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編號:F20250707
自我成長專刊
本文系咖啡心理英語小組翻譯 第 1058 篇文章
“我們家小寶最乖了,長這么大從不頂嘴。”
“這次項目全公司就指望你了!沒你肯定搞不定。”
“這孩子從小就真聰明,學什么都快。”
當一個人用好話來認可我們時,我們往往容易減少對這個人的防備。
我們會覺得,對方看好我們,理解我們。
如果對方不說這種話,我們也就很難有這種良好的自我感受。
但有時候,有人正是想通過極力抬高我們,誘使我們按照被抬高的樣子改造自己。
![]()
在某些人際交往中,一個人之所以用好話認可你,并不只為了肯定你,也在含蓄地要求你保持住被他肯定的樣子。
這種好聽的話,只針對你的某部分特質。因為對這個認可你這些特質的人來說,這樣的你最容易相處,最規矩,又或者,最不容易壞他的事。
而沒等認識到這些,你就會為了讓別人自在而開始約束起自己了。
日復一日,你開始覺得,自己既像在對一個人好,又像在“表演”這種好。
對方在像這樣誘導你時,并非總出于故意或惡意。
![]()
實際上,當他說這種好話時,往往不容易覺察出自己的意圖,他是下意識說出口的。
但對于像這樣被認可的人來說,如果自己的某些特質總被單獨強調,比如遇事不慌、隨叫隨應、舍己為人等,這個人的真實自我就會不斷被削弱。
下面這兩句好話,表面聽起來像是慷慨的認可。但實際上,可能隱含著談交往條件的性質。
你如果想從這種認可中感受到被珍視,就容易為了獲得這種珍視而過于低看自己,結果會束縛住自己:
“你怎么總能這么鎮定?”
這句好聽的話,可以用來夸一個人多能藏住情緒、不言不語,而非多能掌控情緒、收放自如。
我們乍一聽,這句好話像是誠意十足,似乎在夸你情緒成熟、堅不可摧、處世淡然。
對于有些人而言,他們多年來承擔著“和平衛士”的角色,其中更有一部分人,是在自己隨時會出亂子的家庭中承擔這個角色,那么,這些人在聽到這句認可時,會覺得,自己的付出總算得到了等待已久的承認。
然而,有些時候,一個人之所以夸你鎮定自若,并不是多想認可你內心的堅韌,主要是因為,這樣的你能讓他自在。
他恐怕并非在稱贊你有多么好的情緒狀態。而有可能的情況是,他一這么夸你,你就不再做出情緒反應了——哪怕在當前的情況下,你本該有情緒反應的。
你是這么安靜,不對任何事提出質疑、發起對抗、擾亂進程。正因如此,你得到了稱贊。
于是,你可能有意無意地覺察到,你如果表現出鎮定,便會贏得隱約的贊許,哪怕在你感到受傷時也不例外。
因為,你此時幾乎確信,做個“鎮定的人”,正是你的關系價值所在,也就是說,你看重的人會因此珍視你。
像這種贊許,可能使被贊許的人更頻繁地重復早年形成的一種行為模式。
![]()
這種行為模式要么源于童年,要么源于青春期時的社會經歷,并更多體現在已成年和未成年的女性群體中。
2008年,謝里爾·范·達倫-史密斯(Cheryl van Daalen-Smith)博士發起了一項定性研究項目,從中解釋了這一現象,即人會因為自己的行為獲得贊許而反復做出該行為。在這個項目中,達倫-史密斯博士身為校園醫護人員,得以從這一身份視角,窺探到諸多未成年女孩的生活經歷。
該研究所證實的情況,可能是我們已經知道的,即女性在心理成長的過程中,在表達真實情緒方面都經歷了什么:
“她們因為不受尊重、被輕視、自主權被否認而感到憤怒,卻又被剝奪說出憤怒感受的權力,這些經歷最終致使這些年輕女性不得不“自我噤聲”(self-silencing),也不再去感受這種值得重視的情緒——憤怒。”
![]()
許多女孩并沒有學著調節自己的情緒,而是學著不再感受情緒,從而發展出一種極端的適應策略去適應環境,用達倫-史密斯博士的話說,就像變色龍在適應環境時那樣,為了自我保護而隨時根據環境改變自己。
當這些女孩表現出鎮定,未必意味著她們內心就不慌亂,而更可能是她們的生存本能迫使她們如此。
你如果帶著這種壓抑情緒的習慣長大成人,并因為像這樣壓抑情緒而在成年后的成人關系中獲得夸贊,你會更加相信,要想讓自己有價值,你就得去討人歡心,還要幾乎無欲無求。
你可能會開始故作鎮定,哪怕在讓你深感受傷的時刻,因為這個“鎮定”的你已經被褒獎。
可是,當你不該再保持鎮定時,如果依然如此,這種“鎮定”會轉變成一種“自我拋棄”。
![]()
所以,你要問問自己:
“我此刻的鎮定跟我內心的真實感受一致嗎?還是說,我在假裝成鎮定的樣子,因為我已經學會戴著這幅‘面具’來控制住周圍人的反應,也好讓周圍的人接納我?”
