅海突圍:從長安出發(fā)的冷靜】
2025年8月21日,vivo發(fā)布了首款混合現(xiàn)實(MR)頭顯設備vivo Vision探索版。
它以極致的輕量化和交互體驗,推動MR設備走向普及,并為家庭機器人走進千家萬戶搭起了一座橋梁。
這家中國科技巨頭,也因此站在了時代的風口浪尖上。
![]()
一年前,當蘋果發(fā)布革命性的Vision Pro時,很少有人想到,接棒蘋果,首先推出MR設備會是這家來自中國的手機品牌。
但突破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場跨越30年的馬拉松式長跑。
2011年,第一次進軍智能手機市場的vivo就面臨一場關鍵抉擇。
彼時,中國智能手機市場正從山寨機時代,走向諸侯割據(jù)的內卷時代:
最瘋狂時,500多個手機品牌在紅海廝殺,平均每天有12款新機發(fā)布,價格戰(zhàn)打得硝煙彌漫。
面對混亂局面,vivo也可以像其他對手一樣,堆硬件、拼參數(shù)、打價格戰(zhàn)……先搶占市場再說。
關于這個問題,vivo內部一度有過激烈爭辯。
最終,冷靜戰(zhàn)勝了情緒。公司創(chuàng)始人沈煒,以及其他管理層給出否定答案,他們反問自己一個簡單卻不流行的問題:
用戶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在電子行業(yè)摸爬滾打十余年的經驗告訴他們:在浮躁的快時代,本分才是穿越周期的錨。
所謂本分,就是回歸商業(yè)本質,一切從用戶出發(fā)。早在功能機時代,這種用戶思維就幫助他們打造出風靡一時的步步高音樂手機。
到了智能機時代,行業(yè)的浮躁依舊肉眼可見:一邊是廠商拼參數(shù)、打價格戰(zhàn),一邊是用戶抱怨手機太重,聽歌沒有質感。
用戶要的不是參數(shù),而是一部好用的手機,這個判斷定調了vivo的早期戰(zhàn)略:聚焦用戶體驗,拒絕無意義內卷。
為此,研發(fā)團隊面臨兩個難題,第一個難題是輕薄與續(xù)航的平衡。
當時,主流手機的厚度大多在10mm以上,電池容量僅有2000mAh,要想輕薄,就得砍電池容量。
vivo的工程師們并沒有屈從,而是選擇與行業(yè)慣性死磕。
他們重新設計了主板,對攝像頭、屏幕、揚聲器等手機內部幾乎所有組件進行了優(yōu)化,并定制了超薄電芯。
最終,硬是將手機一刀一刀“砍”到了6.55mm這一當時令人驚嘆的厚度。
另一個突破口是專業(yè)級的音質表現(xiàn)。
當時,手機音質普遍被行業(yè)忽視。
為了做出音質更好的手機,vivo與美國Cirrus Logic深度合作,專門為手機定制了一款Hi-Fi音頻芯片。
經過反復的打磨,2012年11月,vivo推出了第一款旗艦機X1。
這款手機以6.55mm創(chuàng)下當時全球最薄智能手機紀錄,同時也是首款內置Hi-Fi音頻芯片的手機。
它一經上市,就成為現(xiàn)象級產品,很多用戶表示:這才是我想要的手機。
在那個跑分為王的時代,X1的出現(xiàn)仿佛一股清流——它不追熱點,不炫技,當別人忙著搶賽道時,vivo蹲下來傾聽用戶的聲音。
最終,它精準擊中了用戶的心。
X1的成功,奠定了vivo的品牌調性:以用戶需求為錨,走差異化的道路,拒絕內卷。
這不僅是一種選擇,更是一種信念——在快時代的今天,只有慢下來,才能看清用戶的真實需求,才能踩穩(wěn)每一步。
【02 長板養(yǎng)成:從差異化到技術深耕】
X1誕生的2012年,也是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大爆發(fā)的年代。
