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共1752字 5圖
預計閱讀時間5分鐘
學校人員密集、生活場景集中,秋季是上呼吸道疾病和腸道疾病的高發期。學校醫務室整理針對性預防指南,可幫助師生精準防范,以下是具體內容:
一、常見上呼吸道傳染病類型及特點
![]()
- 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通過飛沫和密切接觸傳播。癥狀為突發高熱(39-40℃)、畏寒、頭痛、肌肉酸痛,部分人伴有咽痛、咳嗽,傳染性強,易在宿舍、教室等密閉空間暴發。
- 普通感冒:多由鼻病毒、冠狀病毒導致,飛沫傳播為主。癥狀較輕,表現為鼻塞、流涕、咽痛、低熱,一般1周左右自愈,但易反復流行,影響學習效率。
- 水痘: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發,呼吸道飛沫和接觸水皰液均可傳播。初期有低熱、乏力,隨后皮膚出現斑疹、丘疹、水皰,多見于未接種疫苗或免疫力低的學生,需隔離至水皰結痂。
- 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病毒經飛沫傳播,以腮腺非化膿性腫脹(耳垂下方腫痛)為典型癥狀,伴發熱、頭痛,可能并發睪丸炎、腦膜腦炎,對學生健康危害較大。
- 肺結核:結核分枝桿菌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早期癥狀不明顯,后期出現長期咳嗽、咳痰、咯血、低熱、盜汗、體重下降,治療周期長,需及時規范就醫。
二、常見腸道傳染病類型及特點
![]()
- 諾如病毒感染性腹瀉:具有高度傳染性,通過污染的食物、水或接觸傳播。癥狀為急性起病的惡心、嘔吐、腹痛、腹瀉,部分人伴低熱,病程短但易在食堂、宿舍等集體場所擴散。
- 細菌性痢疾(菌痢):由痢疾桿菌引起,多因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水所致。表現為發熱、腹痛、腹瀉(黏液膿血便)、里急后重,嚴重時可能引發感染性休克,需及時抗菌治療。
- 輪狀病毒腸炎:主要通過糞-口途徑傳播,多見于低年級學生或免疫力較弱人群。癥狀為水樣腹瀉、嘔吐、低熱,易導致脫水,需注意補水和電解質平衡。
三、針對性預防措施
(一)上呼吸道傳染病預防
![]()
1.疫苗防護:及時接種流感疫苗、水痘疫苗、腮腺炎疫苗,未接種卡介苗的新生按要求補接種,建立免疫屏障。
2.阻斷傳播:在食堂、圖書館等人員密集場所規范佩戴口罩;咳嗽、打噴嚏時用肘部或紙巾遮擋,避免飛沫擴散;不與他人共用口罩、水杯、餐具等個人物品。
3.環境與體質:每日開窗通風,保持宿舍、教室空氣流通;避免熬夜,保證7-8小時睡眠;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蔬果,堅持晨跑、跳繩等運動,增強呼吸道抵抗力。
(二)腸道傳染病預防
![]()
1. 飲食衛生:不吃生冷、變質食物,不喝生水;在學校食堂就餐,避免校外無衛生資質的攤販;飯前便后、處理食物前用肥皂+流動水徹底洗手。
2. 阻斷接觸傳播:諾如病毒等可通過接觸傳播,接觸公共扶手、門把手后及時洗手;若同宿舍有腸道疾病患者,其嘔吐物、排泄物需用含氯消毒劑處理,避免交叉感染。
3. 癥狀應對:出現腹瀉、嘔吐等癥狀時,及時就醫并上報輔導員,避免帶病上課;腹瀉期間多喝水或口服補液鹽,防止脫水,不自行濫用止瀉藥。
(三)學校協同防控
![]()
嚴格依照《傳染病防治法》《學校衛生工作條例》及《中小學校傳染病預防控制工作管理規范》相關規定,明確疫情報告人,完善并落實“一案九制”,此外,學校還應做好以下工作:
加強健康監測:嚴格執行醫務室相關制度,發現多名學生出現發熱、咳嗽、出疹等傳染病癥狀時,應立即報告并隔離,配合開發區衛生監督所落實防控措施,遏制疫情擴散。
嚴格病例管理:落實因病缺勤登記與病因追蹤報告,做到傳染病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聚集性疫情應在24小時內報區衛生監督所。
健全教職工健康管理:實行員工健康篩查,杜絕帶病上崗,加強食品和飲用水安全管理。
強化宣傳教育:通過多種形式普及傳染病防控知識,組織課間活動與體育鍛煉,增強學生體質和防病意識,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保持環境通風與清潔:加強教室、宿舍、食堂等公共場所通風,保持室內外環境整潔。
落實清潔消毒:每日對公共區域、宿舍、食堂、餐桌等高頻接觸物品進行清洗消毒;定期對地面、門把手、樓梯扶手、桌面等物體表面進行擦拭消毒;保持廁所清潔衛生。
來源:醫務室
文字:張崢
編輯:何敏飛
審核:王冀
01校領導深入新生宿舍走訪慰問 溫情關懷暖人心田
02看那火燒云,是94年前的血,也是80年后的光
若需轉載,敬請聯絡
期待投稿,歡迎合作
郵箱:tw@pfc.edu.cn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