請記住,真正地掌控情緒,不等于不感受情緒。
你本就有自由去感受、表達你所產生的任何一種情緒,并且不用害怕因此失去關系。
“你是我唯一可以傾訴的人”
這句動聽的話,不僅說明,對方已經將你的共情能力理想化,也在含蓄地慫恿你來負責幫他調節情緒。
你乍一聽,可能有些覺得,對方給了你最深的信任。聽起來,你被他看中了——他最終覺得,你才是那個讓他足以有安全感來傾吐心聲的人。
但在這種表象之下,這句鄭重其事的認可或許跟你們之間的情感聯結沒多少關系,他說這話的主要目的,恐怕是想在情感上依賴你。
![]()
有項《社會心理與人格科學》2014年發布的相關研究,圍繞“情感關系”(emotionships)展開,主要研究那些基于特定情感的支持型關系。
該研究表明,人如果能根據自己不同的情感需求,如安全感、自主感、聯結感等,向不同的人尋求相應的支持,以幫自己重回快樂、滿足、平靜等,將能促進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
當你生氣時,你的某個朋友或許能聽你把怒氣一吐為快。
而當你焦慮時,你的另個朋友或許很會幫你冷靜下來。
你如果能像這樣,在需要情感支持時有多種選擇,你的幸福感就會增加。
![]()
因為,在任何一段關系中,都沒有任何一方能將對方全部的情緒負擔全盤承擔——這樣就超負荷了。
如果一個人聲稱,你是他唯一的傾訴對象,那么,這種認識會使原本健康的關系變得失衡。
基于這種認識,這個人會在他的情緒調節系統中,把你置于中心,向你制造他沒有明說的壓力。
換言之,只要他情緒受挫,你就要騰出時間聽他傾訴、對他的情緒表示理解、快速地回應他,沒完沒了。
就像這樣,他先把你捧得千好萬好,而過不了多久,就要你把關照他的情緒當成你的義務。
這種關系動力,可能常被有討好傾向的人或長期承擔照顧者角色的人所遭遇。
![]()
你如果也是這樣的被依賴者,你會感到自己是被需要的,甚至可能感到自己是不可或缺的。
但日復一日,正因為你有這種“他離了我不行”的感覺,你的邊界會一步步遭到破壞,你的“情緒儲備”(emotional reserves),即源于自我價值感、自驅力、積極關系等這些資源的積極情緒感受,也會漸漸耗竭。
你會停止了解自己的需要,因為滿足另個人的感受似乎比滿足你自己的需要更為緊急。
這類好話,并不能讓關系真正變親密,而會令你們陷入情緒依賴(emotional enmeshment)的關系狀態:
你們對于自身情緒的責任邊界變得模糊,這時,你帶給對方的情感支持,變成了對方在情緒不暢時的“救命稻草”。
![]()
因此,在你聽信對方的認可之前,請先冷靜一會兒,問問自己:
“對方是在欣賞我真實的樣子,還是想用這種好話籠絡我,好讓我一直愿意為他的情感需求隨叫隨應呢?”
親近,在人與人相互賦能、相互依靠的情感聯結中,的確是一份在彼此間相通的情感體驗。
盡管如此,這不是說,你必須成為任對方放心依賴、暢吐心聲的唯一依靠。
![]()
End
作者 | 馬克·特拉弗斯(Mark Travers),哲學博士,美國心理學家,擁有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和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的學位。
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進行修改和增刪。
翻譯 |一杯咖啡英語心理編譯小組 ChiaChia(217)
校對 |一杯咖啡英語心理編譯小組 高尚(225)
編輯 |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編輯 書萱
聯系 |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郵箱coffeepr@qq.com
再推薦你幾篇好文章
幾個很可能適合你參加的活動
關注本公眾號,回復【會員】,加入一杯咖啡會員社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