之后五年,隨著大量玩家涌入賽道,激烈的競爭在將智能手機快速推向普及的同時,也讓市場變得擁擠。
從2017年開始,智能手機進入存量競爭時代。
隨著各家基礎體驗趨于同質化,之前堆參數(shù)、拼硬件的做法,逐漸失去效力。
行業(yè)的潮水再一次涌動。這一次,影像成了浪頭,也是頭部廠商的新戰(zhàn)場,蘋果、華為憑借實力早早建立了優(yōu)勢。
移動影像涉及光學、傳感器、算法、芯片等多個復雜領域,其研發(fā)投入巨大且周期長、見效慢。
這對于vivo這樣的年輕企業(yè),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
因為一旦決定投入,就意味著要面臨短期的經營壓力,但如果不投,則可能失去未來,尤其是:
影像在當時已成為用戶使用頻率最高,也是痛點最多的功能之一。
基于這個判斷,vivo義無反顧走上了影像之路。
彼時,很多品牌都在影像領域躍躍一試,但vivo無疑是投入最堅決的一個。
早在2019年,vivo就將影像確立為四個長賽道之一,在認知正確的前提上,研發(fā)投入上不封頂。這意味著,影像成為vivo未來長期投入、持續(xù)迭代的核心方向。
也正是從那時起,vivo開始了一場貫穿硬件、芯片、算法與生態(tài)合作的影像長征。
在光學硬件上,vivo不斷突破物理極限。
X30系列引入潛望式長焦,讓手機具備全焦段拍攝能力;X50系列又首發(fā)微云臺防抖,帶來比傳統(tǒng)光學防抖更穩(wěn)定的畫面。
每一次突破,都在改寫行業(yè)的邊界。
影像技術博大精深,光靠單打獨斗遠遠不夠。為此,vivo選擇與全球最強伙伴同行。
比如,與索尼、三星合作,定制傳感器。
與全球光學巨頭蔡司聯(lián)合研發(fā),把T*鍍膜和APO超級長焦鏡頭等移植到手機,帶來前所未有的影像體驗。
![]()
在算法與軟件生態(tài)上,vivo構建了龐大的自研算法矩陣:從夜景到人像,從防抖到色彩,算法與硬件的協(xié)同讓vivo的影像能力快速躍升。
但隨著功能愈發(fā)復雜,一個更棘手的問題擺在面前——算力瓶頸。
為了打破這一限制,vivo決定切入最難的領域:自研影像芯片。
從2019年起,歷時近兩年,投入大量研發(fā)力量后,vivo首款專業(yè)影像芯片V1終于在2021年問世。
它的出現(xiàn),讓高性能、低功耗、低延時在手機影像中成為現(xiàn)實。
那一年,V1與蔡司光學共同加持的X70系列橫空出世,成為當年的影像機皇。自此,vivo 影像之路迎來了真正的飛躍。
此后,vivo以驚人的迭代速度前行。
憑借持續(xù)多年的投入,vivo最終在移動影像領域,練就了自己的長板,成為高端影像的引領者。
影像,是vivo深耕技術的一個縮影。
如前所述,在2019年那個關鍵的轉折點上,vivo在內部正式確立了設計、影像、系統(tǒng)和性能四個長賽道。
這種長賽道機制,旨在以用戶為原點,通過在長坡厚雪的核心賽道上堅持長期研發(fā)投入,形成差異化競爭優(yōu)勢。
它不是去刷一個參數(shù),而是解決用戶在生活場景里的真實痛點。
這背后,一顆顆芯片、一枚枚鏡片、一行行代碼……vivo都沒有刻意搶跑,而是在無人看見處扎根。
最后,在不斷解決用戶痛點的過程中,悄悄領跑。
這不是奇跡,而是有選擇的執(zhí)著,更是長期主義的回響。
【03 能力復利:機器人時代的新仰望】
長期主義最大的好處在于:
它就像推動一個巨大的飛輪,剛開始很慢,幾乎推不動,但只要長期堅持推,它就會開始慢慢轉動,而且不斷加速。
到最后,僅靠飛輪的慣性,就能高速運轉。
這與沈煒在內部反復強調的本分和埋頭種因的企業(yè)價值觀,不謀而合。在他看來:
只要埋頭種因,果自水到渠成。
而這,也恰是vivo的真實寫照:不以短期熱度為導向,而是圍繞用戶真實需求,堅持在核心領域持續(xù)投入、扎實積累。
2019年的四大長賽道,就是vivo技術布局的“因”。
正是在這些賽道上數(shù)年如一日的深耕,vivo逐步積累了自研芯片、底層算法、軟硬協(xié)同等關鍵技術能力。
最終,實現(xiàn)了單點突破的量變積累。
藍科技,就是這些技術積累自然生長出的“果”。
2023年,vivo正式發(fā)布自己的技術品牌——藍科技,它涵蓋藍晶芯片技術棧、藍海續(xù)航系統(tǒng)、藍心大模型、藍河操作系統(tǒng)、藍圖影像五大模塊。
這是一場從量變到質變的系統(tǒng)性飛躍。
它不再是孤立的技術點,而是一個有機融合、協(xié)同增效的技術體系:
藍晶芯片技術棧連接芯片與平臺,藍海續(xù)航系統(tǒng)重新定義能源效率,藍心大模型成為AI賦能的核心基座,藍河操作系統(tǒng)則面向未來生態(tài)構建。
這一切,都彰顯vivo技術研發(fā)已進入耦合創(chuàng)新的新階段——多項技術互聯(lián)互通,產生1+1>2的系統(tǒng)效應。
2025年8月21日,vivo發(fā)布首款混合現(xiàn)實(MR)頭顯設備vivo Vision探索版。
在那之前,vivo還成立了機器人Lab,布局家庭機器人賽道。
對此,很多人納悶:一個做電話機、智能手機的企業(yè),為什么突然轉向機器人?但其實,這并非一次心血來潮的轉型,而是:
長期主義下的水到渠成。
過去30年,技術在變,潮流在變,產品在變,但vivo的本心從未改變,那就是:始終把對人的關切放在首位。
為此,他們圍繞與個人緊密關聯(lián)的家庭場景和用戶最高頻需求,飽和式投入,并把技術沉淀為可生長的能力模塊。
在這個過程中,vivo始終堅持自己的節(jié)奏:沿途下蛋,漸進突圍。
其長期沉淀的每一項能力,到后來都不是單次使用,而是在新的場景中迭代、放大、交叉增益。
比如,手機時代沉淀的影像、AI大模型能力,在家庭機器人時代,演化成MR和機器人的眼睛、大腦。
這不是另起爐灶,而是技術和能力的復用。
從這個意義上講,布局機器人賽道更像是瓜熟蒂落,其背后是vivo對用戶需求的堅守、對自身能力的認知,以及對技術規(guī)律的尊重。
正是這種堅守和尊重,讓vivo享受了能力圈擴散的紅利。
它就像飛輪一樣,剛開始很慢、也很難,但只要堅持下來,越到后面,勢能越大,最后反而成了行業(yè)的領跑者。
【04 結語:快時代的慢勝利】
回望過去三十年,vivo從不以速度定義自己。
它早期用差異化產品找到立足點,接著用影像養(yǎng)成長板,然后再用藍科技和機器人打開未來的邊界。
每一次選擇看似都不同,但背后有三件事從未改變:用戶導向、本心堅守、耐心積累。
![]()
在商業(yè)世界,快可以贏下一場戰(zhàn)役,但慢才能贏下一場戰(zhàn)爭。
在最熱鬧的賽道旁,vivo選擇了那條看似不起眼的路——它可能走得慢,卻一直走在自己定義的方向上。
等到潮水褪去,這樣的堅持,往往才是最稀缺的競爭力。
就像東莞長安鎮(zhèn)的那棵老荔枝樹,三十年來,它沒跟著季節(jié)亂開花,只是慢慢扎根,慢慢生長,如今枝繁葉茂,碩果累累。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云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
如涉及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