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婉拒了一個咨詢,感覺時機未到,信任關系還差點意思。
家長是看了我的公眾號覺得我比較專業,也有養育自家孩子的落地經驗,對我的觀點和方法都比較認同,所以慕名前來。
在私聊的過程中,出現了一點小插曲,覺察出了一些問題:
首先,家長很焦慮,著急解決孩子拖延和厭學的問題。
孩子的問題是拖延與磨蹭,對學習的態度敷衍了事,家長一直問要怎么辦。
我沒有直接回答家長的問題,因為對孩子的了解太少,并不能直接給出結論與方法。
解決孩子的問題,首要是要解決家長的問題,比如思維層面,了解家長養育孩子的方式以及與孩子的溝通模式。
我問了家長以下幾個問題:
孩子拖延的原因是什么?是作業不會寫,還是有點厭學?
家長早期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是怎樣的?是嚴厲還是尊重寬容?
平對對孩子的照顧方式是包辦過度,還是讓孩子自我負責?
但家長對以上幾個問題回答得比較籠統,不過憑著經驗覺察出孩子的問題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優化:
溝通模式的優化,從硬碰硬和威脅模式,調整為尊重與商量。
親子關系的模式,要從吃喝拉撒的基礎照顧與事無巨細的干預,到放手尊重,接納與寬容。
當孩子不符合家長預期時,調整養育模式與應對模式。
![]()
給家長提出了以下幾個優化方式,但家長覺得這些都是說法,都不能直接拿來用。
我跟家長說:
如果只想解決孩子問題,不去追溯養育模式以及從家長自身調整,所有的方法都是沒用的。
家長覺得我在敷衍,還質疑我只是為了做生意才會這樣說,一直追問能否解決問題,而不是給出一堆這么類似的說法。
不信任與質疑,讓我覺得無從溝通了,也確認我們的信任關系并沒有建立,緣分不到,就不要互相勉強了。
其次,家長在聊的過程中,出現了信任危機與各種質疑。
家長反復強調:
我看你的公眾號,你自己的孩子也是青春期,我看你每天寫的具體事情,想著是不是可能請教你。
我終于明白家長需要的不是梳理與指導,是想要用我養育孩子的方法,套用到他家孩子身上,直接起效。
只能說家長的訴求,我完全滿足不了,即便我給他教育我兒子同樣的方法,他也不能直接用。
有幾個原因:
家長太想一口氣吃個胖子,想直接拿個方法套用,就能解決日常所有問題,但我跟娃的溝通模式復制是有前提的,我跟孩子經歷了長達5年的優化與磨合升級;
家長太急需要實操落地,可是不弄清家長的養育問題,不弄清孩子厭學和拖延形成的背后原因,提實操落地為時過早,飯要一口一口吃,事要一點點推進。
![]()
家長只想要方法,不想聽廢話與慢慢的梳理,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慢即是快啊。
最后,家長的觀念認知根深蒂固,一邊覺得自己沒問題,一邊又覺得都是胡說。
我在詢問孩子的問題,引導家長思維先改變,將問題的重心從我要改變孩子到我怎么改變自己上。
一提到這個問題時,家長的情緒就很激動,會表示:
我之前也覺得是家長問題,可是不管我怎么改變,孩子好一陣壞一陣,這真是家長問題嗎?算了,都是家長的問題,意思就是孩子有問題,父母就失敗。
我也寬慰家長,并不是孩子有問題就是家長的失敗,這種說法是片面的。
但換種角度孩子有問題,是變相在提醒家長要調整一下教育方式,說明之前教育孩子的方式與現在不匹配了。
但家長情緒比較激動,覺得我對他的解答模式與問題梳理,跟公眾號的文章調性根本不一致。
質疑我不是那篇文章的作者,還質疑我為了咨詢而不提供切實有效的方法。
![]()
我不想過多解釋自己,也不想自證,就表示等我們信任關系足夠時再說。
我跟家長沒有詳盡聊孩子的問題,但焦慮和不信任以及質疑,也會投射到日常養育孩子身上,不如反向思維下:
孩子的問題,有哪些問題是從父母身上投射的?
解決問題,從信任關系開始,包括對孩子的信任以及你想求助關系的信任!
想解決問題,先要追溯源頭,而不是只想要方法和結果,一聽原因形成和追溯過程,就覺得是廢話和唬人的沒用玩意。
意識覺醒,才能重啟思維改變,思維改變才能有行為改變,才能落地到日常,這個步驟不可逾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